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 书评

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 书评
马俊亚

为了将20世纪美国“中国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剑桥大学出版社委托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伟林(William Kirby)主持出版了一套“剑桥中国现代史丛书”,其中收录的张信(Xin Zhang)所著《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以下简称《演变》)(注:这套丛书的其他著作为:Warren I.Cohen and Li Zhao(eds.),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Reversion;Tamara Jacka,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n Era of Reform;Shiping Zheng,Party vs.State in Post 1949 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Michael Dutton,Streetlife China;Edward S.Steinfeld,Forging Reform in China: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Wengfang Tang and William Parish,Chinese urban life under Reform:The Changing Social Contract;David Shambaugh(ed.),The Modern Chinese State;Jing Huang,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Edmund S.K.Fung,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很值得向中国同行作一介绍。
《演变》的作者张信,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该书系根据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
剑桥大学出版社委托的三位审查人对该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邦齐(R.Keith Schoppa)认为该书“是研究20世纪中国的前沿之作……作者对理论问题的应用和阐述将确保进行比较研究的读者获得不同于在其他学科和其他史学领域中所获得的感受。可以肯定,该书将是该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的成就”(见该书封底)。帕墨朗兹(Kenneth Pomeranz)写道:“这部研究上功力深湛、理论上炉火纯青的独具匠心之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尚欠研究的领域——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社会网络和社会交往的进化——的窗口”(同上)。费约翰(John Fitagerald)则认为:“我们迄今很少见到像这样的著作,把旧的社会秩序的崩溃是如何产生社会前进的新途径——这条途径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的发展——的问题阐述得如此清晰”(同上)。托马斯·希伯尔(Thomas Heberer)发表的书评写道:“张著对国家从下层扩张其权力的过程提出了详备的观点……该书将不仅令研究区域发展的学者对其兴趣盎然,也将令那些研究不同阶层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历史价值中不同的角色来理解地方发展是如何对国家构建做出贡献的学者对其备感兴趣。同时,它对正确评价当前的发展——如检验20世纪20-30年代的自治规划与关于地方自治的现行的论点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该书展示了极高的理论水平,可以推荐给每一位从历史学和比较学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发展的学者。”(注:The China Quarterly,June 2001,no.166,pp.515-517.)另外,西方著名中国学专家如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马若孟(Ramon H.Myers)、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等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该书的赞赏。
《演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甚少受到西方学者关注的河南省的两个地区:南阳和豫北,包括其中十几个县。但全书的视域是全国性的。作者这样做的本意是由于河南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便于与华北、东南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中国最受西方学者关注的地区)进行比较。与其他地方史研究不同的是,该书从县以下的基层着手,将两个地区做对比,再将这两个地区放到全国统一的背景中。作者有意采用地方史和比较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上观察事物,不致失于一偏(第8页)。
《演变》一书涉及了西方社会、历史、政治、心理、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心论点主要围绕“社会演变”这一概念延伸开来。由于这个概念曾经被前人大量使用过,照搬任何一种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发展,都难免会落入俗臼。而最后仍选定“社会演变”作为全书的理论框架,正在于作者详尽分析比较了前人的成说,发现这些理论尽管都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但仍有很大的缺陷,需要充实更完备、更合理的理论元素和框架结构。作者认为“社会演变”(social transformation)的真谛在于社会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发展,而演变的过程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新旧交替,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内部和外部因素是造成特定社会“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的条件,这些因素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而这些因素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在互相融合中推动着社会发展。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新旧不分的混杂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认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皮尔松(Talcott Parsons)、爱森斯泰特(S.N.Eisenstadt)以及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社会发展观,反对把社会的演变视为直线性的进化过程,后者的错误在于把传统和现代看成是互相排斥的,并且将社会的发展看成是有终极目的的(teleological)。实际上,这种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观,马克思和列宁都把社会的发展看作为一种混合的形态(注:详见拙作《混合与发展:中国近代社会形态与阶级结构辨析》,《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恰恰是国内一些学者始终坚持单线条的发展观,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混合形态视为病态。
