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六度解析節目!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中國面臨的經濟挑戰以及其對全球影響的回應。
二月份,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了自2024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市場關注。家庭對消費的謹慎態度加上政府下調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的決策,無疑讓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未來充滿變數。面對加劇的通脹壓力,北京政府承諾通過擴大消費補貼來振興經濟,但分析師們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通縮壓力將持續。
另一方面,中國在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大經濟壓力的同時,強調自身崛起不可阻擋。北京在近期的兩會上,重申提升內需以減少對出口依賴的決心,並強調科技創新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隨著中國在顛覆性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包括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超音速飛行等領域的突破,中國希望在全球科技競賽中超越西方。然而,這些技術的進步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
我們將更深入地分析這些問題,探索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以及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變化。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我們根據Nikkei Asia 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Nikkei Asia
中國二月份通脹壓力加劇
二月的北京,籠罩在一片微妙的經濟氛圍之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13個月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如同寒風般席捲市場,引發了一場關於消費信心的廣泛討論。曾經熱鬧的節日氣氛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家庭面對就業和收入前景時的小心謹慎。他們捂緊錢包,購物慾望也隨之降至冰點。
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通脹壓力,正如同積雪般越積越厚,令人感到沉重。
面對這樣的困境,北京政府上週高調宣布,將不遺餘力地刺激消費,尤其是在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日益白熱化的敏感時期。然而,經濟分析師們卻普遍持悲觀態度,認為這股通縮的寒流恐怕難以在短期內消散。政府將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約5%,與去年持平,同時將年度通脹目標從去年的約3%下調至約2%。這兩個數字的微妙變化,似乎也暗示著決策者內心的掙扎與權衡。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二月份的CPI同比下降了0.7%。這個數字如同一個醒目的標籤,標記著自2024年一月以來的首次收縮,同時也遠遠低於路透社經濟學家預測的0.5%降幅。食品價格的波動更是引人注目,二月份下降了3.3%,而一月份卻上漲了0.4%。這種戲劇性的轉變,與農曆新年的時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年的春節在一月底,而去年則是在二月,這導致一月份食品和旅遊相關服務的價格水漲船高。
二月份的CPI環比下降了0.2%,而一月份則上漲了0.7%,同樣低於市場預期的0.1%降幅。核心通脹,這一剔除了波動劇烈的食品和燃料價格的指標,在二月份也下降了0.1%,而一月份則上漲了0.6%。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卻如同心跳般,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
為了刺激疲軟的家庭需求,中國政府計劃今年擴大消費補貼計劃,將對電動車、家電及其他商品的補貼額度提高到3000億元人民幣(約合414.2億美元)。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但更深層次的改革,例如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卻仍然遙遙無期。在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消費者和企業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對支出精打細算。
ANZ的分析顯示,最近假期期間的人均消費僅增長了1.2%。這個微弱的增長數字,如同寒冬中一簇微弱的火苗,難以驅散人們心中的寒意。商務部長王文濤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坦言,當前的主要問題在於“消費能力和意願的薄弱”。
在本週二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被提及31次,比去年增加了10次,甚至超過了對“科技”的提及次數。這清晰地表明了政府對刺激消費的重視程度。
另一方面,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二月份同比下降了2.2%,雖然比一月份的2.3%略有緩解,但仍然低於預測的2.1%降幅。全球關稅威脅和國內產業過剩的問題,迫使中國出口商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激烈的價格戰。為了生存,許多企業不得不降低產品價格和工資,這無疑加劇了經濟下行的壓力。
我們根據CNN 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CNN
中國對特朗普的訊息:美國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
北京的回應如同一道堅定的音符,在與美國的經濟壓力交織的樂章中響起:中國的崛起,不會被打斷。
在首都舉行的一次重要政治會議,正是北京傳達這一訊息的最佳舞台。「兩會」,中國的橡皮圖章立法機構和最高政治諮詢機構的會議,政府在此揭示其雄心勃勃的計劃,為未來一年的發展定下基調。提升消費需求,確保中國不再過度依賴出口來推動經濟,成為首要任務。同時,推進習近平主席的目標,將中國轉變為科技強國,通過加大投資和吸引私營部門的參與來實現。
