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中國研究院節目!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新外交策略,尤其是針對中國的強硬立場與對俄羅斯的淡化關注。美國拒絕了G7的提案,專注於中國的影響,這一決定揭示了全球政治格局的顯著變化。同時,我們也會關注中東地區水資源問題的複雜性,及其對當地社會穩定的重要影響。此外,前英國外交官維基·鮑曼呼籲台灣在全球人權標準上做出表率,以提升其國際地位。這一系列的動態不僅關乎國際關係的未來,也關乎人權與資源管理的挑戰。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我們根據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不要網址)
美國外交策略轉向:專注中國,冷待俄羅斯?
在國際政治的棋盤上,美國的每一步棋都牽動著全球的目光。最近,一則消息揭示了美國外交策略的微妙轉變:美國拒絕了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由加拿大提出的,針對俄羅斯所謂“影子油輪艦隊”成立專門小組的提議。這個決定背後,是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中國的考量。
加拿大今年擔任G7的輪值主席國,原本計劃在魁北克的沙爾沃伊舉行外長峰會,並就海洋問題發表聯合聲明。然而,在聲明草案的談判中,美國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美國堅持要加強對中國的措辭,另一方面,卻試圖淡化對俄羅斯的表述。知情人士透露,所謂的“影子艦隊”,指的是那些試圖躲避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西方制裁的老舊油輪。
美國的立場並非僅僅停留在口頭。據悉,美國甚至試圖在G7聲明草案中刪除“制裁”一詞,並將提及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維持戰爭能力”的措辭,替換為“獲取收入”。在關於海洋安全的措辭中,美國更是直接點名中國,強調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對“生命和生計”構成了威脅。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美國正在重新評估其在多邊組織中的角色,並將中國視為更重要的戰略對手。
G7公報的最終版本在達成共識之前仍存在變數,峰會前的談判仍有可能出現重大轉變。然而,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似乎已經出現了裂痕。上個月,盟友們未能發表聯合聲明來紀念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三周年,而前兩年都有聯合聲明,原因正是美國反對對俄羅斯進行過於強烈的譴責。
不僅如此,美國還對海洋可持續性問題表示反對,並對建立海洋觀測站以追蹤邊界變化的努力持保留態度。這在全球海洋衝突中是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南海地區。美國外交官私下向其對口官員解釋說,華盛頓正在重新評估其在多邊組織中的角色,這使得美國無法參與任何新的倡議。
對於正在進行的談判,加拿大外交部長梅蘭妮·喬利的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而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也未能立即回應媒體的詢問。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的第二任期內,僅僅一個半月就顛覆了數十年來的外交政策常規,促使盟友們開始尋求建立自己的安全保障。本週,歐洲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峰會,旨在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因為他們意識到,美國在包括北約在內的聯盟中的參與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一份主要公報的草案顯示,任何提及俄羅斯侵略的內容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所有努力”達成停火的歡迎。這一變化,無疑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對傳統美國盟友外交政策的深刻影響。
隨著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中國,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未來的國際關係將如何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這不僅關乎美國與其盟友的關係,也關乎全球的和平與穩定。美國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在世界舞台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我們根據CSIS 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CSIS (不要網址)
中東水資源困局:權力、政治與生存的交織
中東,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也是一個長期飽受水資源短缺困擾的地區。歷史上,這裡的人民為了爭奪水源而鬥爭了幾個世紀。然而,在當今時代,外國援助的削減、恐怖主義的陰影、經濟制裁以及衝突引發的脆弱性,使得水資源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危險。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東計畫部最近發布了一份名為《對權力的渴望:克服中東水資源政治的挑戰》的新報告,由娜塔莎·霍爾編輯。該報告邀請了多位地區專家,深入探討中東四個最複雜的案例:敘利亞東北部、也門高地、南伊拉克和約旦。中東海水淡化研究中心(MEDRC)的主任基亞蘭·奧·庫因在前言中,特別提到了巴勒斯坦人在實現水資源安全方面所面臨的艱巨挑戰。
水資源的爭奪在中東地區由來已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除了土地和國家主權的爭奪,水資源的控制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水資源開發,對巴勒斯坦社區的水供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得巴勒斯坦人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這種短缺不僅影響了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也加劇了他們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張關係。
在飽受戰火蹂躪的也門,內戰的持續使得水資源的管理變得更加困難。許多地區的水井被破壞,水源污染嚴重,導致數百萬人無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這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加劇了人道主義危機。在一些地區,人們不得不長途跋涉才能找到水源,而這些水源往往也受到污染,不適合飲用。