基于以上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作者把以往关于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归入三大理论框架:第一种主要研究地方精英及其个人的背景、社会地位的变动、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第二种主要详细考察社会动员中的政治动力,尤其集中于精英活动范围的扩大;第三种主要研究国家权力的延伸(第4-5页)。具体说来,第一个理论框架的着眼点是乡绅阶层赖以维持政治、经济权益的手段和他们在20世纪初期社会地位的变动。第二个理论框架的着眼点是地方政治势力的兴起及其所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全面扩张对地方的控制和削弱国家的权力。第三个理论框架就是从国家政权的角度来看国家与地方各种势力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推导出乡绅阶层角色的变化。作者认为,虽然每一个理论框架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问题的角度,这三个框架仍可以从整体上被置于一个大的理论体系之下,即该书所提出的“社会演变”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展示的只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农村社会变革的三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着眼,则更容易悟出这三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
《演变》首先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各个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出发,经过审慎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具体导致社会演变的内在因素,进而发掘地方权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在前言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当时河南农村社会所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说明以南阳和豫北地区为分析样本的典型意义。如南阳地区土匪为患,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对闭塞;而豫北地区商业经济发达,外部文化的冲击极为明显。这些因素构成了上述两个地区不同的发展条件。
第二部分首先揭示了原有的农村政治权力结构,然后寻找使那些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地方领袖成功的因素和他们争权夺利的过程。作者认为,20世纪初期豫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与全国的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社会交往的扩大。在南阳,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轮番夺取了地方权力,他们有的源自地痞,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出身于秘密社会。在豫北,许多地方精英通过组织文化团体、修建学校、经商、组织宗教活动及参政,构建了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社会关系网络,维持并提升了原有的社会地位。作者认为这一农村政治结构变化的基础是清末民初人们思想的改变,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农村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为了应付这些危机,人们开始摆脱过去传统的以教育程度、家庭财产和出身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而代之以实际能力为准线的价值观,“社会互动很少按照明确的规则向前发展,目标很快成为手段的最好的借口。”(第65页)如为了抵抗土匪的袭扰,民众普遍认同有能力组织民团的人,而不是拥有学位的人(第88页)。这种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变化奠定了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演变的基础。
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掌握地方政权者的政治意向及其社会活动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影响。作者注意到,在南阳地区,甚少受到外部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影响,这里出现的强有力的地方政权不仅拥有自己的武装,还具有现代政府的特征。豫北地区的地方精英更是将其活动推向全国和国家最高层,他们利用和袁世凯等人的同乡关系,进入到更大的关系网中,其核心人物成为许多“社会圈子”的枢纽,从而使他们被吸纳到豫北以外的企业经营、教育和政治活动中(第131页);而在豫北本地,他们则能发号施令,鼓动一方。作者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新一代地方精英的兴起并导致了农村社会中两股截然不同的潮流的存在:边远地区的地方化和商业地区的开放化。在地方化的潮流中,边远地区的精英依靠手中的权力,集中利用各种地方的政治和军事资源建立了对当地长期的、独占式的控制(第172页);而在开放化的潮流中,一些原来主要依靠文化活动维持声望的人物迅速改变其活动范围,主要依靠社会关系网络来维持对地方上的控制以及逐渐接近国家政权。尽管这两种潮流都具有同样的基础,即基层农村社会接触范围的扩大、跨区域性思想交流的增多和政治活动面的增广,但它们将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在第四部分,作者的着重点是寻找和分析以上所阐述的社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由于以往西方学者常常以西方的国家定义为准则来衡量中国社会,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给这些概念重新下定义。他认为,从基层农村的角度看,当时的“国家”只能是指所有企图在中国各地建立政权的大大小小的军事强权。这些所谓的“国家”是因地因时而异的。通过对国家概念的修正,作者研究了在河南两个地区存在过的军事政权,发现他们尽管手法不同,但都试图控制地方。在地方精英势力确立以后,这些政权和地方精英之间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其结果形成了国家权力在豫北地区得以扩展而在南阳地区则无从延伸的两个明显不同的模式(第266页)。作者认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完全是以上社会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是主导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更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其结果已隐含于在这之前和在这之间的长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第267页)一旦社会势力控制了地方,任何国家政权只能与这些势力进行妥协。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从上到下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而是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和互为制动的有机和辩证的关系。
揣其本意,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为例,说明非西方国家(至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条件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别。作者既把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条件)作为研究的准线,也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参照物,认为中国社会可以在没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为主导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特有的现代化历程。鉴于许多西方理论家把以下几点看成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的无限制性,社会活动分子的高度组织能力和社会势力与国家之间处于全方位的互相牵制和抗衡状态,他认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属于现代化社会的形态,无论从人的行为方式、思想交流范围、社会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层面和政治手段等各方面来看,中国社会都已具备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特征,并因而证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其本身演变过程的结果。

