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介绍了世界银行前景小组、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劳工组织ILOSTAT的三个非正规经济规模数据来源。它突出了过去25年来非正规经济规模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跨国趋势。本章中呈现的数据集显示了地理区域和收入群体之间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在这些类别中也存在显著差异。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中非正规部门的份额平均比中等收入国家高出约20个百分点。
性别方面的非正规就业差异,大多数国家女性非正规就业份额较男性更高,这表明需要通过性别视角研究非正规经济对发展的影响。在非正规经济规模较大的环境中,女性往往在非正规劳动力中所占比例更高。相关性较弱,但它表明除了总体非正规性的决定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女性参与非正规工作的其他决定因素。
非正规活动在企业层面上可以发生在“广泛”边缘,即企业不与国家正式注册,也可以发生在“密集”边缘,即正式注册的企业通过雇佣非正式工人来补充劳动力。需要注意的是,非正规就业不仅限于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也可以发生在正式部门内,企业通过雇佣方式来规避法定规定,如最低工资或提供就业福利的承诺。
由于非正规经济存在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因此超出了许多正式的测量实践,这些实践用于捕捉经济中的产出和就业,非正规经济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难以精确测量。新形式的数字工作和技术发展也导致了一些工作和产出的产生,这些工作和产出尚未被现有的经济活动测量的正式指导方针所承认,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困难。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19》。建立一个统一的全面统计框架来衡量非正规经济的规模对于帮助跨国比较和实证分析至关重要。
关于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多种接受的衡量方法和代理变量可以广泛分为两类:间接基于模型的方法和直接基于调查的方法。间接衡量方法,如多指标多因素(MIMIC)方法或动态一般均衡(DGE)方法,是从模型规范中导出的,这些模型规范包括更容易观察到的输入变量,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直接税收在总税收中的份额,或模型参数,如资本劳动存量或私人消费。它们通常还需要对基准年值进行假设,以构建其余时间序列估计。相反,直接衡量方法往往是基于调查的,通常以劳动力为重点,研究总就业人口中自雇比例、正式部门外就业的比例或非正式就业的比例。虽然这些估计不受特定模型假设的限制,但往往难以编制,并需要进行密集的调查。以自雇或非正式就业数据作为非正规性的衡量指标的一个缺点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数据的稀缺性,这阻碍了跨国时间序列分析。
文献中关于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其他衡量方法(虽然不如下文所述的丰富的面板数据集那样丰富,并且通常只存在于单一国家的背景中)包括间接衡量方法,如国民支出和收入统计之间的差异,官方和实际劳动力之间的差异,使用电力超过正式部门生产所建议的使用量以及计算上具有挑战性的衡量方法,如家庭消费收入差距的估计。
为了本章的目的,我们使用最简单的可用方法,也是覆盖范围最广的方法。
世界银行前景小组数据
世界银行前景小组拥有一份关于非正规经济活动的全面数据库。该数据库关注具有强大的跨国和时间覆盖范围的衡量指标:它包括最常用的12种基于模型和基于调查的非正规性衡量方法,并涵盖了1990年至2018年期间的196个经济体(涉及各种指标)。
最完整的数据存在于DGE估计(1991年至2018年),它将一个国家的非正规经济规模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DGE模型考虑了试图最大化效用的家庭如何在正式和非正式经济之间分配劳动力,并映射这些分配随时间的变化。与调查数据不同,由于可以使用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更容易获得的参数来计算非正规经济规模,这种方法提供了全面的国家和年份覆盖范围。由于适用于政策实验和预测,它也是有用的。2016年版本:Schneider, Friedrich G. and Buehn, Andreas, Estimating the Size of the Shadow Economy: Methods, Problems and Open Questions.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9820, 2016, http://dx.doi.org/10.2139/ssrn.2750303)。
然而,DGE框架存在一些批评意见,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最后一年可获得任何前景小组数据,只有116个国家有数据,缺失值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世界经济学季度非正规经济调查
世界经济学(WE)进行季度非正规经济调查,将全球经济学家对各国非正规性的最新估计结合起来。每个国家的估计值取平均值,数据中排除异常值。数据在2000年至2021年的年度基础上提供了155个国家(非正规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ILOSTAT按性别估计
思考非正规性的性别方面及其与繁荣的关系也很重要。观察到不同类型的非正规工作、收入水平和贫困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等级分割。陈等人将非正规雇主放在梯子的顶端,收入最高,贫困风险最低,其次是自雇工人、雇员、其他非正规工资工人、工业外包商/家庭工人,最底层是无偿家庭贡献工人。Martha Alter Chen, The Informal Economy: Definitions, Theories and Policies (working paper no. 1, Wome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Globalizing and Organizing (WIEGO), August 2012), http://www.wiego.org/publications/informal-economy-definitions-theories-and-policies; Martha Chen, Joann Vanek, Francie Lund, and James Heintz, Progress of the World’s Women 2005: Women, Work and Poverty,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 (UNIFEM), 2005, http://www.unwomen.org/en/digitallibrary/publications/2005/1/progress-of-the-world-s-women-2005-women-work-and-poverty. 当考虑到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女性更有可能在非正规经济的最脆弱部分工作(例如,作为家政工或在全球供应链的最低层级),并且在最严重的体面工作缺陷可以找到的环境中工作,Wome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Globalizing and Organizing (WIEGO) 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 3rd ed., (Cambridge: WIEGO, 2018). 需要通过性别视角研究非正规性变得清晰。
