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局勢評論節目。今天,我們將探討特朗普與普京之間潛在和解的影響,特別是這對中國的戰略利益有何利好。特朗普政府的“反向基辛格”策略試圖重塑美俄關係,以在與中國的博弈中獲得優勢,但中俄之間的密切聯繫使得這一計劃充滿挑戰。儘管美國可能會試圖利用俄羅斯的經濟困境來減少其對中國的依賴,但普京並不會輕易在中國問題上作出妥協。
同時,中國也在利用美俄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鞏固與歐洲的聯繫,並在全球貿易中尋求更多的話語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以及對中國貿易的強硬立場,也不斷推動中國尋求自給自足和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這樣的局勢讓中國在美國貿易戰中尋找報復手段,並加強其經濟抵禦能力,無疑為其未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整個局勢錯綜複雜,充滿挑戰與機遇。
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特稿】中俄抱團與中美貿易戰:新冷戰下的三國演義
(文/林夏)
"反向基辛格"的迷思:中俄為何拆不散?
2024年2月24日,克里姆林宮的電話線路異常繁忙。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後,北京罕見以「無法被推開的好鄰居」形容中俄關係。這句外交辭令背後,暗藏著一場牽動全球地緣的戰略博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試圖複製1970年代基辛格「聯中制蘇」的劇本,但這次的棋局早已天翻地覆。
「這就像想用黑白電視遙控器操作智能家居系統。」《外交家》雜誌尖銳指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反向基辛格」策略存在根本缺陷。1969年的烏蘇里江衝突讓中蘇徹底決裂,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敏銳抓住歷史縫隙,但如今中俄關係的黏合劑卻是共同的反美情緒。從北約東擴到芯片封鎖,華盛頓的壓力反而讓北京與莫斯科愈發緊密。克里姆林宮智庫「瓦爾代俱樂部」研究員安德烈·蘇茲達利采夫透露:「在莫斯科的戰略沙盤推演中,中國已從『可選夥伴』變成『生存必需』。」
但美國似乎尚未放棄離間計。特朗普團隊近期釋放信號,考慮解除對俄能源制裁以換取普京「戰略鬆綁」。這種設想很快遭遇現實考驗——2022年2月普京訪華簽署30項合作協議,兩週後便揮軍烏克蘭;2023年3月習近平訪俄期間,俄方更宣布在白俄部署戰術核武。「普京需要向國內證明他並非習近平的『小弟』,但這與背棄北京是兩回事。」布魯金斯學會歐亞事務專家菲奧娜·希爾分析,俄羅斯在中美間的「戰略平衡術」,反而可能成為北京的外交籌碼。
貿易戰2.0:關稅子彈與經濟防彈衣
當特朗普在2024年1月簽署總統令,將中國商品關稅從10%猛增至20%時,深圳鹽田港的集裝箱堆場正上演魔幻場景——數百輛特斯拉電動車等待裝船,它們的鋰電池產自寧德時代,車載芯片卻因美國禁令被迫採用「去美化」方案。「這就像用左腳踩右腳試圖飛天。」《Foreign Affairs》如此形容中美產業鏈的荒誕現狀。
回顧2020年「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破裂,疫情只是導火索。當時中方承諾增購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但「中國製造2025」計劃早已埋下伏筆。北京系統性降低對美技術依賴,從半導體到生物科技,國產替代浪潮席捲產業鏈。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自主芯片產能較2018年增長470%,儘管工藝仍落後三至五代。
關稅戰火升級之際,雙方「去風險」工具箱卻不斷翻新。2023年12月,中國突然禁止對美出口銻、鎵、鍺等關鍵礦物,這些「工業維他命」關乎芯片與太陽能板生產;美國則在2024年初限制中國電動車進口,稱其車載鏡頭可能「刺探軍事基地」。更精妙的較量發生在生物科技領域——1月拜登政府收緊實驗設備出口,2月北京便將美企Illumina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因其基因測序儀涉及中國人遺傳數據。
「這不是貿易戰,而是科技冷戰。」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警告,當兩國將出口管制武器化,全球產業鏈可能陷入「冰河世紀」。但北京似乎找到破局之道:2024年11月中國財政部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對光伏組件維持補貼,卻取消鋁銅製品稅收優惠。「此舉既緩解產能過剩,又精準打擊美國基建計劃。」《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正將「內循環」戰略轉化為貿易戰緩衝墊。