(资料来源:《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http://iqh.ruc.edu.cn/jsmmhsymjjpyj/jsmm_sp/94e4a2e7017d450faf4ee07d1288f13c.htm

2 个赞

非常荣幸能和张信教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点上一致。我是野狐禅,完全是自我学习的意识驱动我去认识世界。

中国的现代化虽然是在西方的强烈撞击下开启的,但是它特有的巨大市场和人们渴望改变命运的动力历史性地交织在了一起,如果追溯,广义的推导,也是可以链接到辛亥革命前后的。

毛泽东现在在很多官方叙事中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就是基于这种大历史观。

学者们的研究一定要结合现实才有平民基础,他们在获取自身价值认可的基础上用学术思考来推动现代化进程,告诉人们学习历史可以正本清源,在脑海中坚定某种信念。只要这种信念是有利于人类进步而不是退步的,他的研究就值得人们尊重。

内容提要


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民国时期的河南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模式:河南北部是强势国家与弱势社会并存的模式,西南部则正好与之相反。检视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作者得出结论,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通常为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预先决定。

目录


中译本序言
部分 导言
章 理论背景
一、以社会演变为理论框架
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第二章 河南之社会经济环境
一、河南的地理与市场结构
二、迥然不同的河南西南部与北部区域
三、外国入侵、商品化与匪患危机
第二部分 地方精英与共同体权力变迁
第三章 演变中的地方社会
一、晚清公众组织之发展
二、世纪之交的变化
三、1911年革命期间的夺权活动
四、精英活动之衰落:早期民国
五、20世纪20年代中期地方政治之演变
六、抗衡国民政府
七、总结
第四章 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精英流动
一、晚清地方社会
二、1911年革命
三、地方权力结构之变化
四、总结
第三部分 精英活动与社会转型
第五章 以个人关系网为主体的社会
一、文学社的最初几年
二、地方关系网与地主权力
三、羸得地区地位
四、更上一层楼
五、渡过难关
六、跨地区活动
七、拜访袁世凯
八、袁世凯的崛起
九、“共和不独立”运动
十、连接关系网
十一、联络人的权力
十二、创建关系网
十三、暂时的挫折
十四、帝制之争
十五、关系网的衰落
十六、总结
第六章 地方认同、地方主义与合法性危机
第四部分 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与国家和社会间的互动关系

我要给你添点料,非常有意思的料

如张信在这本书里总结的豫西南部分(91页-93页),整个的豫西南部分属于农业落后地区, 当时所谓的政府管辖能力弱, 乡绅地方势力和土匪恶霸之间博弈,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政治格局像鹅城, 但经济远不如鹅城的地方,代表的桐柏山区。

而非常巧的是我在今年年初听了一段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方面的系列东西, 里面有一句提到了豫西南根据地的重要性

豫西南一直是土共重要的根据地,远到国共第一次内战, 中到抗日战争时期,然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这一地区都非常活跃,这也侧面的印证了张信提及的这一地区的三不管特点(其实他的书里也提到了共产党也是一种势力)。

