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影草》(3)

《墨萱影草》(3)

1.記憶力不等於智慧。當一個人讀了十本書,他就有了記憶力。當一個人讀的十本書很少有人讀過,他就成了這方面的學者。但這和智慧毫無關係。那只不過就是你學習了幾本書的內容而已。不把記憶力當智慧,不把情緒與慾望當自我。才能有智慧有自我。

2.陰陽是象,象要建立在中道的基礎上。中不在外面,就在人心裡。正如沒有陽光,沒有雨水,就不會有葉子,沒有葉子,沒有植物,就不會有你我。人與天地間的事物本身就是處於一種共存關係中的。生死不是陰陽,當我們每吃一口飯菜中,就有著生死。這些生死就是構成生命的一部分。在陰陽八卦的座標軸上,每個人都會因其自身的特質去找座標軸的點,於是就有了各種陰陽的表象,如生死動靜剛柔男女等。然而,這只是心遠離道的呈現而已。本質上是你染了太多世俗塵埃,沒能與天地萬物合一,進入中道之中,便仍在尋求世俗標籤裡自己的位置,那些位置只是外物,是人類把宇宙萬物呈現的現象用標籤定義了。當你能跳出外物時,就會無所不樂。不知莊周是蝶,也不知蝶是莊周。道法自然,獲得無上滿足,也獲得無上智慧。

3.有些人說應該恢復經學,也有些人說不該恢復經學。問我怎麼看?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太淺薄了。中國傳統的經典存在了兩千多年,現在還有人去讀,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些經典有存在的必要。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讀這樣的經典或那樣的經典。問題在於我們不能認為這樣的經典對,還是那樣的經典對。當一個人心裡有了這樣對、那樣對的成見時,就容易造成災難,就可能傷害他人。這個世上唯一不存在時代、地域限制的永恆的對就是不能傷害彼此,除此之外的“對”都只是你認為的而已,是你的一種情緒。在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經典都有存在的價值,大學也應該有各式各樣自由的論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吸納各種經典中的思想,又不以自己思想爲真理時,這個社會才是健康的。當你心中有了對錯是非等各種成見,當你因這些成見而煩惱憤怒時,你便未能體認生命本身,推己及人,也就遠離了道。

4.學術一定是片面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片面的學術。你讀的材料決定了你的觀點,而研究本身的特性又決定了你只能讀著極小範圍的材料。廣博必然淺陋,專精必然片面。而廣博的淺陋可能還有點“世界觀”,專精的片面一定不存在“世界觀”,最多有點某國中某個文化下的某些視角觀。中國的讀書人有個毛病,太把自己的研究當回事。研究什麼會覺得什麼好,這也沒啥不對,因爲學者本來就是非常片面的一群人。可拿那點片面當真理,就不對了。世界上的災難,基本都來自有些人認為自己“對”。就文獻而言,掌握材料的全面程度通常會決定其解讀文獻時接近“真”的程度,而“真”永遠只能接近。就理論而言,任何理論都有邊界,必須明確邊界。不存在真理,也不存在萬能的理論和思想。當某種理論對解釋部分現象非常高效和好用時,就是合格的理論,然而卻不能運用到此範疇外。

林婉清
2023年5月6日

7 个赞

聊天或朋友圈等處的一些我認為有必要保存的言論,會放到《墨萱影草》裡。

1 个赞

受教了。

学习本身的目的就是求的自己认为的“真实”,而不是别人的,通俗一点说就是想“活明白一些”。但是更多情况下,人类无法离群索居的去独自求索,他特别是要优先解决生存的问题,而生存需要合作,合作就需要听懂对方对“真相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并达成妥协。

开放包容的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边界,其实更是提供了了解其他人想法的场所,一个人于其中充分的吸收别人的想法并持续思考,他就会接近智慧。所以记忆力一定是形成智慧的重要原因;自我的存在严重依赖于个人的情绪,这应该也是他找寻智慧的一个台阶,当他发自内心的思考之后,他可能会否定之前的情绪,他就掌握了一部分智慧。

欲望则是动物性的。

所有这些观点对于我来说都是在本阶段一种所谓“对”的认识,它大概率会在以后被否定,我便在否定自我中接近了智慧。

:pray:

5 个赞

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制度、理论下都有其描述的“理想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理想国”。且理想需要,现实更真实地贴近生活。各种经典、理论就让其只是经典、理论,指导现实世界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3 个赞

这段论述实在精彩 :pray: :+1:

1 个赞

:laughing:云哥还是那么好学。
我都躺平了。
实在赶不上您们两座大山。

于是,点赞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