當北京為可能與美國的長期經濟對抗做準備之際,特朗普總統卻在周二將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額外關稅提高到20%,並威脅將會有更多措施出台,包括對美國在中國的投資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中國的第二號官員李強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上向數千名代表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我們可以克服任何發展中的困難。」他堅信,中國經濟的「巨輪」將「穩步航向未來」。
外交部發言人的話語則更加直白:「如果美方堅持發動關稅戰、貿易戰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戰爭,中國將戰鬥到底。」儘管北京的優先事項和言辭可能與往年相似,但這次卻是來自一個在經歷了疫情限制、房地產危機和與美國的科技戰後,開始重新找回自信的國家。在這為期一周的會議上,「信心」成為了非官方的熱詞,在經濟官員的新聞發布會上被頻繁提及,並在國家廣播的演講結尾中強調「信心造就力量」。
然而,這種樂觀情緒或許更多是期望而非現實。許多中國人對未來感到不確定,他們更願意儲蓄而非消費。年輕人面臨著找工作的困難,並且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會比父母更好感到懷疑。但與去年不同的是,中國在2025年迎來了市場上中國企業和科技的成功,這讓人們感到振奮。儘管特朗普的回歸讓北京對經濟風險感到擔憂,但它也在尋找自身崛起的機會。
「到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結束時,美國的全球地位和信譽形象將會下降。」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周波告訴CNN。「隨著美國實力的下降,中國自然會顯得更加重要。」這種情緒不僅僅在權力的殿堂中蔓延。在首都的街頭,閃亮的本土電動車在交通中穿梭,其中包括比亞迪的車型,這家公司現在與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在全球銷售上展開競爭,這提醒著人們中國在綠色科技領域的成功推進。
此外,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創下了票房紀錄,而中國私營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成功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它的大型語言模型震驚了矽谷,顛覆了西方對人工智能成本的假設。在北京,這周「你可以問DeepSeek」成為了人們輕鬆對話中的一個自豪的笑話。
「去年,人們可能受到美國敘事的影響,認為中國正在衰退,已經達到巔峰。」北京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毅偉表示。「我們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但並不是說我們已經達到中國的巔峰。」即使特朗普專注於與北京的經濟競爭,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也標誌著中國的進步。在北京的一個工作日午後,幾位路人告訴CNN,與美國的競爭是他們國家實力增長的標誌。
「中國現在發展迅速,這吸引了國際的關注,特別是來自美國的關注。」一位姓夏的醫學研究生表示,「特朗普的關稅上升是競爭……如果沒有競爭,中國的獨立發展可能無法持續。」然而,即使中國官員試圖展現信心,國際觀察家認為,本周宣布的經濟刺激措施顯示北京正在為未來的重大挑戰做好準備。李克強在開幕致辭中提到:「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嚴峻,可能對國家的貿易、科技等領域產生更大影響。」
我們根據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媒體內容進行的整理報導,並且可能加入了我們的信息與分析,完整的原文請看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中國希望以顛覆性技術改變世界,但這些技術是什麼?
中國在顛覆性技術領域的進展,如同科幻小說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糊著想像與現實的界限。從栩栩如生的類人機器人和神秘的腦機接口,到能夠破解複雜密碼的量子計算機和突破音障的超音速飛行器,每一項創新都充滿著令人驚嘆的可能性。顛覆性技術,那些能夠徹底改變既有產業和市場的創新,已成為北京關注的焦點。中國渴望在這些新興領域超越美國等西方強國,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潮流。
去年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號召,強調要加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創新,並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世界見證了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這些進展在上週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報告中得到了詳細闡述。這份在年度“兩會”期間提交的報告,突出了中國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提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技術領域。NDRC還提出了2025年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草案計劃,明確指出創新仍然是北京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培育量子技術和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報告也承認了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指出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可能對科學創新產生影響。
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顛覆性技術的創新世界,探索它們如何塑造科技競賽,並最終改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
量子計算:破解未來的密碼
中國於去年開放了首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源悟空”,供全球科學家使用。這台超快計算機向世界各地的訪客敞開大門,甚至包括美國的用戶,儘管美國的量子計算機並未對中國開放,體現出一種開放與合作的姿態。量子計算機採用量子位而非傳統計算位來處理信息,利用量子現象以指數級速度執行某些任務,其速度甚至超越了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中國和美國都在量子計算和其他量子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力圖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地位。NDRC報告強調了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取得的進展,包括“源悟空”和“祖沖之3.0”處理器,並表示其在量子計算測試中達到了“新高”。這款擁有105量子位的處理器於去年12月首次亮相,僅在谷歌宣布其同樣擁有105量子位的“柳樹”處理器一周之後。根據國家媒體的報導,由中國研究人員開發的這款處理器使中國在這項技術上與美國平起平坐。
