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深刻中國節目!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農業的一項重大創新——新型高蛋白玉米的研發。這項技術可能會徹底改變中國對外國大豆的依賴,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在當前全球貿易緊張的背景下,中國的農業科學家們正在全力以赴,開發高蛋白玉米,這將成為動物飼料中的一個新選擇。據華中農業大學的顏建平校長介紹,僅僅提高玉米的蛋白質含量一個百分點,就能減少國家對外國大豆的需求800萬噸,這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路。中國的玉米和大豆的單位產量仍低於美國,這使得實現自給自足的過程充滿挑戰。但是,中國的農業部長韓俊強調,農業技術的創新正成為推動生產力增長的核心力量。
另外,我們還將探討印第安納大學籃球隊的性虐待案件,這起事件涉及多名前球員對球隊醫生的控訴,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僅是關於個人勇氣的故事,更是在權威面前,年輕運動員的脆弱與無助引發的深刻反思。
最後,我們將聚焦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機遇。香港在科技驅動增長和國際合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香港充分發揮其優勢。
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之路:高蛋白玉米能否打破大豆依賴?
在與日俱增的國際挑戰與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下,中國正積極尋求在農業領域的突破。《南華早報》報導,中國農業科學家正埋頭苦幹,致力於研發新型高蛋白玉米品種,期望能替代動物飼料中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大豆,從而扭轉中國大量依賴海外穀物的局面。
玉米增「肌」,大豆鬆綁?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顏建平指出,隨著中國人民對肉類和乳製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不得不大量進口大豆,以支撐日益擴張的畜牧業。在中國政府眼中,這種對外國農產品的依賴,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已成為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顏建平及其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極具潛力的高蛋白玉米品種。顏建平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表示,中國玉米的總產量龐大,僅僅將玉米的蛋白質含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能使中國對外國大豆的需求減少多達800萬噸。他進一步解釋說,去年中國玉米總產量達到2.9億噸,蛋白質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能額外增加290萬噸的蛋白質供應。
目前,顏建平的團隊已經培育出數個高蛋白玉米品種,平均蛋白質含量達到10%,比普通玉米高出兩個百分點。據他透露,已有超過1000萬畝(約66.7萬公頃)的新玉米被種植。
傳統上,玉米是動物飼料的主要能量來源,而大豆粉則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去年中國進口大豆高達1.05億噸,其中大部分被用作牲畜和家禽的蛋白質飼料。
顏建平指出,如果想完全用國內生產的大豆取代這些進口,中國需要額外開墾7000萬到8000萬畝的農田。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強調,中國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稻米和小麥等主食的自給自足,而這些作物的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中國玉米和大豆的單位產量,目前僅為美國的60%。
技術驅動,糧食增產新引擎
儘管面臨挑戰,中國農業部長韓俊在兩會期間表示,中國「已經進入全球農業創新的一流行列」,農業技術對中國整體生產力增長的貢獻超過了63%。他強調,「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是技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強設定了今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7億噸的目標,並將繼續專注於提高產量和質量。去年,中國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糧食產量創下7065萬噸的歷史新高。
這一系列的努力不僅是為了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更是為了在全球糧食市場中增強中國的競爭力。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新型高蛋白玉米的研發,無疑是中國在農業自給自足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也為未來的糧食安全帶來了新的希望。
前印第安納大學籃球運動員指控球隊醫生性虐待:權力陰影下的體育界黑暗
《NBC News》報導,一場震驚美國體育界的訴訟正在發酵。多名前印第安納大學籃球運動員指控球隊醫生布拉德福德·邦巴(Bradford Bomba Sr.)對他們進行性虐待,這起事件隨著更多受害者的加入而持續延燒。
教練奈特的沉默,是包庇還是無奈?
最近,第四名前球員拉里·理查德森(Larry Richardson Jr.)加入了這起訴訟。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份來自第五名前球員的證詞也浮出水面,聲稱早在1979年,他就曾向傳奇教練鮑比·奈特(Bobby Knight)公開抱怨邦巴對他進行不必要的直腸檢查。
根據訴訟的說法,奈特告訴這名未具名的球員,他需要進行體檢,並且對球員多次向他反映的邦巴的行為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不禁引發質疑:作為一名教練,奈特是否應該對球員的安全負責?他的沉默是否默許了虐待行為?
受害者挺身而出,挑戰體制
理查德森的律師凱瑟琳·德萊尼(Kathleen Delaney)已向印第安納州南區的美國地區法院提交了修訂的訴狀,將理查德森加入原本只有兩名原告的集體訴訟中,使得控訴者的總數達到了四人。訴訟不僅包括理查德森的指控,還有一名未具名的前球員的證詞,證實他多年前就已向印第安納大學體育部的高層官員報告了邦巴的虐待行為。
印第安納大學發言人馬克·博德(Mark Bode)對於最新的指控拒絕發表評論,僅表示大學已聘請一家私人律師事務所進行獨立調查。他在聲明中表示:「我們請求印第安納大學社區耐心等待,並相信大學的行動將與我們的價值觀一致。」
根據訴訟,理查德森在19歲時被教練卡爾(Carl)送去找邦巴進行體檢。當時,他的隊友曾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哦,準備好了。」但並未透露他即將面臨不必要的前列腺檢查。理查德森回憶起當時的震驚:「當我入學印第安納大學時,我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在那個年紀,我習慣於聽從他人的指示。讓我失望的是,印第安納大學裡的權威人士濫用了我對他們的信任。」
體育界的潛規則:沉默的螺旋?