ILOSTAT为1999年至2021年的104个国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数据,按性别呈现非正规就业占总就业的百分比。数据中存在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欧洲与中亚地区的数据显着过度表示,这些地区的非正规性水平往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数据还存在显著的偏斜,以后年份为主,中位数观察值为2015年。一些地区(中东和北非、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亚和太平洋)在2000年代中期之前没有观察值,因此在这个时期呈现全球趋势将是误导性的,只反映了非正规性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这个数据集与WIEGO的2016年数据集拼接在一起,以至少包含OECD国家的估计值至少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个特定国家,WIEGO估计值和ILOSTAT估计值在2016年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这突显了先前的观察,即必须建立一个更统一的衡量非正规经济规模的统计框架。
世界银行DGE估计和WE数据都显示了过去几十年非正规性下降的趋势。
DGE非正规性趋势
非正规性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与其他研究和广泛文献一致。我们看到各个地区都在下降,南亚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非正规性下降最为显著。根据DGE估计计算的非正规产出和就业的跨国排名通常与世界银行数据集中呈现的其他指标一致。全球平均非正规性——经济中非正规工作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34.7%下降到2017年的28.7%,下降了6个百分点。
1990年至2018年间,全球非正规性下降的趋势是由于几个地区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大幅下降驱动的:南亚(下降12个百分点,从39.7%降至27.7%);东亚和太平洋(下降11.7个百分点,从35.4%降至2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下降8.6个百分点,从41.2%降至32.6%);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下降6.3个百分点,从42.2%降至35.9%)。在OECD国家或中东和北非地区,非正规性的减少更为适度,同期减少了3-4个百分点。很少有国家呈现相反的趋势(即非正规部门的增长)。津巴布韦(增长5个百分点)、塔吉克斯坦(增长14个百分点)、中非共和国(增长3.4个百分点)、科摩罗(增长5.7个百分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增长4.5个百分点)是值得注意的例外情况。所有这些国家在感兴趣的时期内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或内战引起的严重GDP波动,这些事件可能导致正式经济的侵蚀,从而解释了为什么非正规性增加与全球趋势相反。Dursun Peksen and Bryan Early, “Internal Conflicts and Shadow Economies,” 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5, no. 3 (July 2020), 463–77.
法律“家族”——根据其法律起源进行分类的一组国家——通常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法律规则和方法,这些规则和方法对经济结果有重要影响。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egal Origi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6, no. 2 (2008), 285–332. 这可能是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殖民影响。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Political Perspectiv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0, no. 1 (February 2006), 115–31. 例如,被殖民的国家往往保持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尽管不可能建立因果关系——法律起源(殖民的结果)与随后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我们的目的相关的是,国家的非正规经济规模与殖民/法律起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性。拉丁美洲、欧洲和中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正规经济规模存在更高的离散度,拉丁美洲和中亚的显著正偏差可能是由玻利维亚(62.9%)和格鲁吉亚(61%)等国家驱动的,这些国家在数据集中显示了最高的非正规性值。
世界经济学季度非正规经济调查趋势
世界经济学对非正规经济规模的估计显示,在2000年至2021年的时间段内,全球非正规经济规模平均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从37%降至30.3%)(图1)。World Economics, “Informal Economy Sizes: Informal Economy Size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ccessed March 28, 2023, https://www.worldeconomics.com/Informal-Economy。在2009年左右观察到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显著增加,全球平均值在一年内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可能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可能导致许多人在失业后转向非正式就业)。Erica Bosio, Simeon Djankov, Edward L. Glaeser, and Andrei Shleifer, “Public Procurement in Law and Pract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2, no. 4 (April 2022), 1091–1117. DGE估计不反映这种冲击,可能是由于建模假设。然而,世界银行的MIMIC估计更接近反映了这种冲击。
非正规性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从高到低)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欧洲与中亚地区。请注意,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学数据集之间存在区域平均非正规经济规模排序的差异(世界银行估计将地区排序如下: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欧洲与中亚地区和南亚)。世界经济学估计显示,21世纪初的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正规性率比世界银行DGE估计的开始时期更高,随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逐渐下降。
