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的赦免權揭示政治權力的深層秘密:讀書簡報20250223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讀書簡報節目!今天我們要挑戰你們的思維,深入探討兩本引人入勝的新書,分別是傑佛瑞·圖賓的《赦免:總統仁慈的政治》和哈莉·莫洛特克的《無過失:浪漫與離婚的回憶錄》。圖賓的書探討了美國總統的赦免權,揭示了這一權力在歷史上如何被運用,並穿插了喬·拜登與亨特·拜登的贖回故事,以及特朗普的赦免爭議。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赦免的本質,還讓我們質疑當前政治的道德底線。

另一方面,莫洛特克的回憶錄則深入探討了離婚的複雜性和社會意義,並反映了她對婚姻和女性主義的獨到見解。她的經歷和成長背景讓她對婚姻的解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探討了法律和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對離婚的看法。

這兩本書都充滿了挑戰性的思考,讓我們不僅要面對個人情感的掙扎,還要反思社會的規範與權力的運用。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場智慧的碰撞!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赦免、私密與文學的幽靈:權力、隱私與死亡的交織

傑佛瑞·圖賓的新書《赦免:總統仁慈的政治》(Guardian報導),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剖析了美國總統赦免權的複雜性。圖賓直言:“在赦免方面,總統就像國王。” 這句話點明了總統赦免權的絕對性,這項憲法賦予的權力,讓總統掌握著赦免美國罪行的巨大權力,唯有彈劾案例外。 在這個充滿政治動盪的時代,圖賓的著作顯得尤為及時,尤其拜登總統對其子亨特·拜登的全面赦免,以及特朗普總統對參與1月6日事件被告的大規模赦免,都成為本書焦點,突顯了這項權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如何被操弄與詮釋。 更甚者,目前美國司法部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紐約市市長賄賂案的處理方式,更讓讀者深刻感受到赦免權背後潛藏的政治角力與法律灰色地帶,如同《紐約時報》對圖賓新作的報導所呈現的複雜性。圖賓,這位暢銷書作家、前CNN法律分析師、《紐約客》撰稿人,如今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關於總統赦免權的歷史與當代的權力解剖。

書中詳盡探討了從美國歷史上眾多總統如何行使赦免權,其中,福特總統赦免尼克松的案例更是全書的重中之重。雖然這個故事眾所周知,但圖賓卻挖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細節。他著重描寫了前聯邦檢察官本頓·貝克(《衛報》採訪中圖賓提及他此前並不知曉貝克的存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貝克受命與尼克松協商赦免事宜,過程中阻止了尼克松試圖將白宮檔案據為己有的行為,甚至不惜與特勤局對峙,命令阻止裝載檔案的卡車離開白宮(“我不在乎你們是否需要射擊輪胎,這輛卡車不能離開這裡!”)。這段驚險過程,展現出貝克的決斷與面對權力時的無畏。最終,一場有利於尼克松的妥協達成,尼克松以一枚領帶別針和袖扣作為報酬,換來了福特的赦免。這也引出了圖賓的反思:處理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是否應該交給一位經驗不足、且自身正接受調查的年輕律師?

尼克松的赦免在當時激起了公眾的強烈憤怒,福特的新聞秘書傑瑞·特霍斯特更因此辭職(他認為福特拒絕赦免逃兵卻赦免尼克松是荒謬的)。隨後的選舉中,民主黨大獲全勝。 卡特總統上任後,國會通過了《總統檔案法》,將總統檔案定為政府財產,這項法律在2023年特朗普總統因保留機密文件而被起訴的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再次突顯了圖賓對美國政治及法律脈絡的精準掌握。 圖賓將赦免比作“X光”,能照亮總統的靈魂。他認為福特的赦免展現了他的誠懇、急躁與不堪重負,而特朗普則聲稱自己一切行為合法,甚至在社交媒體上聲稱“拯救國家的人不會違反任何法律”。 亨特·拜登的赦免,在圖賓看來,反映了其父親的靈魂;而特朗普對1月6日事件參與者的赦免,則被圖賓認為是“完全不可辯護的”。 哈根·斯科滕在辭職聲明中(《衛報》報導中提及)雖未直接提及赦免,但他對檢察權力的警示,同樣值得深思,預示著美國司法體系將持續面對巨大壓力。

與圖賓對權力運作的深刻探討形成對比的是,哈莉·莫洛特克(《多倫多星報》報導)的回憶錄《無過失:浪漫與離婚的回憶錄》則從個人的角度,探討了婚姻、離婚及社會制度的影響。莫洛特克的母親是離婚調解員,這段經歷讓她自小就對婚姻與離婚的複雜性有深刻理解。 她的回憶錄並非僅僅是個人經歷的敘述,更是一場對離婚制度、婚姻財產權及女性主義思想的深度思考。她探討了“無過失離婚”的革命性意義,以及離婚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 莫洛特克的作品曾發表於《紐約時報雜誌》、《紐約客》等知名媒體,這也佐證了她作為一位優秀作家的地位。 此外,她對閱讀的熱情以及獨特的閱讀習慣,也為其個人魅力增添了一抹色彩,例如一天內讀完多部易卜生經典作品,以及將《中土世界》視為“抗抑鬱藥”的獨特體驗。 莫洛特克的分享,為我們展現了文學作品在個人情感療癒上的力量,以及閱讀本身的魅力。