人工智能:智能湧現
去年,中國在大型AI模型的開發上取得了“新突破”,並且國內AI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正在加速。全球競爭的AI產品和服務不斷湧現,展現著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蓬勃發展。中國AI公司DeepSeek在今年初以一款低成本的開源AI模型震驚了全球,這款模型與西方對手OpenAI和Meta的產品相媲美,卻使用了更少的計算資源。這家總部位於杭州的初創公司去年已在中國引起了轟動,現在中國的AI開發者們正急於創新,縮小與DeepSeek的差距。DeepSeek正在迅速擴展到中國的醫療和教育等領域,並且由於其開源特性,正在全球範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
類人機器人:與人共舞
在農曆新年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群由杭州的Unitree開發的類人機器人,以其令人驚嘆的同步性和靈活性,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類人機器人形狀類似人類,能夠以人類的方式看和移動,具有廣泛的潛在用途,包括在工廠、醫療、軍事和緊急服務中,以及作為家庭助手。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計劃到2027年將這一領域轉變為“重要的新經濟增長引擎”。NDRC報告顯示,中國的“新商業形式”類人機器人正在迅速湧現。與此同時,一場為軍事用途開發類人機器人的競賽也在悄然進行,這些機器人將在戰場支援和偵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核聚變:創造“人造太陽”
中國的目標是創造一個“人造太陽”,即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以產生低成本和無限的能源來源。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進展。與核裂變不同,核聚變涉及兩種輕元素的融合,例如氫的重同位素,以產生能量。核聚變使用的反應與太陽和其他恆星的能量來源相同,被視為解決能源挑戰的理想方案,因為它使用豐富的原材料,並且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今年1月,合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實驗先進超導托卡馬克設施創造了世界紀錄,持續維持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溫度達1066秒,接近18分鐘。這一實驗裝置不僅是中國實現可行核聚變的關鍵一步,還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超音速飛行:突破速度極限
中國在超音速技術的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包括超音速無人機、滑翔機和飛機。這些設備旨在以超音速飛行,或超過五倍音速,並可應用於民用和軍事領域。中國在超音速武器方面明顯領先於美國,美國目前仍未準備好部署超音速武器進行作戰。近年來,中國在超音速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包括開發超音速滑翔彈——一種能夠在超音速下機動和滑行的彈頭,以幫助控制導彈發射後的軌跡。
腦機接口:連接人腦與機器
腦機接口(BCI)是大腦電信號與外部設備(如電子肢體或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信鏈接。它們可以為脊髓損傷等殘疾患者提供更大的活動能力,並且還可以實現大腦與計算機智能的融合,擴展大腦的處理能力。清華大學和Neuracle Technology開發的神經電子機會(NEO)接口去年成功植入首位患者,團隊目前計劃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NEO是中國首個進入創新醫療設備批准“綠色通道”的BCI產品,預計將於2027年可供臨床使用,為那些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太空技術:征服星辰大海
中國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太空太陽能發電項目,計劃在距離地球36,000公里(22,370英里)的軌道上建造一個寬達1公里的巨型設施,被稱為能源領域的“曼哈頓計劃”。該設施將能夠收集太陽能,並將其傳輸到地面,提供不受日夜循環和季節影響的持續能源。這個宏偉的項目需要在超重型火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才能將所需的材料運送到太空。
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生命的奧秘
儘管美國在這一領域仍然保持領先地位,但中國的創新正在迅速縮小差距。中國在創新藥物和醫療治療的設計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NDRC報告指出:“我們加快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支持創新藥物的快速全鏈條發展。”去年,中國在新藥開發數量上排名世界第二。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法,臨床試驗報告顯示,對60%至80%的患者有效。此外,一位患者成為首位通過細胞療法治愈2型糖尿病的患者,另一位患者則成為首位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治愈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這些突破性的進展,無疑為人類戰勝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謝謝大家收看六度探索!這是一個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媒體人、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建立的新型媒體,網友與六度Ai參與、合作完成各種內容,這些內容不能作為任何決策或法律的意見。這是一個新型的試驗性媒體方式,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修正錯誤。網友可以參與討論,也可以向萬能的六博士提出你能想出的任何問題,六度世界網址是6do.world!請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