与世界银行DGE估计类似,世界经济学数据显示,全球非正规性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南亚(下降10.5个百分点,从50.1%降至39.6%)、拉丁美洲(下降7.2个百分点,从45.7%降至38.5%)、撒哈拉以南非洲(下降8.3个百分点,从45.5%降至37.2%)和中亚(下降8.9个百分点,从41.7%降至32.8%)驱动,而OECD国家和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非正规性则适度下降约4个百分点。几乎没有国家呈现非正规性增加的情况,利比亚、巴哈马和加蓬是例外,非正规性增加在2个百分点范围内。这与世界银行DGE估计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在前一个数据集中经历非正规性增加的国家在九十年代主要发生了政治动荡,而这些数据在世界经济学调查中的数据可用期间之前。
ILOSTAT根据性别趋势的估计
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我们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女性非正式就业水平较高,男性和女性的非正式就业在样本期间略有增加。这在数据相对丰富的这个地区尤为重要。相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的非正式就业率在性别上几乎没有差异。欧洲和中亚地区在2015年后,女性和男性的非正式就业率迅速趋于一致,性别差异非常小。由于数据匮乏,很难对南亚、经合组织国家和中东北非地区的趋势进行评论 - 聚合估计往往由每个类别中的几个国家主导。例如,在十四年中,中东和北非的估计仅由埃及和西岸(加沙地带)驱动;一些国家(例如玻利维亚、南非)有更多的可用数据,而一些国家在整个时间段内只出现一次。
代表斯堪的纳维亚法律起源群体的北欧国家在这个数据集中没有出现。法国法律起源类别中观察到的趋同可能是由欧洲和中亚国家驱动的(后者群体中的七十八个国家中有九十一个个属于法国法律起源),另一个主要类别是拉丁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在非正式就业率上一直没有差异。德国法律起源国家的男性非正式就业率较高,这在这个数据集中是一个不寻常的观察。德国法律起源的国家都位于东亚和欧洲和中亚地区。
对于2016年(包括拼接数据),我们观察到整体非正式就业水平较高与女性非正式就业水平较高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图2)。在涉及工作的法律障碍时,可以假设如果这些障碍对女性较高(或者相反,如果对女性缺乏法律保护),那么更高比例的女性可能会在非正式部门工作,超出这些法律限制。例如,如果有法律禁止女性夜间工作,那么她们将无法在合法企业中进行夜班工作;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女性转而在非正式企业中工作,超出这些法律的范围。或者,另一个例子:如果法律中没有产假规定,更多的女性将不得不退出正式就业;我们预计会看到她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家庭劳动”或非正式的兼职工作。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女性非正式就业率和WBL(世界银行妇女、商业和法律)指数之间几乎没有或零相关性,该指数捕捉到影响人们就业机会的法律权利,并根据男女之间的平等程度对国家进行排名。这一意外的发现可以通过将问题反过来,将正式部门中的法律(或缺乏法律)视为非正式部门中社会标准的代理来解释。例如,回顾上面的例子:仅仅因为非正式部门没有夜班工作的规定,并不意味着你会看到大量女性在非正式经济中工作夜班 - 因为社会规范已经限制了女性的夜间活动。
大量证据表明,在人均GDP较低、GDP增长较弱、投资和生产力水平较低、金融部门发展和创新较少以及贫困水平较高的国家中,非正式部门的规模更大。根据2020年的估计,非正式就业水平在中等以下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平均排名在166个国家中约为110个,比非正式就业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国家低约20个名次。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极端贫困人口比例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些发现引发了一个问题,即非正式部门是经济增长的障碍还是欠发达的症状。
非正式部门生产率较低是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大量文献证明,非正式企业在雇用劳动力和产生收入方面往往规模较小,并且效率较低。非正式部门企业与正式部门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估计范围为30%至216%。阿马拉尔和昆丁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两个部门之间存在合同执行差距的情况下,具有更高最佳生产规模的雇主选择在正式部门内运营,以获得正式融资的机会。他们认为,只有在他们认为获得金融准入和提供的规模机会的回报超过额外的税收和监管成本时,经理人才会选择进入正式部门。因此,发现正式部门企业的实物资本与就业比率较高。部门生产率差异的其他解释包括非正式企业对非熟练劳动力的更大依赖和非正式企业采用的落后技术。
这些观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二元论的观点,即非正式和正式经济是相互独立的实体,几乎是并行运作的。根据这个理论,非正式企业不与正式企业竞争,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生产过程和投入,而且有不同的消费者基础。这种观点预测,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向正式化的过程将会缓慢进行,并且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新的经济机会的创造时,劳动力不会从非正式部门重新分配到正式部门。当人口增长超过人均收入增长时,劳动力的吸纳将由非正式经济承担,正式就业的份额将下降。人力资本的增长则产生相反的效果,扩大正式部门并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这种观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二元论的观点,即非正式和正式经济是相互独立的实体,几乎是并行运作的。根据这个理论,非正式企业不与正式企业竞争,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生产过程和投入,而且有不同的消费者基础。这种观点预测,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向正式化的过程将会缓慢进行,并且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新的经济机会的创造时,劳动力不会从非正式部门重新分配到正式部门。当人口增长超过人均收入增长时,劳动力的吸纳将由非正式经济承担,正式就业的份额将下降。人力资本的增长则产生相反的效果,扩大正式部门并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这种观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二元论的观点,即非正式和正式经济是相互独立的实体,几乎是并行运作的。根据这个理论,非正式企业不与正式企业竞争,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生产过程和投入,而且有不同的消费者基础。这种观点预测,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向正式化的过程将会缓慢进行,并且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新的经济机会的创造时,劳动力不会从非正式部门重新分配到正式部门。当人口增长超过人均收入增长时,劳动力的吸纳将由非正式经济承担,正式就业的份额将下降。人力资本的增长则产生相反的效果,扩大正式部门并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Ceyhun Elgin, “Cyclicality of Shadow Economy,” Economic Papers 31 (2012), 478–90. 