農田裡的核彈:中國的報復方程式
2024年2月1日,愛荷華州農場主約翰·米勒盯著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行情屏,大豆價格暴跌7%的數字刺得他雙眼發紅。當天中國宣布對美國農產品加徵15%關稅,這記重拳恰好打在美國農業帶的「七寸」。從特朗普到拜登,再從拜登到特朗普,搖擺的對華政策讓美國農民淪為「人質」——2018年中國轉向巴西採購大豆,導致美對華農產品出口腰斬,如今歷史再度重演。
「北京手握『農業核按鈕』。」《外交家》分析稱,中國報復策略呈現多層次殺傷:初級關稅打擊大宗商品,中級出口管制鎖定關鍵礦產,終極手段則是「制度性反制」。2024年3月,中國網信辦突然對谷歌啟動反壟斷調查,同日商務部將美國PVH集團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該集團旗下Calvin Klein剛在上海開設亞洲最大旗艦店。這種「精準外科手術」式打擊,既能避免外資恐慌,又可震懾特定企業。
更隱蔽的較量發生在併購戰場。英特爾收購以色列Tower半導體案遭北京延宕18個月,最終被迫支付3.53億美元「分手費」;美企MaxLinear收購台企慧榮科技時,中國監管機構要求其承諾「保持對華供應穩定」。這些案例揭示新規則:跨國併購需繳「中國門票」。正如清華大學教授高柏所言:「全球化的指揮棒正在東移。」
歐洲的誘惑與陷阱:中俄的認知戰
當特朗普暗示可能拋棄北約時,他或許未意識到正在幫北京實現夙願。2024年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重提「戰略自主」,德國總理朔爾茨則私下抱怨「不能同時對抗中俄」。《外交家》敏銳捕捉到這種轉變:中國多年來在歐推廣的「去美國化」敘事,正因美俄可能的和解獲得意外助力。
「歐洲發現自己坐在兩把椅子中間。」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匿名官員透露,部分成員國主張緩和對華關係以制衡特朗普。這種心態正中北京下懷——中國對歐投資在2024年首季激增42%,重點布局匈牙利等親華國家。更微妙的是,當美國施壓歐盟限制中國電動車時,北京卻批准寶馬與長城汽車合資項目,德企為此遊說柏林抵制貿易壁壘。
普京的「戰略迷惑術」也在推波助瀾。2024年4月,俄羅斯突然釋放「北溪2號」管道重啟信號,柏林政界頓生分歧:是否應藉此契機緩和與莫斯科關係?「這就像用蜂蜜吸引熊群。」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指出,俄美任何互動都會動搖歐洲安全架構,而北京只需靜觀其變。
危險的探戈:誰能跳出「去風險」陷阱?
在達沃斯論壇的某個閉門會議室,特斯拉CEO馬斯克與寧德時代高管低聲交談。這幕場景恰是中美經濟「糾纏態」的縮影——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貢獻全球40%產能,但美國禁令迫使它採用「非美」供應鏈。這種矛盾在2024年愈發尖銳:3月特朗普簽署備忘錄限制中國投資,同日卻稱讚比亞迪在美建廠計劃「展現合作誠意」。
「我們正在見證全球化的精神分裂症。」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警告,中美「去風險」已陷入惡性循環。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美貿易額降至6900億美元,較2018年峰值縮水21%,但美國對華逆差反而擴大7%。這種悖論源自產業鏈重組的成本轉嫁——越南組裝的蘋果手機仍需中國零部件,墨西哥工廠的鋼材多數來自寶武集團。
或許真正的破局點藏在技術領域。當美國封鎖7nm以下芯片時,華為卻用國產設備堆疊出等效5nm性能;OpenAI面臨算力瓶頸之際,北京智源研究院的「悟道3.0」大模型參數突破10萬億。這種「不對稱創新」正在改寫遊戲規則,正如《Foreign Affairs》所言:「科技鐵幕終將落下,但裂痕中會長出意想不到的新物種。」
歷史的弔詭在於,1972年基辛格打開中國大門時,不會想到半世紀後中美竟互築「數字長城」。當特朗普與習近平在2024年末可能展開新一輪談判時,他們面對的不僅是關稅清單,更是一個被科技革命與地緣裂變重塑的世界。或許正如《孫子兵法》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問題是,誰能真正讀懂21世紀的「不戰之道」?
謝謝大家收看六度探索!這是一個由科學家、經濟學家、媒體人、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建立的新型媒體,網友與六度Ai參與、合作完成各種內容,這些內容不能作為任何決策或法律的意見。這是一個新型的試驗性媒體方式,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修正錯誤。網友可以參與討論,也可以向萬能的六博士提出你能想出的任何問題,六度世界網址是6do.world!請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