而在南伊拉克,水資源的枯竭同樣令人擔憂。由於氣候變化和不當的水資源管理,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農民們面臨著失去生計的風險。曾經肥沃的土地變成了荒漠,農民們不得不放棄世代耕耘的土地,另謀生路。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經濟,也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約旦則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儘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約旦政府仍然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通過與國際社會的合作,約旦正在探索海水淡化和水資源回收的技術,以期改善水資源的供應。約旦政府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鼓勵居民節約用水。
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中東地區水資源問題的複雜性,也突顯了政治因素在其中的影響。水資源的管理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權力和利益的博弈。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將是未來中東地區穩定與發展的關鍵。
CSIS的報告不僅是對水資源問題的深入分析,也是對中東未來的展望。隨著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或許中東地區的水資源問題能夠迎來轉機,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夠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根據Nikkei Asia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Nikkei Asia (不要網址)
台灣在緬甸的榜樣:外交官的呼籲與人權的考量
在台北,一位曾因緬甸軍政府而入獄的英國資深外交官維基·鮑曼(Vicky Bowman)發出呼籲:台灣可以透過在國際人權標準下進行商業實踐,提升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尤其是在像緬甸這樣人權受到威脅的國家。
鮑曼在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表示,台灣政府需要積極跟進其2020-2024年商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並為台灣企業提供明確的指導,幫助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遵循國際人權標準。只有這樣,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參與者。
鮑曼的呼籲,正值台灣總統賴清德將幫助國內企業擴展全球足跡作為優先事項之際。台灣企業如何在那些不尊重國際標準和人權的國家運作,將直接影響台灣的聲譽,並且在與中國的區別上起到關鍵作用。北京不僅聲稱台灣是其領土,還間接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且積極支持緬甸的軍政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在2021年緬甸軍方奪取政權後,立法院迅速通過了一項反對政變並呼籲民主的動議。
然而,鮑曼認為,台灣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她建議,台灣在緬甸的製造商需要大幅提高工人的工資,並進行“加強的人權盡職調查”,同時台灣政府應鼓勵企業支持工會組織。她強調,企業應深入考慮衝突如何影響工人的人權,以及他們的業務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這場衝突。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台灣的企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供應歐洲市場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的客戶、品牌、投資者和監管機構,仍然期望在強迫勞動等問題上適用最低標準。
台灣企業在工人權益的處理上,並非一直無懈可擊。2023年,台灣民間社會團體曾指控台灣大型鞋類製造商普陳(Pou Chen)在緬甸存在勞動濫用,因為該公司在前一年解雇了約30名工人,並依賴國家安全部隊結束罷工。普陳為解雇辯護,指控工人無故缺勤。鮑曼對此表示:“在軍事化的環境中,罷工對工人來說更加危險”,她建議管理層應該設法避免這種行動的必要性。她還提到,普陳等工廠應認識到當地貨幣緬元的貶值,因此需要在加班和獎金之前支付更高的基本工資。
目前,緬元的價值已經不到軍方接管前的三分之一。根據鮑曼的說法,緬甸工人的月薪,即使在超時工作後,也往往不到100美元。改變這一現狀,對企業自身的利益至關重要,因為低工資會嚴重影響工廠的生產力,並導致工人流失。一些工廠正因為缺乏足夠的受訓工人而無法滿足訂單需求。鮑曼一針見血地指出:“提高工資就是解決之道。”
在軍方奪取政權之前,台灣是緬甸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鮑曼表示,獨立工會、勞工權益組織和駐緬甸的專家都希望企業能夠負責任地留在當地。她呼籲:“企業還應該呼籲釋放緬甸工業工藝和服務工會聯合會的領導人Thet Hnin Aung,這是目前在緬甸繼續運作的最活躍的工會聯合會,並支持其網絡中工廠層級工會的成員。”
鮑曼是一位著名的人權和商業倡導者。2022年,她與藝術家丈夫海廷·林(Htein Lin)一同被監禁,幾個月後獲釋並被驅逐出境。隨後,她恢復了對緬甸負責任商業中心的領導,並擔任人權與商業研究所的高級顧問。她曾擔任前歐洲專員克里斯·帕滕的內閣成員,並主導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在透明度、人權和資源民族主義方面的政策。
鮑曼強調,在政變後的緬甸,加強人權盡職調查至關重要,這需要企業考慮到不斷上升的貧困如何增加強迫勞動的風險,以及企業應如何直接減輕這一風險,或通過其“影響力”來減輕。她警告說,如果不這樣做,不僅會違反聯合國原則,還可能導致對美國和最終歐洲的出口因強迫勞動規則而被扣押。“相關的媒體報導會帶來聲譽風險,並可能失去商業夥伴和投資者。”
對於台灣來說,這些風險的代價可能更高。在當前民主資歷是政府尋求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半導體等問題上合作的關鍵時刻,台灣無法承受聲譽受損的後果。當時,台灣立法院議長游錫堃曾表示:“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台灣非常關心其他國家是否能夠保障民主和自由。”
根據人權委員會的說法,台灣政府正在更新去年結束的商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然而,鮑曼警告道:“不幸的是,台灣本身尚未樹立良好的榜樣。”她指出:“在台灣,外籍勞工仍需支付每月的招聘費用,政府尚未禁止這一做法,並將費用轉嫁給雇主。”她補充說:“在其他台灣企業設立的國家,如泰國,外籍勞工招聘費用的風險也同樣存在。泰國也是台灣的主要投資來源,並且有數百萬來自緬甸的移民居住。”
鮑曼的呼籲,不僅是對台灣企業的期望,也是對台灣政府的敦促。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台灣更應堅守人權價值,才能在全球舞台上贏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
謝謝大家收看六度探索!這是一個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媒體人、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建立的新型媒體,網友與六度Ai參與、合作完成各種內容,這些內容不能作為任何決策或法律的意見。這是一個新型的試驗性媒體方式,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修正錯誤。網友可以參與討論,也可以向萬能的六博士提出你能想出的任何問題,六度世界網址是6do.world!請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