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甲流,孩子高热如何处理?医生支招

应对甲流,孩子高热如何处理?医生支招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实习生 吕榕榕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 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 1月8日,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张俊芳告诉记者,孩子感染甲流后,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体温迅速升高至39°C甚至更高,可能会持续3-5天。同时可能伴有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全身不适。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喉咙痛和咳嗽,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患儿还可能出现精神和行为改变,比如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嗜睡。 孩子发热,不要做这五件事 甲流的典型症状是反复高热。张俊芳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如果孩子发热,务必要注意这五点。 第一,不要捂汗退热。有些家属想通过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厚被子达到捂汗退热的目的,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会导致散热欠佳,以致于孩子的体温过高,甚至引起热性惊厥。 第二,不要使用酒精、冰块擦浴退热。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导致酒精中毒;同时也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冰块通常会引起孩子不适感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反而无法更好的散热。 第三,不要滥用退热药。孩子处在高热期,在口服退热药后通常体温都不能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个别家属在退热药间隔时间未到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退热药,这种行为会增加孩子的肝脏负担。 第四,不要过度输液。轻度发热通常都不需要输液治疗,过度输液会导致孩子的心脏负担,还可能会出现输液不良反应。 第五,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大多数高热是由病毒感染导致,擅自过早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整个病程的时间。反而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只有在明确存在细菌感染或长期处于病毒感染且抵抗力较弱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发热24小时内,家长可以做什么? 第一,监测孩子的体温变化情况。使用水银体温计准确监测孩子的体温,明确发热的程度。低热:腋温37.5-38℃,中等度热:腋温38.1-39℃,高热:腋温39.1-41℃,超高热:腋温41℃以上。 第二,合理退热。在孩子处于低热状态时,推荐物理降温,如温水浴擦拭;或者口服一般退热药,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豉翘退热颗粒、氨酚类。若体温大于或等于38.5℃时,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第三,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比如保持适当环境温度、补充水分、保持皮肤清洁、给孩子吃容易消化的饮食等。 第四,关注孩子是否有出现其他症状。如流涕、喷嚏、咳嗽、呕吐等。 第五,明确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且伴随气促、惊厥、剧烈头痛、嗜睡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孩子发热,家长注意三个时间点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儿科副主任丁玲医生提醒,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热时,应特别关注三个关键时间段: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 她表示,如果孩子的发热还在24小时内,且症状较轻,家长可以先观察,可能是普通感冒。如果发热持续48小时左右,就需要观察体温的变化。比如,孩子昨天体温是39℃,今天降到38℃,说明病情在好转,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体温反而上升,比如昨天是38℃,今天升到39℃,说明病情没有好转,这种情况肯定就要就医了。最后,如果发热超过三天,就要特别警惕了,必须就医。

Sat, 11 Jan 2025 02:33:32 GMT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