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庭系列贴

无论是在信息匮乏的过去,还是在数据爆炸的当下,谣言和阴谋都是人们最愿意谈论的话题。多数人在专业领域都没有深度,认知也越来越难以全面。一个危言耸听的故事自然就成了大家最愿意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在知识圈越来越大(一些好工作研究生都不算学位),学习成本越来越高(好多专业30左右才可能毕业,实际知识面很窄)的情况下更高效的处理信息获得真知呢?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就可以洞察世事,不轻易被假信息所左右。

9 个赞

预告:(一)意识考古,神造人,还是人造神?

1 个赞

在我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唯有翘首以盼这些科学的思想方法提出来并付诸于实施。虽然过程或许会很慢长,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不喜欢谣言和阴谋的,之所以会传播主要还是无法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源。

2 个赞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出谣言公式:R=I×A。即: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说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多元无知效应”

“多元无知效应”(Pluralistic ignorance)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1931年由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弗洛伊德奥尔波特(Floyd H.Allport)创造,其中心思想是:个人对他人的意见具有相同的错误感知,通常状况之下,对于一个突发事件的当局者来说,我们通常认为在场的人是越多越好,而这种想法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随着传播的多元化发展,多元无知效应在传播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上很多现象可以说明多元无知效应的存在。

多数无知过程包含两个错误感知:(1)我们认为自己能够估计他人的意见是什么;(2)实际上错误地估计了他人的意见。

多数无知常常发生在个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环境的可见度不高的情况之下。普通的个体很难像社会科学研究者那样,通过“科学的”调查,清晰地了解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什么。因此,大众媒体就成为我们感知多数意见的重要渠道。

2 个赞

获取真确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随着信息的爆炸,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更高效地获取真确信息:

使用多种信息来源: 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且也有助于避免偏见或谣言。

对信息进行质疑: 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信息,而是要对信息的来源、论据和结论进行质疑。

了解假信息的常见形式: 了解假信息的常见形式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发现假信息。常见的假信息形式包括谣言、欺诈性广告、以及虚假的统计数据。

学习如何进行研究: 学习如何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验证和分析信息,从而获得真确的结论。

5 个赞

多方面校對分析 關於這一點 有些體會 就是體育類的資訊 比如大陸的體育媒體特別是國際上的……比如足球 很多都是搬運工 在同時搬運和翻譯之間很容易出現主觀介入 特別是信息第一來源的不清楚 有的甚至歪曲(或者浮誇)了第一信息的……版權觀念的缺失

1 个赞

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的分析不仅指出了形成谣言的两个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而且提出了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三种基本机制:削平(Leveling);磨尖(Sharpening)和同化(Assimilation)(Allport, G.,& Postman, L, 1945)。这三大机制不仅为我们研究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而且表明流言和谣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系列传播者行为累加或“群体贡献”的结果。

3 个赞
为了不被谎言欺骗,在判断一个观点正不正确时,你得记得这几个套路:

套路1:靠不该靠的组织

套路2:找实为砖家的专家

套路3:造可能不存在的阴谋

套路4:编没有依据的理由

套路5:用不靠谱的研究数据

1 个赞

一、个体处理信息过程中的问题

这个过程的问题和我们在记忆遗忘过程的处理很相似

(1)[锐化],即断章取义,从全部内容中选择若干加以渲染(最典型的就是打井挖出一个人的故事)

(2)调平,即重新编排,省区系列,使故事更加简洁

(3)同化,即加工润色,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传达留言,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和表述习惯。

二、去个性化

[流言传播]是个群体性事件,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去分析,主要就是去个性化给广大网友的勇气。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会丧失个性感,不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行为。

(1)匿名性。网民的身份越隐匿,会越觉得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看热闹不嫌事大)

(2)责任分散。个体单独发言的时候,会害怕言论不当遭受谴责,而和群体共同活动时,则认为责任会分散到每个人头上(法不责众,我不怕)

(3)[自我意识]下降。单独行动的时候会受道德意识 价值系统 社会规范的控制,但是群里情景中,个体会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关系,大家都这么做)

三、[从众心理] 在群里压力下,个体主动去改变的自己的知觉 判断和行为,使之与群体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你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不想掉队就站好了)

1 个赞

对抗谣言唯一的胜算只有一样东西:提高民众的免疫力。让民众拥有知情权(开放媒体),充分暴露在各种不同立场信息的竞争中,因为谣言有各种“的变异体”,当一个人发现周围全是自相矛盾的信息时,他自然对所有的信息都不置可否。制止谣言传播,最好的办法不是“解决”传播谣言的人,而是让各种级别的“谣言”充分传播和比较(六度博弈)。

2 个赞

功利性歪曲(utilitarian distort)指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动机。
表意性歪曲(expressive distort)一般没有明确的政治或经济动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或强化行动者的[情绪],而不是为了影响外部情境”(Turner, L., & Killian, L., 1957: 86),用通俗的说法说就是为了“过瘾”。
传言再造过程中公众的三种基本的嵌入过程(embedding process)或机制:削平、磨尖和同化。

削平(Leveling),即再传者会按自己的理解,将接受到的信息中的不合理的成分削去,重新安排某些细节,使之变得“更短、更明确、更容易被理解和传告”(Allport, G.,& Postman, L, 1945)。

磨尖(Sharpening)是传言再造的第二种常规机制,它指的是从大量的背景材料中选择数量有限的细节加以知觉、记忆和传播的现象。这一机制和削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磨尖无疑是削平的互补过程。这两者中任何一个都不会脱离另一个而存在,因为经过削平以后的谣言所剩下的不多的内容正好不可避免地被突出了”(Allport, G.,& Postman, L, 1945)。

同化(Assimilation)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嵌入行为,在传言的传播过程中,人们会依照自己或群体的习惯、兴趣、希望、担忧、预期、常识、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来进行信息的取舍和细节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