理查德森的指控與其他控訴者的經歷相似,包括穆耶津諾維奇(Haris Mujezinovic)和米勒(Charlie Miller),他們在1990年代為印第安納大學效力,以及花費(John Flowers),他在1981年至1982年間參加了球隊。這些控訴者正在根據《第九條法案》(Title IX)起訴印第安納大學,該法案要求所有接受聯邦資金的高校必須建立保障措施,以保護學生免受性侵害者的侵害。
這些前球員們都在尋求未具體說明的賠償,並呼籲其他前隊友站出來加入他們的訴訟。雖然邦巴已經88歲,並且在最近的證詞中多次引用第五修正案以避免自我證罪,但他並未被列為被告。根據訴訟,邦巴在1962年至1970年間為印第安納大學的所有運動隊提供醫療服務,並在1979年至1990年代末期擔任籃球隊的醫生。
訴訟中提到,邦巴因手指的巨大而被教練和球員們戲稱為「弗蘭肯斯坦」。據說,邦巴的性虐待行為在印第安納大學男籃的更衣室裡是公開討論的,甚至有助理教練和運動訓練師在場。
這起事件不僅揭示了體育界的黑暗面,也讓人們重新思考在權威面前,年輕運動員的脆弱與無助。這些控訴者的勇氣值得讚揚,他們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和未來的運動員爭取正義。這起訴訟的結果,將對體育界的權力結構和保護運動員的措施產生深遠的影響。
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新角色:機遇與挑戰並存
《南華早報》發表評論文章,分析了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中,香港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文章指出,儘管中美競爭帶來了一定的緊張局勢,但中國的年度立法機構和最高諮詢機構會議(即全國「兩會」)為未來一年鋪平了明確的道路。
五%增長目標下的香港機遇
中國政府設定了約5%的增長目標,並強調必須利用科技來促進更健康的增長。同時,承諾將採取更積極的財政策略,並支持私營部門。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香港的角色至關重要。
文章認為,香港和澳門被賦予了引領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角色。這是一項挑戰,但同時也應該讓香港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內地與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者。
香港在推動科技驅動增長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源。儘管深圳和杭州等城市在高科技領域表現突出,但香港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香港旨在成為支持大灣區的研究中心,並能夠將內地的高科技產業與國際資本市場連接起來。
財政支持,IPO放寬,香港迎來新一輪發展
更積極的財政策略預計將成為香港的一大福音。文章指出,香港顯然是超長期債券銷售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理想場所。此外,進一步放寬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規則,預計將帶來更多的企業赴港上市。
雖然一項私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尚未準備好進行立法投票,但更全面的草案正在制定中,旨在包括進一步具體措施,以解決私營部門的擔憂。內地企業家可以利用香港作為通往海外市場的橋樑,而香港的企業家,作為內地直接投資和促進海外投資的重要力量,在更有利的法律和商業條件下,將有更多機會向北拓展,設立企業和合資企業。
香港的獨特角色:緩衝,交流與合作
在國際關係方面,香港可以作為內地與地方官員、非官方人士和學者以及西方之間的重要後台溝通渠道,尤其是在緊張時期尤為重要。它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交流思想的天然場所。
目前,香港的大學和商會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外展活動。文章建議,專注於國際交流的文化和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促進香港和國家軟實力的組織,也可以通過人道主義工作來增進相互理解。對活動的安排和將其融入議程,應該給予更多的思考。
文章最後強調,現在是香港認真思考如何實施其新角色的時候,應該積極行動,抓住這些機遇。香港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優勢,在中國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請大家繼續收看節目的六度百科,對關鍵內容進行背景介紹。
高蛋白玉米
是指透過育種技術選育或基因改造等方式,使其籽粒中蛋白質含量顯著高於普通玉米的玉米品種。這類玉米旨在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人類營養,並降低對其他蛋白質來源的依賴。
玉米作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廣泛應用於飼料、食品和工業用途。然而,普通玉米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限制了其在動物飼料中的應用,往往需要額外添加豆粕等高蛋白飼料。隨著人口增長和對動物產品需求的增加,提高玉米蛋白質含量成為重要的育種目標。
高蛋白玉米的育種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最早的研究集中在選育天然變異的高賴氨酸玉米(opaque-2),雖然其蛋白質品質有所提高,但產量較低,限制了其大規模種植。
20世紀90年代,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提高玉米蛋白質含量。一些研究成功將來自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基因導入玉米,提高了其蛋白質含量和品質。然而,轉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近年來,隨著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育種家可以更加精準地選育和改良高蛋白玉米品種,在提高蛋白質含量的同時,也能夠保持玉米的優良農藝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