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的根本问题以及青年失业问题根源分析

    当前流行几个说法,认为是中国经济困境是因为没有信心,是因为房地产打压,其实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肤浅之见。完全没有触及核心问题。下文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反驳。
     要理解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来的,一定要先应该看清楚中国经济之前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的崛起,主要的模式是:开放自由经济对接全球大市场、承接日韩台以及西方的产业转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带来了内需的扩大,几大因素相互促进,然后形成循环,螺旋式上升。而每一个关键点,都有相应配套的经济、金融、法律等制度,以及分配利益的模式。比如开放自由经济实际对应的是分灶吃饭自负盈亏,同时,也活化了之前计划指令链条式的供需链条,让整个经济变得更加有活力————实际上配套的是默认MBO,保护私有产权。这点就是为什么司马南之流,再怎么鼓噪反攻倒算柳传志,柳传志也各种骚操作——涉嫌侵吞中科院资产和吞下中科院的知识产权资产;联想吃了大量的政策红利,却沦为没有核心能力的组装厂;柳氏企业滴滴悍然出卖国家敏感信息等等。但是政府都不会处理,反而冷处理,禁言司马南,保护柳传志。因为柳传志是一面旗帜,如果处理柳传志,那么全国各地MBO,分包给能人厂长最终,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都要面临反攻倒算,这无疑是政治自杀。再比如,承接产业转移,则是通过招商引资模式进行。核心条款一般是赠送土地、赠送配套基建、配套银行贷款、税收豁免或减免后期还包括补贴,乃至包括地方政府相关投资公司提供融资等等。而城市化,则搭配土地出让制度、土地金融安排、银行体系配套的抵押物关系设置、户籍以及公共服务和房产挂钩等等制度。
   理解了上述的核心问题,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当前的经济增长感到乏力:因为这三个环节全都出现了问题。或者准确的说,这套发展模式 已经走到了他历史使命的终点。
   第一个环节的自由市场,目前只剩下某些绝对垄断的行业,还处于国资控制之下。而中国的国资实际上运营的还是不错的。公用产品的价格低廉,覆盖的范围广大,腐败、子承父业等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正常的范围——看看法国、美国、德国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而这些国企由于事关国民生计,已经不可能开放给私人资本了。所以说,通过边卖国资,让私人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空间已经没有了。
  第二个环节,大量的从外部引入产业转移当然也是不可能了。一个是因为中国的产业高度已经达到了造船、造汽车等较为高端的产业。除了美国和日本德国还能有部分产业是中国不具备的以外,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转移的项目了——要不然美国德国总不可能原地把自己的命革掉。另一个是,地缘政治原因。还有一个是中国本身的体量已经非常大了。购买力评价的GDP已经是美国的140%,零零碎碎的转移产业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了。
 第三个环节,城市化进城。这个也很明显,城市化率已经到了64.5%(官方数据),后续提升到80%左右,只有15%个点左右。很多无良经济学家鼓吹中国还有搞房地产的空间,就是因为还有15%左右的城市化空间。其实大错特错。观察日本和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就知道。城市化的最后阶段,不是人口迁徙导致的,而是通过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退出完成的。观察人口金字塔,建国前后的人口高峰,已经逐步到了人口退出的窗口期。70岁及以上的人口大约有1亿人左右,60-70岁有1.5亿人左右。在2035年左右。算上人口退出部分,当前的人口迁徙情况不变,就足够让城市化率达到73%左右。所以,城市化也接近尾声。
   三大核心的环节全都失速,这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欠缺的核心原因。
18 Likes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发展模式需要改变了。

现在,能靠的就是这几十年经济崛起形成的超大市场的规模优势,以及,在崛起过程中的部分产业优势(制造业产业链,新能源,电动车等)。

但是,土地户口制度、法治、社会福利等配套设施的欠缺,成为了经济再次腾飞的巨大阻碍。

现在经济横向对比其他国家,还不那么糟糕,也主要是一种惯性。

要想再次拉起,重新寻找经济动力,唯有寻找新的模式,而这种新的模式诞生,急需深化改革。

单就第一点来说,自由市场常常因为公共资源、外部性等造成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需要引入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不过政府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解决政府失灵可通过行政透明化,组织再造,提升法制规范等化解。总的来说,自由市场和政府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政府在大量放水,但普通老百姓仍然非常缺钱,似乎中间存在某些断层,可以判断这个问题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

2 Likes

那按照這個邏輯推導下去,薩校長覺得中國經濟未來最有可能走的路徑是什麼樣的呢?

是的。老模式不行以后,新模式要建立还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利益再分配。这个过程肯定还是需要时间。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之下,进行明智的,渐进式的模式转变——从完全对接外需,到内外需兼备,后文我会进一步详细的论述。整体的经济增速则维持在中低速的水平。