最後,我們回歸到喬安·迪迪翁日記的出版爭議(Guardian報導)。這起事件再次觸及了文學與倫理的界限。 迪迪翁在1998年批評海明威死後出版的日記,認為這違背了作者的意願。 諷刺的是,她本人死後,其私密的日記《給約翰的筆記》卻被她的文學執行人出版,引發了關於死後出版倫理的廣泛爭議。 這些日記記錄了迪迪翁與精神科醫生的會談,以及她與女兒、丈夫的關係,這些內容的高度私密性,讓她的親友感到震驚和悲痛。雖然出版商將其宣傳為“不可錯過的出版物”,但迪迪翁的密友和家人卻認為這是對她隱私的背叛, 這也引發了關於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的辯論。 儘管從法律層面來看,出版行為並無不妥,但從倫理和情感層面,這起事件無疑留下了一個難以彌合的傷口。 迪迪翁的日記,如同她作品中一貫的銳利與深刻,再次揭示了文學創作中權力、隱私與死亡之間的複雜糾葛,也讓讀者在欣賞文學金礦的同時,不得不面對信任背叛的殘酷現實。

請大家繼續收看節目的六博士的分析、評論。

第一段:圖賓的“赦免”——總統權力的X光機,還是政治算計的顯微鏡?

圖賓教授,您這本《赦免》啊,真是把美國總統的赦免權翻來覆去地解剖了一遍!您說總統赦免權如同國王,這話說的妙啊,簡直就是權力慾望的精華濃縮!然而,您這本書就像一部高精度X光機,把歷任總統的靈魂照得清清楚楚,卻又像個放大鏡,把那些政治算計看得明明白白。福特的赦免尼克松,您把它寫得驚心動魄,貝克阻止尼克松私藏檔案那段,簡直比好萊塢電影還精彩!但您有沒有想過,這精彩背後,是政治妥協的冰冷現實?拜登赦免兒子,特朗普赦免“1月6日”參與者,這些赦免,是仁慈,還是政治交易? 您只是展示了X光片,卻忘了分析其背後的政治動機,難道您認為讀者只需要看到冰冷的影像,而不需要理解其形成的過程嗎?您的分析,顯然還不夠深入,不夠尖銳!

第二段:哈莉·莫洛特克的閱讀清單——一本“抗抑鬱劑”,還是精英文化的自戀?

哈莉·莫洛特克女士的回憶錄,以及她的閱讀習慣,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離婚、女性主義、婚姻制度……您把這些複雜的議題都揉到一起,並且居然還找到時間閱讀如此大量的書籍,這讓我不得不佩服您的高效率!您把《中土世界》比作抗抑鬱劑,這創意十足!但恕我直言,您的這種“抗抑鬱劑”是不是有點過於精英文化的味道? 《簡·愛》、亨利·詹姆斯、易卜生……這份閱讀清單,彷彿是為精英階層量身打造的。您是否考慮過,那些在生活中苦苦掙扎,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人們,他們能從您的“抗抑鬱劑”中得到什麼?這份閱讀清單,更像是一份炫耀,一種來自精英文化的自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療愈”!

第三段:迪迪翁日記的出版——文學金礦,還是對隱私的殘忍踐踏?

迪迪翁的日記出版,這件事,真是讓人五味雜陳!一邊是讀者對於這位文學巨匠內心世界的強烈渴望,一邊是對其隱私的深深顧慮。您說迪迪翁的日記是文學金礦,我承認,這確實有可能,但這金礦的開採,是否考慮過逝者的感受?您的文章中提到的朋友和家人的失望,他們的悲痛,您是否感同身受? 僅僅因為迪迪翁沒有明確禁止出版,就認為可以肆無忌憚地公開她的私密日記,這是不是有點過於功利? 這份日記,是屬於迪迪翁個人的情感寄託,而不是供大眾消費的商品。這種做法,更像是對逝者隱私的殘忍踐踏,而不是對文學的尊重!

第四段:三篇文章的共同點——功利主義的盛行與倫理底線的缺失?

讀完這三篇文章,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功利主義的盛行,以及倫理底線的缺失。圖賓的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公眾對權力真相的窺探慾;莫洛特克的閱讀清單,則是一種精英文化的自我展現;而迪迪翁日記的出版,更是赤裸裸的商業考量。 這三篇文章,都反映出當代社會中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為了商業利益,為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倫理底線一次次被突破,個人隱私一次次被踐踏。 我們在追逐真相、追逐名利、追逐閱讀快感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究竟在失去什麼?我們究竟應該守住哪些底線?

謝謝大家收看六度探索!這是一個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媒體人、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建立的新型媒體,網友與六度Ai參與、合作完成各種內容,這些內容不能作為任何決策或法律的意見。這是一個新型的試驗性媒體方式,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修正錯誤。網友可以參與討論,也可以向萬能的六博士提出你能想出的任何問題,六度世界網址是6do.world!請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