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展观察|守正创新,展现新时代中国画多元面貌与繁荣盛景——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观察

美展观察|守正创新,展现新时代中国画多元面貌与繁荣盛景——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观察

开幕式现场赵天宁/摄

6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幕。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与之发展同行,是目前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本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既是对五年来美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美术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吸引了广大美术家的积极参与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届中国画作品展共收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队选送的复评参评作品1296件,共遴选出入选作品698件,其中进京作品103件。

题材丰富 风格多样 中国画语言进一步拓展

“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画画家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根植民族传统精髓,融合现代视觉元素,通过创新的视角与表现手法彰显传统笔墨的时代价值,拓展中国画的表达空间,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了当代中国画的活力与生命力,显现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传承、创新、发展的新面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诸迪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总体来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的入选作品呈现多种新气象和新趋势:

一是展览规模宏大,参展作者年轻化,新面孔多。698件作品入选反映了中国画创作的繁荣之景;参展人员出现了很多新面孔,中青年艺术家占比增加,这表明中国画传承有着充沛的生力军;地域结构丰满,全国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作品入选。

二是题材内容得到了显著的丰富与扩展,呈现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全国美展是艺术家把小我融入大我,将视角伸向当下热烈繁盛的现实景观,用美术语言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大展。本届展览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传统,但也有新的变化。

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介绍,“本次展出作品的题材内容丰富,乡村振兴、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时代新气象纷纷入画。艺术家们围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等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画题材、材料、语言发展的新成果。”

从许多作品来看,艺术家们没有概念化地理解、图解式地表现这些主题,而是通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语言,用情用心描绘祖国的壮美胜景,赞颂祖国的发展成就,刻画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采。

三是风格多样,中国画材料与语言进一步拓展。新时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对传统中国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在色彩、材料和观念的应用上,积极吸收并融合现代视觉元素,通过创新的视角与手法体现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拓展中国画的表现边界,推动传统绘画语言向现代转型。此次中国画入选作品既有传统的工笔写意,还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同时还可以看到当代语言的呈现。

工写有机结合 写意画创作有所拓展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的开幕,让大家再一次聚焦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问题。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看来,20世纪工笔画的繁荣,是当前中国画的重要成就。写意画在表现时代、表现生活中有它力所不及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画,将中国写意传统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为艺术家所用来表现生活,现实主义手法让写意画获得了新拓展。写意画不是中国艺术的唯一传统,我们有秦汉传统、唐宋传统,写意作为一种绘画样态,它也只是明清以来文人画的主流。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中,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我们不能作“今不如古”的感慨,觉得今天的写意画和传统明清文人画样态不一样,就认为这个时代把写意画抛掉了,其实写意画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样态存在。相较于传统文人画对写意精神的追求,当代的写意画也能够表达这个时代,增加艺术家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这都是写意画的一种拓展。

此次全国美展入选的中国画作品中,写意的作品明显增多,艺术家开始在作品中强调中国画写意的格调、品位追求,这使得全国美展上的中国画,无论是笔墨质量还是意境开拓,都有了新的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总结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工笔与写意的面貌时表示:“工笔画依然高亢,工兼写收放有度,写意画抗压前行。”据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观察,纯写意的创作很难在大型展览中适应大尺幅、精确描述、主题性创作、可控性等一系列要求,大幅的山水画中真正大写意的作品还是不多,大家在小心谨慎地使用工兼写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视觉化冲击下的中国画创作新问题新生态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我们应该从客观的社会发展、视觉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今天看手机屏幕的时间,可能超过读纸媒书本的时间,甚至对公众来说,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的世界,远比肉眼观看到的世界要多得多。以屏幕为视窗,这表明西方传统的再现性绘画在某种意义上被民众所广泛接受。画家也同样如此,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今天所说的镜头语言、图像语言,并将其转化到画面上,从积极的角度看,它使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图像因素,消极的影响就是太像照片,消解了绘画尤其是中国画自身的独特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吕品田认为,“视觉化”改变了原来强调全息感知世界的方式,当下更强调视觉这一种感知世界的途径,例如盲目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这就导致参展作品的尺幅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求大,展览作品的形制也变得越来越单一,立轴、手卷、扇面等装裱体式全然不见。也是因为画幅大,画面构图出现了大量堆砌、铺排、分割、格子、拼贴等形式,画面的人物、山峦也几近占满整个空间,画面主体缺乏构思和提炼,创作呈简单化、平面化趋势,缺乏对人物关系的深入研究。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杨晓萌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Wed, 02 Oct 2024 02:21:34 GMT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