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他看見自己的著作變成了西方的圖騰,而自己篤信的民主社會主義從1980年代起開始勢微,政治極權被擊敗後興起的卻是一個更加極端化的世界,心中是怎樣一番感慨。
嗨,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好像人性改变不了多少。我原来应当是倾向民主社会主义的。
哈耶克、奥威尔和很多同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曾经尽力描述了一个个乌托邦的世界,这样的作为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的不再有意义,反而为人类的理性行为划下了红线。
当人们在防疫工作压力下生活时,更多的人认识到了《1984》的威力,所以“真理部和无处不在的老大哥”不会跳出书本成为现实。这就是经典的永恒意义。
习近平现在正在推翻压在普通民众头上的第三座大山,昂贵的医疗费用;绑架经济的地产商,扼杀青年人创造力的应试教育,已经被击溃了,但是整个社会的认识论还没有改过来,比如: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正义与古儒学倡导的仁道主义,就是一种。
书店里满是领袖著作的一幕轻易的让人联想到第三帝国时期新郎要送给新娘的洞房礼物,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他们的著作同样没有人读,但是拥有一本《我的奋斗》会带个普通人安全感,而不买《习近平治国理政》则不会让人感到不适,这是区别之一;之二是两套书的内容大相迳庭,甚至阐述的治国、外交、安民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这也是显著的区别;第三是人们最担心的,剥夺先富阶层“初次获得的不正义”财产,与剥夺犹太人财产到底是相似的(那是历史的退步)?还是进步的(公平正义的原始基础)?很显然,历史回顾不能给我们完整的答案。
中国会不会走入蛋糕不能再做大的十年或者二十年,既不取决于美国的策略,也不取决于“他一个人的信念”,而取决于接下来大多数青年精英阶层的选择,是选择躺平还是自己理性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决定历史的走向。
中國社會其實已經去意識形態化了(中共帶頭去,不去他們執政還更麻煩),無論是躺平還是奮鬥,都是正常行爲,都是自我意志的體現。
現在還看不到有一個新的意識形態興起的苗頭,也就不存在追究“財富原罪”的問題(我指的是大規模運動式)。
告別激進,回到正常,天下就太平。
你总是可以去除表象力争深入,和你一起看问题,总有一种钟鼓齐鸣的放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