日本投降后,1945年 中共将这一地区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战略位置, 开始当然是以军事着眼, 形成重要的战略基地(产粮、产人)

为了达到产粮产人的目的, 结合当地的特点,中共干了以下一些事情:

1.军事镇压当地土匪
2.血淋淋的土地改革(由减租减息变为农民伸手要土地)
3.建立政治(包括妇女和青年)、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机构
4. 建立各种在党组织下的互助会
5.整合土地资源、引入集体计划耕作、逐步进行“机械“种植
6.鼓励手工业
7.基础建设
8.农民自己发行的“土元”和“纸币”,由共产党作为中间人转换

从结果看,以上一系列的政策快速起到了促进当地民生和生产力的发展, 从此豫南成为了共军军事战略基地

当时的中央很欣喜的看到了豫南的成果, 将其经验作为当时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此举为土工最终战胜国民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特别过分的是这么一句:“在分土地的时候,如果本村有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现役的官兵家人,一视同仁,一样分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诚似乎也在东北搞了土地改革, 但毛泽东们认为国民党的阶级属性,以及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就预示着他们的土地改革不可能成功

我们这里反复强调了土地, 其实回到张信的书,就是如何面对类似于豫南的政治经济民生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抛开各种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所付出的成本,根本上就是土地革命在那个时段有组织有效率地抢夺了老乡绅、地方势力、土匪所积累的资产, 同时花大力进行组织调控推动, 很大程度的释放了根据地的生产力, 从而建立了信用

最后要补充的是土共建国初期,上海(其实是全国)的物价通膨,政府抑制手段中 的“两白一黑〞, 河南出了很大的力气. 而从这以后到现在近80年来, 中国发展的成本有很大部分是由这些农民来承担.

2 个赞

以上,也算是对这本书名《演变》续一个, 肯定有错的地方,但是结构没错, 权当个引子

豫西南既是劉秀根據地,能出帝王的地方,應該不會是窮山惡水吧?

断断续续的利用碎片时间听了50多页(不知道你咋这么有时间:smile:),这是他博士论文,和其他写近代中国的西方学者一样,都是从现象入手,再扩大分析原因,再反推到具体例子中加以验证,进而得出符合逻辑与常识的结论。

例如近期听过的 黄宗治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讨论我们华北地区农业内卷社会(这好像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观点)的社会各阶级关系;还有《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是个叫任思梅的美国学者,说的是清末北京通州的一个女性悲惨的人生经历,来探讨中国基层农村和女性社群的生活状态,真是字字血泪。

他们的作品都应该好于张教授这个。(还没听完,不是结论)

张教授的论文对于现象的挖掘挺深入,推而广之到全中国,宏观上应该问题不大,微观上就不好说了,因为地域、民族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这也许是因为他的论点太宏大了…

等我都听完再向你具体汇报:smile:

2 个赞

张在何频的节目讲过他到国内搜集文献的经历

1 个赞

听完了,史料价值挺大,估计这是被收进《剑桥中国史系列》的主要原因。

我当近代史听的,还是挺有意思的,河南南部离我祖上定居地很近,风土人情也十分相似。

他这里面还呈现了几个典型人物,别廷芳、彭禹廷和王锡彤,都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地方实力派,突破了正史的记载范围,王锡彤就是袁世凯的“盛宣怀”,一路停下来还真涨了不少见识。

他这作品恰恰说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在无政府状态下是“没有增长的现代化”,更大的变化只是发生在东北易帜全国名义上统一以后。可见大一统的政府,在这片土地上才是促进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官方一定喜欢,确实都是事实。更何况这是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

总之,很有收获,不旺这十几个小时:smile:

在哪听的?

讯飞有声,把PDF转成txt,再做一下优化,效果很棒:+1:

小狐狸:fox_face:有两下子

1 个赞

牛的, 都听伤了

既然都提了剑桥中国史, 那就上一套:

提取码:gvec

15本, 52M, 直接导入就可以

杀人不偿命 :joy:

1 个赞

下载了,多谢:pray:,我就喜欢这东西。听死不赖你: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