此外,Elgin认为,非正式经济规模在经济衰退期间的波动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税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部分,而非正式部门参与者不会为之做出贡献。Çiçek和Elgin认为,因此,发展中国家遵循反周期性财政政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其庞大的非正式经济的限制。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Ceyhun Elgin, “Cyclicality of Shadow Economy,” Economic Papers 31 (2012), 478–90. 此外,Elgin认为,非正式经济规模在经济衰退期间的波动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税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部分,而非正式部门参与者不会为之做出贡献。Çiçek和Elgin认为,因此,发展中国家遵循反周期性财政政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其庞大的非正式经济的限制。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Ceyhun Elgin, “Cyclicality of Shadow Economy,” Economic Papers 31 (2012), 478–90. 此外,Elgin认为,非正式经济规模在经济衰退期间的波动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税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部分,而非正式部门参与者不会为之做出贡献。Çiçek和Elgin认为,因此,发展中国家遵循反周期性财政政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其庞大的非正式经济的限制。
非正式企业与正式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被广泛记录下来,即使在控制了工人个人资料的可观差异后,这种差距仍然存在。然而,Ulyssea发现,在控制了巴西的企业特征后(假设企业和工人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匹配,这将控制基于工人质量的选择),这种工资差异消失了。这些结果表明,(a)自我选择是工资差距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以及(b)在技能条件下,正式和非正式工人在企业内执行相同的任务。
德索托提出的非正式部门观点将非正式部门视为潜在生产力的源泉,需要通过降低进入壁垒和高昂的正式注册成本来释放。这种观点将非正式企业的崛起与糟糕的治理联系起来,表现为过度和不必要的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不足。在这种观点中,微型企业试图通过保持非正式部门来规避小企业可能无法承担的正式注册的高昂成本。非正式部门企业被视为与正式部门企业竞争,一些研究发现,面对非正式竞争的正式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世界银行对135个国家的注册企业进行的全国代表性调查发现,约55%的正式部门企业报告与非正式企业竞争。面临非正式竞争的正式企业的比例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比先进经济体高13个百分点,规模较小的正式企业更有可能面临竞争。文献记录了正式企业面临非正式竞争的潜在盈利能力减少的潜在渠道,其中可能包括更高的信贷限制。
最后,一种观点将非正式企业视为有意规避监管以获取更高利润并逃避纳税。Ulyssea根据上述框架对巴西的非正式部门企业进行分类,并发现符合德索托观点的潜在潜力,可以为正式部门的增长做出贡献的企业比例很低,仅为9.3%。他提出,与其将上述观点视为竞争性框架,不如将其视为不同结果,这些结果是由异质企业根据其特定情况优化利润和生存机会而产生的。
在非正式经济规模高于中位数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政府税收收入相对于非正式经济规模低5-12个百分点。文献还指出,在非正式经济和随后的逃税方面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使得政府更难提供对市场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的公共物品(尤其是新兴市场和过渡经济体)。这些公共物品包括法律和秩序/警务、有效监管和税收机构的运作以及廉洁的公共行政。这导致了对低水平均衡的收敛,影响了过渡经济体的增长。低水平均衡是次优的,因为非正式部门的企业被认为比正式部门的企业更不具备生产力,并且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它们对正式化的动力较低。约翰逊、考夫曼和施莱弗还强调,当公共财政低迷时,支持市场的公共物品往往是首先削减资金的,特别是在政府的支出能力较弱、越来越受特定产业游说的影响的情况下。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Ceyhun Elgin, “Cyclicality of Shadow Economy,” Economic Papers 31 (2012), 478–90. 此外,Elgin认为,非正式经济规模在经济衰退期间的波动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税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部分,而非正式部门参与者不会为之做出贡献。Çiçek和Elgin认为,因此,发展中国家遵循反周期性财政政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其庞大的非正式经济的限制。
非正式经济规模和非正式就业的周期性对就业政策和针对非正式经济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具有反周期性的理由是,当正式经济出现衰退时,缺乏正式机会导致人们转向非正式部门,由于缺乏监管,非正式部门更加灵活。对此的证据存在着分歧,很少有跨国研究能够确定因果效应。Ceyhun Elgin的一项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15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集(根据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的1999年至2007年估计值,Schneider、Buehn和Montenegro,“New Estimates for the Shadow Economies . . .”)发现了非正式经济规模的反周期性证据,并据此提出非正式经济规模放大了商业周期的观点。Ceyhun Elgin, “Cyclicality of Shadow Economy,” Economic Papers 31 (2012), 478–90. 此外,Elgin认为,非正式经济规模在经济衰退期间的波动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税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部分,而非正式部门参与者不会为之做出贡献。Çiçek和Elgin认为,因此,发展中国家遵循反周期性财政政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其庞大的非正式经济的限制。
非正式企业与正式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被广泛记录下来,即使在控制了工人个人资料的可观差异后,这种差距仍然存在。然而,Ulyssea发现,在控制了巴西的企业特征后(假设企业和工人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匹配,这将控制基于工人质量的选择),这种工资差异消失了。这些结果表明,(a)自我选择是工资差距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以及(b)在技能条件下,正式和非正式工人在企业内执行相同的任务。
