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华尔街争议節目!今天我們要聚焦一個關鍵話題,那就是中國製造業在過去十年的變化和成就。根據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報告,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在即將到來的2024年,幾乎所有的目標都將圓滿達成,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十年前,中國的製造業雖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但卻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困境。如今,隨著產業鏈的完善,中國製造的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向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一趨勢正在持續增強。
此外,黄奇帆還指出,中國的加工貿易比例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貿易的增長,顯示出中國製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加強。外資企業在中國製造業中的角色也不容小覷,為國內經濟貢獻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十年的辉煌变迁。他站在台上,回顾起2015年时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那时候的目标在很多人看来还是遥不可及的蓝图。十年一瞬,黄奇帆用数据和事实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惊人蜕变。根据财新的报道,这一计划的成功率高达96%,余下4%也基本完成,只需再“打打补丁”。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到今年年底,中国制造的目标体系将全面达成。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首次提出了这一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并努力实现中国品牌的崛起。计划中明确的十大领域,例如航空航天、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场。黄奇帆用“2010年的大而不强”来形容当时的制造业现状,全力补齐产业链中薄弱的环节,成为那一代决策者的共同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20%飙升至33%。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数据的增长,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体现。黄奇帆形象地将这比作“步步高升”,从一个大而不强的制造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尤其是在电子和装备制造业上,中国企业表现出色,40%的生产领域实现了全球第一的规模。
不仅如此,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性变化也令人瞩目。2010年之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出口的主流,而到2024年,装备类和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出口的主力军,占比高达90%。从一个生产“廉价商品”的大国,到如今高端制造的输出者,中国制造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跨越。
黄奇帆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生产方式也经历了转型。曾几何时,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但到了2024年,这种贸易方式所占比例已下降到20%以下,一般贸易成为主流。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从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简单组装,迈向了自主创新与生产的高附加值阶段。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提升了国内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在与外资的关系上,黄奇帆特别强调,中国制造从未“闭门造车”。十年间,中国对外资的吸纳能力显著提升,每年引资达1200亿美元,占全球外资流动的相当比例。外资企业在华提供了7%的就业机会,贡献了国内制造业15%的税收,其创造的高附加值产品,更是为中国的出口带来巨大助力。“外资企业是中国内循环和双循环的桥梁”,黄奇帆如是说,强调开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的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黄奇帆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他相信,凭借创新和开放的双轮驱动,中国制造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正如他所言,“中国制造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信,也是世界市场的一次重新洗牌。”这场关于中国制造的叙事,已不再只是经济发展的记录,更是创新突破的宏伟旅程。
歡迎大家進入六度探索的辯論環節!我們從正反兩個角度,對本節目進行辯論,請出我們的辯論高手楚天舒、謝琪琪!
我是楚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