接续上文。上文分析了中国之前的经济发展的模式的三大基础。同时,也提到了现行的财税、政策等等一系列的制度,本身都是围绕这三个基石展开的。而模式的转变的核心,就在于弄清楚,发展模式的真正的目的——这点非常的形而上,但是只有洞悉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核心目的,才能明白缺陷在哪里。
三大基石中,自由市场最早,发轫于1980年代,真正完全成型则是在1990年代末期的国企大下岗。承接产业转移发轫也在1980年代,真正成型批量化,则在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高潮期则在加入WTO以后。城市化的进程也恰恰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放开。所以,本质上三大核心要素的真正成型和发轫都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中。同步搭配的,还有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不贬值+强制结汇等制度(实际上这一系列安排,本质就是放弃自己的货币发行权,以外汇为信用创造的基石,本质上是以外贸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参照当初的英日同盟,日元挂钩英镑)所以,三大基石的核心阵眼就在于信用创造机制是对接的外需。而对接外需,其实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出口劳务,出口资源,换取自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核心形而上目的,可以归纳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那么,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就归结到了,外需是否是无穷无尽的?显然并不是。实际上,在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需的天花板就已经看到了。而当时沉浸在中美蜜月期等因素之中,为了对冲美国的经济下滑,外加满足美国人的要求,就直接开启了提振内需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三大基石里面的城市化。原本的城市化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后置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而08年大放水、大刺激以后,政府逐渐发现,超前的基建、超前的城市化,本身会带来自身的信用膨胀——这部分,信用膨胀,实际上代替了部分的外需或者说外汇的信用创造——所以,才有后续的取消强制结汇等等一系列的安排。同时,食髓知味,政府对此十分上瘾。同时,由于之前承接外需的信用创造,几乎等同于是绑定可贸易商品实物,所以,信用约束明显。而且印钞机的源头其实是在美国手上,衍生信用的核心是在外贸企业手中。而内需驱动以后,实际上的信用创造的主体由,美国+外贸企业,变成了美国+外贸企业和中国的央行+地方政府(衍生信用)并行。而当前地方政府的一切问题的产生核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并不是说,央行+地方政府派生信用的模式是百害无一利,就是万恶之源。并不是,之前十几年的发展,这套模式效果很好,只是副作用被掩盖——其实一直没有被掩盖,有足够多的学者在反复提醒存在的问题,但是,人性就是无压力无动力,所以,根本没人会去解决一个以后十几年才会发生问题的问题,尤其是结合升迁制度、任期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以后,极大地强化了,我升迁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肆意妄为。也就是说,这套模式的问题,核心在于,衍生货币的地方政府,是预算软约束的,甚至预算无约束的。这才是问题真正的根源。地方政府为了维系自己的经济增长,行政长官的升迁,是必然会采取无限的派生货币的模式。而代价就是,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加速,以及居民部门的负债直线提升。这些都是有数据可以查询印证的。这一机制,只要在居民部门负债率可控,负债意愿高涨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持续的运转下去。但是,问题就在于,居民部门的负债率是有天花板的,同时,负债的意愿和人口结构以及城市化率是密切相关的。通俗点说,就是接盘侠的多少,决定这套机制的可持续性。
  那么,让我们回归到这一小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三大基石的制度安排的真正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城市化)。那么问题来了,经典马克思理论中,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论里面的生产关系在哪里呢???这就是后文论述的重点,也是破开当前经济迷雾的真正核心所在。
4 Likes

這個城市化,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基建上的,另一個是人口意義上的。

三、四億人口,從農業進入工業,成爲人力資本,從事完全工業化的生產,其福利支出卻仍由流出地(絕大多數是農村)來承擔,也就是工業向農業轉嫁了一部分成本。這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能長期保持低成本優勢的一個關鍵。

這個推導似乎太快了些。承認市場主體性不等於默認MBO。在實際狀況中,既有MBO(多是在九十年代,更嚴重的情形發生在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更有MBI。現在非常流行的員工持股計劃,其實是一種廣義上的MBI,也符合共同富裕的精神。

其實市場開放,還遠沒有到達天花板。這只要看看有多少行業,還需要所謂的“行政審批”才能進入就可以了。此外,在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行業迭代、衍生變得高頻,這又會創造新的市場空間。以中國經濟今日的體量和結構,其内生性力量,是很大的。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以免尾大不掉,是有其現實依據的。

經濟成長在於能夠實現價值增值。如果產業移入不太有空間了,那產業移出呢? 或許本來就走到這一步了,還可以吃到價值鏈更加肥美的部分?當然這會影響國内就業,這就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來進行逆向調節了,這一點中國政府是很在行的。

不认为是对房地产打压的原因,但对文中观点也谨慎反对。
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也就是需求端的主要来源。
公用产品价格低,但是提供服务的企业不会因亏损而倒闭,而是吃政策和税收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子承父业只是这个问题的引子问题,其他国家虽然也是子承父业,但性质不同。国资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谁说了算。事关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安全,就更不能垄断。
中国的产业如果够高端,就应该出口,如果不够,就应该进口。供给过剩要么把供给向外输出,要么拉高需求以匹配,需求过剩一样要拉高供给,降低产能或需求就是会导致经济衰退。外部引入的产业,是为了提高产能,顺便学的技术,如果需求跟不上,技术白费。
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同意。

城市化接近尾声就未必,要看城市化的统计口径,冷水江的城市和武汉的城市是两回事。中国,有条件建立区域超大型城市,从三四线小城镇吸纳人口。超大城市,相比管理乡村和小城市实际上降低行政成本,集中人力和资源

1 Like

这个就是萨默斯吗?

1 Like

我認爲就是周六八點的那位。之前在VIP區有問過他,如不是本尊,不可能是那樣反應的。

1 Like

不是萨摩斯,萨摩斯没有这么清晰的思路!

1 Like

他的思路一貫是清晰的,只是有時候會比較清奇。

1 Like

@开心 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