德索托提出的非正式部门观点将非正式部门视为潜在生产力的源泉,需要通过降低进入壁垒和高昂的正式注册成本来释放。这种观点将非正式企业的崛起与糟糕的治理联系起来,表现为过度和不必要的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不足。在这种观点中,微型企业试图通过保持非正式部门来规避小企业可能无法承担的正式注册的高昂成本。非正式部门企业被视为与正式部门企业竞争,一些研究发现,面对非正式竞争的正式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世界银行对135个国家的注册企业进行的全国代表性调查发现,约55%的正式部门企业报告与非正式企业竞争。面临非正式竞争的正式企业的比例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比先进经济体高13个百分点,规模较小的正式企业更有可能面临竞争。文献记录了正式企业面临非正式竞争的潜在盈利能力减少的潜在渠道,其中可能包括更高的信贷限制。
最后,一种观点将非正式企业视为有意规避监管以获取更高利润并逃避纳税。Ulyssea根据上述框架对巴西的非正式部门企业进行分类,并发现符合德索托观点的潜在潜力,可以为正式部门的增长做出贡献的企业比例很低,仅为9.3%。他提出,与其将上述观点视为竞争性框架,不如将其视为不同结果,这些结果是由异质企业根据其特定情况优化利润和生存机会而产生的。
非正式经济规模高于中位数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税收收入相对于非正式经济规模低5-12个百分点。文献还指出,在非正式经济和随后的逃税方面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使得政府更难提供对市场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的公共物品(尤其是新兴市场和过渡经济体)。这些公共物品包括法律和秩序/警务、有效监管和税收机构的运作以及廉洁的公共行政。这导致了对低水平均衡的收敛,影响了过渡经济体的增长。低水平均衡是次优的,因为非正式部门的企业被认为比正式部门的企业更不具备生产力,并且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它们对正式化的动力较低。约翰逊、考夫曼和施莱弗还强调,当公共财政低迷时,支持市场的公共物品往往是首先削减资金的,特别是在政府的支出能力较弱、越来越受特定产业游说的影响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在经济繁荣方面比其他国家更成功,如果经济繁荣以人均收入为狭义定义的话。经济繁荣的差异是长期人均经济增长率不同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的现象,意味着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平的长期经济增长被归因于政治、金融、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地理和人口因素等等,或者以上因素的任意组合。这些因素是否具有解释力是一个实证问题。回答实证问题必然涉及到方法论上的重要决策。
从历史上看,各国经历了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后来是西北欧和北美,相对经济繁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东亚在20世纪最后一个季度和21世纪第一个季度更加迅速崛起,这些都是成功的经济发展的例子。
关于什么最好解释了经济繁荣的问题,研究者之间没有太多共识。经济学家试图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并试图找到激活这些机制的方法。经济历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同样对影响繁荣的非经济因素感兴趣,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成功地实施促进增长的政策,而其他国家没有。这通常包括“外生”因素,如地理、自然资源的可用性等等。这两种方法并不一定不相容。假设经济学家确定了产生持续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经济机制(或机制),那么为什么一些国家成功地激活了它(或它们),以及哪些结构性因素可能限制或促进了它们的激活,这些问题是相关的,但在分析上是分开的问题。
答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问题不同。例如,解释为什么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生了,为什么它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或者为什么一些国家随后能够复制英国的经济成功(而其他国家没有),可能会得到非常不同的答案。类似地,一个低收入国家能够维持经济增长的答案可能与一个技术先进的经济体中支持卓越经济增长的答案不同。假设相同的因素在所有国家和所有时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等,这只是一个假设。在寻求解释国家相对经济成功的时候,特别是在提供政策建议时,这一点值得记住。
特定因素或一组因素的因果重要性可能因国家的特征而异,例如其发展水平、政治稳定性或社会经济结构、国际经济一体化水平或技术可用性。在方法论上,很难或不可能控制所有这些可能相关的因素。在低收入国家,扩大实物资本存量(其边际生产率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比在拥有大量资本存量(且边际生产率迅速下降)的高收入国家中更大。在后一种情况下,支持创新等智能政策可能更重要,而在通过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经济赶超的国家中,这些政策可能影响较小或不太必要。正如下面将更详细地展示的那样,这经常在所谓的“后来者”(相对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国家)和先进经济体(接近所谓的“技术前沿”)的背景下讨论。在技术先进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主要由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在不太先进的经济体中,它是通过广泛(而不是密集)的资本积累和将“现成”技术纳入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即所谓的Solow-Swan模型,将长期经济增长视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或技术进步)的结果。在这个模型中,经济增长是外生的。高人均收入水平反映了大量实物资本存量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技术是外生的。成功的国家依靠投资增加、经济增长加速、收入上升和储蓄增加的良性循环,从而帮助维持高水平的投资,依此类推。它低估了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学家所称的“内生因素”,即有助于促进创新、创造知识和增强人力资本的因素,包括公共政策的质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由制度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之间的区别。广义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私人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投资的作用,而国家干预主义或“发展国家”观点强调公共部门政策的作用,特别是在存在市场失灵或社会回报超过私人回报的领域。自由主义观点将经济发展归因于在政治和经济稳定性、法治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行事的自私经济主体,这方面,19世纪的“夜间看门人”国家(保证经济稳定并提供政治稳定)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强调市场改革和限制国家角色)是同一主题的变体。
