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宫斗剧骗了,清代后宫无情又乏味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清代号称“宫壸肃清”(壸,kŭn,借指宫内),也就是宫闱秩序稳定、安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除了清代晚期的几十年,这个王朝的多数时间并不存在后宫干政现象,而且也很少出现妃嫔之间宫斗甚至卷入立嫡等重大事务的情形。
这也就是说,尽管清宫剧在最近几十年来一直成为影视作品选择的热门题材,中国内地和香港(专题)出品了大量此类内容的电影、电视剧。一些基于小说的作品,还有曾扎堆涌现的“清(代)穿(越)”作品中所呈现的后宫女主大戏,其实是将晚清慈禧太后所拥有的权限和自由度,平移到清代其他时期配置给了或历史真实存在或影视剧生造出来的后宫角色,甚至添加了现代人(职场霸道女总裁)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
历史教科书其实已经比较清楚地概括指出,清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新的高度”的朝代,各方面的制度发展已经相当严密。
即如宫闱制度为例,就有严格的宫廷内外隔离制度,就是要尽可能切断后宫人员与宫外人员的信息通达,哪怕是皇帝非常宠爱的公主,如果嫁到了蒙古等地,未满10年是不可以回京进宫探亲的。宫廷内外隔离制度,禁绝后妃与娘家人保持密切来往,后妃诞下子嗣,未经皇帝许可,娘家人不能赠送礼物。宫女、嬷嬷等严禁将宫外之事传递到宫内,反过来也不得传播宫内秘闻。
很多影视剧中,宫女可以随意出宫,甚至还能跟皇子结伴而行;还有宫女、嬷嬷随意出言力怼皇帝;后妃的娘家人随意进宫,获得赏赐或是进献美食、礼品,更是如入无人之境……显然都是历史上绝难实现的。
这种情况下,清代大臣甚至是皇帝宠信的一些兼有密友特征的重臣,甚至连妃嫔的封号、公主的排行都能写错——皇帝并不会主动纠正这些错误,乐于维持内廷信息对外的神秘性。
长期致力于研究清代宫廷史、性别史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在其所著的《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一书中为读者解读了清代宫廷。书作者指出,清代内廷生活比起前代更显神秘、封闭、“无情”。书作者借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廷档案,并全面地梳理了清宫其他档案史料,对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群体进行研究,包括当朝皇帝的后妃,还有前朝后妃的太后、太妃嫔群体,还有公主、宫女、乳保、嬷嬷、妈妈等宫廷中的女性仆从群体,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的地位和群体特征、彼此关系、内外上下流动,揭示清宫的运行机制和权力结构。
提到后宫,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当朝皇帝的后妃,尤其是皇后,但错误地认为后者能够真的母仪天下。在明代,宫廷频繁废后,宠妃跋扈,乳母干政;但这一切到了清代都变得十分罕见。《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书中指出,清代君王在相当长时间内都避免展现出某一位妃嫔的格外宠爱,宫闱秩序的核心是“无情”,并且,君王还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后宫,限制皇后与太后为首的后宫女性权力体系。
从历史档案资料来看,清代后宫规模要比之前王朝更小,但这仅仅指的是正式嫔妃的数量。依照清代的宫闱制度,嫔以上的后妃数量一般只有十余位。乾隆朝后妃总数是41人,康熙朝则有55人,但两人在位时间均超过了60年,此数字是两朝妃嫔的总数。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诸如“常在”、“答应”这样的低位分者,《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书中指出,根据档案记载,康熙四十六年,景阳宫就有“大答应四十七人,小答应四十人,家下跟来小答应四十二人”;此外,康雍乾三朝还存在大量的“宫女子”,也就是历史学家定宜庄先生所说的“亦婢亦妻的女人”。
如前述,而今的影视剧经常展现清帝的妃嫔之间为了晋升品级而明争暗斗的情节。这在史料记载中难以体现。《清史稿·后妃传》:“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书中对清代历代皇帝的妃嫔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初封以后妃嫔的晋升轨迹问题,指出除非极个别已经薨逝者被皇帝感念,此外绝大多数妃嫔都遵循着上述晋升轨迹,最终停留在某一个等级。清代强调“宫壸肃清”,严禁后妃干政。光绪皇帝的珍妃、瑾妃是清代后妃中因干政被处罚的唯二者。
清代初立时,曾长期实行帝后并立的传统,后妃还可以参与皇帝迎接凯旋将士、接待外藩蒙古来朝等事务。但在入关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男尊女卑的帝后格局。《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书中指出,尽管清代的皇后也被视为“母仪天下”的象征,但康熙年间即开始以各种理由取消礼制中皇后参与礼仪活动的资格,并逐渐缩短皇后主持的由京师官员女眷参与的后宫礼仪活动的范围,切断皇后与外廷命妇的联系。
书中还谈到,从顺治时期开始,皇帝就开始逐步切断后宫妃嫔与外界的往来,包括与其娘家人的来往——文学作品和笔记作品中记述的后妃“省亲”,在清代正史和档案材料中从未有任何记载,而后妃家人(主要是父母)在后妃生育或父母年岁很大情况下可以申请入宫探望,但书作者查阅资料发现,整个清代仅有两次安排的太妃嫔、后妃集体会亲的纪录。而清乾隆年间,高贵妃的父亲高斌履职出色,因而其夫人破格获得了探望女儿的机会。
Sat, 04 Feb 2023 12:30:09 GMT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