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希望依靠可被纳入“港股通”吸引一些跨国巨头在香港上市融资,这项新举措将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买卖跨国公司股票。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昇正在向跨国公司宣传纳入“港股通”的价值。
图片来源:PAUL YEUNG/BLOOMBERG NEWS
2023年1月5日
WSJ members: Sharing with this button will unlock this content for recipients.GOT IT
在中西方紧张关系加剧之际,香港仍在努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港上市。
港交所希望依靠一项新举措吸引一些跨国巨头在香港这一亚洲金融中心上市融资,这项新举措将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买卖跨国公司股票。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昇(Nicolas Aguzin)在一次访谈中说,全世界将只有香港能为企业提供两个互不相关的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在这里可以一举两得。
证券监管部门在去年12月份表示,在香港主要上市的外国企业将首次有资格被纳入已推出八年的“港股通”,意味着只要符合市值标准和其他相关要求,这些企业就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中国活跃的散户群体。
港交所吸引跨国企业的一大卖点是中国的货币环境迥异于其他地区。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央行通过加息对抗通胀的同时,中国央行则采取了降息行动,并且中国经济也刚刚走出拖累其经济增长的动态清零政策。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在国内债券市场只能获得有限的回报,可能使跨国公司股票显得更具吸引力。
欧冠昇还向跨国公司宣传纳入“港股通”的好处——对跨国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他表示,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拥有一些销售收入、生产线或其他什么业务,那将是一个加分项。
这不是港交所首次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赴港上市。2010年之后的几年中,港交所吸引了包括普拉达(Prada SpA)、L’Occitane International S.A. (0973.HK)和新秀丽国际有限公司(Samsonite International S.A., 1910.HK, 简称﹕新秀丽)等西方大品牌以及嘉能可(Glencore PLC, GLNCY)和淡水河谷(Vale S.A., VALE)等金属和矿业巨头来港上市。当时这些公司将亚洲特别是中国视为最大的增长动力,将赴港上市视为抓住这一机遇的途径。
然而十年过去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嘉能可在2011年5月份进行的100亿美元的第二上市仍是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在香港最大的IPO,但2018年该公司以缺乏流动性为由将其股票从港交所撤回。这家瑞士公司当时表示,其股票只有0.3%在港交所交易。嘉能可也在伦敦和约翰内斯堡上市,其股票目前仍在这两个城市交易。
2011年6月普拉达在香港上市融资21亿美元,根据FactSet的数据,过去一年该股日均交易额约为400万美元。
曾在银行业从事股权资本市场业务、目前担任顾问的Philippe Espinasse说,像普拉达这样的公司,其股票交易清淡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上市时未能获得较多的本地需求。Espinasse着有多部关于IPO的书籍。
Espinasse表示,L’Occitane和普拉达在IPO时,其产品需求和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但新冠疫情之后,情况已大不相同,当然地缘政治的考虑也可能使一些企业难以在香港上市。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共有196家海外公司在香港上市,合计市值2,970亿美元,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7%。
过去13年中,港交所有七年登顶全球IPO市场排行榜,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众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内地公司占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已超过四分之三。这也引发了针对港交所过度依赖中国的批评。
欧冠昇2021年5月从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加盟港交所,是港交所首位不会讲中文的行政总裁。这位54岁的阿根廷人说,香港的未来与中国休戚相关,他对此毫不怀疑。
他说:“对于那些说我过分关注中国的人,我会怎么回答呢?当然,这是我的优势。我想利用这一点,扩大这种优势,在国际上做一些伟大的事情。”
港股通扩容只是港交所向跨国公司宣传的亮点之一。12月20日,港交所在纽约开设办事处,此外还在为欧洲办事处选址。欧冠昇说,这些办事处有助于拉近港交所与投资者、券商和企业的距离。
在欧冠昇的前任李小加(Charles Li)在任期间,港交所曾采取一些高调的扩张行动,其中包括2012年以20亿美元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以及在2019年尝试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后一行动未能成功。
鉴于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动态清零政策,并对民营企业实施监管整顿,全球投资者在过去一年对中国股票一直持谨慎态度。但目前中国政府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巨大调整,取消了动态清零,并采取措施扶持房地产等民营企业。这种转变促使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更看好中国,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政策反复无常的担忧。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表示,中国大陆现在可能更想有所作为,提升自己在全球企业中的声誉,但企业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政府未来会不会又改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