相比之下,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超出了提供法律、经济和政治自由和稳定的范畴。 “大推动模型”相当代表了这一文献。像罗斯托的“线性增长阶段模型”这样的模型强调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前期的、政府资助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起飞”。从低收入水平开始,使一个国家走上持续经济增长的道路需要大规模的、催化的、政府资助的基础设施投资,以降低交易成本,使(某些)市场在经济上可行,从而克服市场失灵。
这些模型中的许多强调市场失灵和协调成本的存在,以及国家帮助克服它们的能力。例如,一个私营公司可能想要生产轮胎。但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只有当汽车制造商对轮胎有足够的需求时,这才有经济意义。汽车制造商面临同样的问题。然后,政府可以介入,通过支持投资或保证需求来帮助解决协调问题,最终承担财务风险,以减少私人经济主体的经济和金融不确定性。与协调问题和市场失灵相关的是,政府支持的投资的社会回报可能超过私人投资的经济回报。由于私营部门无法内部化利润,因此不会进行社会最优水平的投资,政府在支持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支持经济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模型将经济发展视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农村工人能够转向更加资本密集的城市产业的过程。所谓的“双重部门刘易斯模型”假设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力更高、资本密集的工业部门,从而促进工业化、生产力和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在提供支持城市化所需的适当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作用。这可能最好地体现在拉丁美洲的贫民窟和中国更成功的城市化之间的对比中,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农村-城市迁移的控制。
自由派经济学家指出政府失败(或由政府干预引起的经济效率低下)——通常但不总是在削弱政府追求成功的长期经济发展政策的寻租利益的背景下——是缺乏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在这种观点中,对经济的重大干预注定会失败,因为私人利益会捕获政策并将其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上,以牺牲长期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重要性支撑了市场导向与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的不同观点。
与政治经济学解释相比,经济模型通常不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态度或其他外生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反,它们试图找到一个基本的经济机制,使国家能够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提高收入水平。内生增长模型确实允许纳入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之外的因素,但通常以相当抽象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解释通常关注被假设为对成功的经济发展更或少有助益的因素,如社会态度或地理位置,即使在基本的自我强化的“经济增长/投资”循环方面的增长机制通常被认为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政治经济学解释更关注的是哪些因素或政策有助于激活产生持续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机制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无论经济学家是否错误地确定了相关机制,还是政治经济学家未能确定相关因素,或者国家无法或不愿实施促进增长的政策和改革,经济发展政策都产生了令人失望的结果。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在2008年之前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包括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几代经济学家的最大努力,持续经济增长的深层机制仍然难以捉摸。”但这可能过于悲观。虽然一些国家尚未达到高收入水平,但世界上许多(但不是所有)经济体的人均收入都增加了,无论它们是否“赶上”了高收入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罗马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过去二十年的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国际美元计)增加了四倍。无论世界银行是否将它们分类为高收入国家,这无疑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即使接受经济福祉是资本积累和生产率增长的结果,不管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任何作用,事实上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国家。一些国家显然比其他国家更成功。这被归因于结构性因素,如地理,或自主行动,如良好的政策。再次强调,资本积累(和生产率增长)是铺就通往繁荣之路的基本机制。但内生和外生因素都可以被概念化为对激活这一机制更或少有助益。
首先,地理和气候可能有助于解释明显的收入差异。地理和经济发展,国际区域科学评论,1999年8月22日,第22卷,第2期,179-232页;约翰·W·麦克阿瑟和杰弗里·D·萨克斯,“制度和地理:对阿塞莫格鲁、约翰逊和罗宾逊(2000年)的评论”(工作论文8114,NBER,2001年);达伦·阿塞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命运的逆转:地理和制度在现代世界收入分配形成中的作用”,《季度经济学杂志》117卷,第4期(2002年11月),1231-94页;丹尼·罗德里克、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和弗朗切斯科·特雷比,“制度统治: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超过地理和一体化”,《经济增长杂志》9卷,第2期(2004年),131-65页;杰弗里·D·萨克斯,“制度不统治:地理对人均收入的直接影响”(工作论文9490,NBER,2003年);杰弗里·D·萨克斯和安德鲁·M·沃纳,“自然资源丰富和经济增长”(工作论文5398,NBER,1995年)。巧合与否,大多数高人均收入国家位于北美、欧洲和东亚的温和气候区。内陆国家通常比有海上贸易通道的国家不太繁荣。气候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或少有利的条件,并可能影响疾病因子(如疟疾)的流行程度;间接地,它可能影响健康状况、劳动力的生产力以及产生农业剩余的能力,从而影响一个国家支持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能力——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地理特征还影响肥沃的可耕地的可用性、自然资源的可用性、可航行河流的存在以及海上贸易的通道。有航行河流或海上贸易通道的国家更容易进入国际贸易,面临较低的运输和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更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一体化和规模经济——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在俄罗斯,许多河流从南向北流入北冰洋。在西欧,河流纵横交错,流入无冰的水域,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市场一体化。当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例如,如果政策禁止贸易,那么广阔的海岸线和对海外市场的接入就毫无用处,就像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一样;如果没有可航行的河流,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同样,南欧的某些地区曾经盛行疟疾,直到公共政策帮助消除它。
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可能以复杂(非线性)和复杂(多因素)的方式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这在统计建模中很难)。一些路径依赖的历史解释——先前条件强烈影响后续结果的解释——将北美的经济成功归因于殖民地定居(新英格兰),而美洲南部、加勒比地区、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和农业条件导致了一种以奴隶制农业或矿产资源开采为中心的剥削性殖民主义的出现。这反过来促进了以利益集团为中心的非自由、非市场制度的出现。同样,奴隶制经济很少有可能转向民主治理,并倾向于由对经济现代化没有兴趣的保守统治精英进行剥削。研究表明,两个世纪前低殖民者死亡率的地区今天受益于有利于商业的制度和更高的人均收入。
路径依赖可能不会排除某些历史轨迹,但可能会使国家最终不太可能走上这些轨迹。这表明经济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制度演变的函数,但这种演变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生的气候和农业条件以及最终的历史的影响。
同样,与不同的殖民历史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英国普通法与法国拿破仑法典)被假设为影响非殖民地政权在非洲的后续经济发展的因素。而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导致了极不同的经济繁荣水平,正如美墨边境上相邻的城市、冷战期间的东德和西德,以及今天的南北韩所示。但即使在这里,造成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制度,还包括对内外市场的准入、经济援助等等。
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有时被称为“资源诅咒”,可能更有可能导致威权主义的“租金经济”的出现。自然资源通常更容易被政府控制。这比制造业、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经济更容易激励政府控制这些资源的政治控制。丰富、易于控制的自然资源也可能导致更大的腐败和裙带关系,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它甚至可能排挤人力资本的形成,因为相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而言,寻租行为可能更为普遍,降低了教育的经济回报。由于控制资源的好处大于非资源经济,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也可能经历更高强度的政治冲突和内乱。
除了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或人口年龄等人口因素可能对经济增长和创新更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较高也被认为有利于技术创新。撇开快速人口变化对政治和社会稳定(如“青年波动”)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人口变化可能影响总体储蓄行为和投资成本。一个下降的供养比率,即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使一个经济体能够产生比一个供养比率增加的国家更多的储蓄,其他条件相同。例如,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自1980年引入以来中国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有利的人口趋势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人口必须愿意储蓄,高通胀可能会阻止人们这样做。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政策,影响储蓄行为,而政策本身很可能是货币稳定、政治稳定等因素的结果。
重要的是,政治和经济稳定几乎被普遍认为有利于经济繁荣。例如,Easterly和Levine在非洲的案例中证明,高度的种族多样性与低教育水平、不足的基础设施和欠发达的金融体系相关。外国或内战、高水平的国内犯罪以及经常发生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限制了经济增长,因为它们使投资决策更加风险,如果风险可以量化的话,就需要更高的回报。
根据Max Weber关于新教工作伦理的研究,一些学者试图证明社会文化价值观,如追求成就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以及这对于经济繁荣态度的影响,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差异。但是,撇开文化态度很难量化这一事实,学者们在因果关系的方向上也存在争议(就像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一样)。
此外,宗教,尤其是一神教,被假设对经济增长产生系统性影响,这是由于有组织宗教、政治权力、信仰和人力资本发展之间的假设联系。相关的解释方法侧重于国家的社会历史轨迹和经济历史,决定了贴现率,从而影响了储蓄行为。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影响增长和繁荣。制度,例如,被视为导致莱茵兰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与短期美国股东资本主义之间差异经济绩效的原因。它们被认为解释了宏观经济稳定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相对成功。
高效和增长促进的经济制度的出现又与自由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其基本原理是“当政治制度将权力分配给对广泛产权执行感兴趣的群体时,鼓励经济增长的经济制度出现,当它们对权力持有者施加有效的约束时,当权力持有者可以获得的租金相对较少时。”在这种经济制度的背景下,自利的经济主体可以自由地追求他们的经济利益,这将导致追求开明的自利、有效的资本配置和长期经济增长。
上述讨论并不构成对经济发展和增长文献的全面调查。这个领域的文献非常广泛。相反,它旨在提供其他因素被假设或实证发现有助于长期经济繁荣的味道。如果没有其他,这个调查表明,有理论依据可以假设一系列因素有潜力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并且这些因素通常以各种复杂和有时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这引出了下面更详细讨论的问题,即在影响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的大量复杂和相互关联的背景条件的情况下,任何手术式的政策干预是否能够有效。
然而,制度在许多解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地理、人口统计学、气候条件和政治稳定性之外,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政策的质量对于经济成功至关重要。如果经济繁荣最好通过过去的投资水平来解释,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是否有与不同的国内政治制度相关的政策,已被证明对长期经济增长更有利还是更不利?
经济发展领域的一场重要辩论集中在国家的角色上。从政治上讲,这场辩论有时被描述为“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对立。北京共识代表着政治威权主导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政策,伴随着大量的国家干预,而华盛顿共识则强调限制国家干预、促进市场力量自由发挥的制度和政策。自由派学派将经济增长和发展归因于广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其中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自由追求他们的经济利益,政府的角色仅限于提供政治稳定和保障法治。这种古典自由派学派的学说受到了“发展国家”文献的批评,后者强调干预主义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好处。
这场学术辩论的大部分与发展经济学中的“后来者”概念有关。经济落后的主要特征包括:银行或国家将资本投向战略部门;注重生产而不是消费;强调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依赖借用而不是本土技术;依赖生产率增长;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这种经济战略在德意志帝国或早期苏联等国家得到了实施。实际上,后来者和“发展国家”模式通常也被认为包括干预主义政府,这些政府根据发展偏好提供补贴和分配信贷(而不是基于市场的信贷分配),实施战略贸易政策(而不是贸易自由化),以及广泛的产业政策(旨在“挑选赢家”)、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公共支出(而不是市场主导的发展和私营部门的投资和支出)。
“发展国家”文献强调了相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而言政府干预政策的重要性,至少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此。这些政策并不总是成功的,但当它们成功时,它们非常成功(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但政府失灵也存在)。韩国和中国就是非常成功的国家干预的例子。在日本的案例中,Chalmers Johnson展示了一个政治上与寻租利益避免相结合的官僚机构如何成功地引导了该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这种发展主义的观点与自由制度主义的文献并不完全相悖。但至少可以说,前者更加强调政府干预,而较少关注市场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和经济自由。人们可能认为这场辩论现在已经解决了。但辩论的双方都没有让步。根据他们的捍卫者的观点,证据似乎与任何一种解释方法一致。世界银行认为亚洲的经济成功是市场导向改革的结果,而发展主义的批评家则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这可能只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变量太多,案例太少。
过去半个世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那些在非自由政治和广泛的国家干预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加速的国家。所谓的“东亚奇迹”,指的是韩国、台湾和中国等国家的经济迅速崛起,主要发生在威权政权的统治下,并在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背景下,至少在韩国和中国的情况下是如此。从表面上看,这些例子表明,因果关系是从经济现代化到政治自由和民主化,而不是从政治自由到经济繁荣。更重要的是,它们表明,政治自由至少在最初阶段不是持续增长加速的必要前提条件。相反,一些重要的国家,如印度,长期以来一直以政治和法律自由为特征,但经济繁荣程度要低得多。印度直到最近才开始经历明显的增长加速。这就是为什么根据“自由导致繁荣”的假设,这些国家被认为是异常值或“异常案例”。对于自由发展的经济发展方法,这些重要的异常案例能提供什么样的见解?
在中国,经济增长在七十年代末的经济自由化的第一步以及对外国投资的选择性开放的推动下起飞。乡镇企业(TVEs)改革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选择性开放等改革有效地创造了私人市场,部分摆脱了计划经济。改革的第二阶段看到了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以及价格管制的取消,再次加强了私人市场。第三阶段涉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进行了进一步的(主要是市场和贸易导向的)经济改革,增加了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压力。直到今天,政治权利仍然非常受限,法治及其可执行性也有一定限制。但(直到最近)经济自由和市场和私营企业的作用继续扩大。
如果没有其他,这表明部分、渐进的经济自由化有助于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发展。这种过度简化的描述表明,在中国的情况下,政治和法律自由不是迅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至少在人均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不是。它还表明,旨在产生储蓄和投资(包括金融压迫)的发展主义政策,结合了逐步的、自由化的改革,旨在促进私营企业和竞争市场,对高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当然,不可能说如果进行更彻底的转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经济增长会更快。最后,还有待观察中国能否在不进一步改革其法律和政治体制的情况下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并且在这样做时不依赖更多而不是更少的私营企业和市场,特别是考虑到它面临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韩国的“经济起飞”也发生在非民主政治的背景下。与中国一样,它以广泛的(尽管可能比中国少)政府干预为特征。中央经济计划从未是韩国经济的核心特征。但政府将廉价储蓄引导到战略产业,推行选择性和战略性的贸易自由化,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并控制劳工需求。经济自由度从未像在中国那样受到限制,国有企业的角色也从未像在中国那样突出。但是韩国财阀(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政府保持着非常密切和特权的联系,在国内市场上运作的竞争性程度较低,尽管政府确保它们面临外国贸易竞争。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时确实依赖于企业,特别是财阀。韩国的经济增长始于六十年代初的经济改革,产生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尽管政治自由化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再次强调,所有这些只能是暗示。如果韩国在七十年代初就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发生了什么是无法预测的。但就目前的证据而言,它暗示了经济现代化导致经济繁荣,进而导致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