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病:如何與自己交往(六度小點)

人的死亡,除了意外,便是因為有病。

這個病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伴其一生的,更可能是心理疾病。

現在,美國四分之一的人,接受了心理治療。還有多大的比例,只是有病沒有去就診而已。

人一直與內心無數的自己交往,讓人生活得比外人看來更豐富,也更詭異,自己一方面努力辯識與划出邊界,往往沉迷於錯亂。

世人總是用惡或善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我總是懷疑,這惡,很可能是因為病,而非簡單的道德問題。

很長時間這樣想,所以容易原諒人的惡行。而且,常常問診自己。

開車時聽讀書節目,講的是一部紐約時報暢銷書。停下來,便寫下此時的感想。

11 个赞
5 个赞

喜欢影视多过阅读.

X档案 第2季第12集 “Aubrey”

该问题在影视中涉略了.
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者都有非常出色的自我认知和反省能力.
嗜血法医 则探讨的更加深入,它几乎开始探讨这类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和自我发展过程.
X档案这集,就纯粹探讨了可能性.
补充:
极限的"善""恶"之争—带来的只有绝望和恐怖(from 网友影评)

原谅了别人也是放过了自己,这句陈词想想好像是挺有道理的。
以前一直同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在渐渐认为反之亦然,即可恨之人也许是因为有可怜之处,比如生理或心理疾病等, 这也是我理解的年龄渐长,相比年轻时会更有悲悯心,但也会困惑这有否是非不分或助纣为虐的危险

4 个赞

脑子里面一打闪,想起一件事,以前小平的节目,川普竞选时,几个妈妈的讨论,她们平时你应该看不出她们是那种极端的、激烈的人,但是“病”激发后,就凶狠的可怖。

3 个赞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如果说生理疾病是物质的,那么心里疾病便是意识层面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1.非常容易忽视,不仅别人看不到,多数情况下自己也看不到,甚至意识不到。
2.可测量性不强,很难定性种类和尺度,也很难根据具体情况做判断。
3.大多数主体不愿自我承认,不愿面对,更不愿意更改,也无力更改。
4.有些人有些情况下这种疾病在年轻时就存在,伴随了我们多年。
5.非常具有跨界性,道德问题?智力问题?价值观问题?心态问题?环境问题?…
.
(今天第一次来到这里,这是也是我第一次跟贴,谢谢主持人的话题,谢谢!)

7 个赞

受教了。

(不好意思,再补充几句:)
既然我们意识到这种心理疾病的存在,如何发现,如何面对,如何改善呢?我认为
1.丰富体验丰富眼界,有机会尽可能跳出我们原有的生活惯性,比如出去旅行,读几本别人推荐的书,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培养新的爱好等。
2.换位思考。对于某件事的应对和应答是否合适是否得体,如果共情心比较强的人很容易约束自己,但经过马恩列斯对这几代人的基因洗涤,本届简体中国人的共情心已经略有亏空,此时需要培养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意志进行推动,也可以后天通过训练进行弥补。
3.加强运动,多数情况下我们陷在既定的舒适圈中,惰于思考惰于改变。加强身体运动,可以明显让我们有活力一些,积极面对自己,积极去做去思考去挑战自己。

无论怎样,这是一个好话题,孔老二就曾BB过:“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都高科技了,都AI了,还能比不过他老人家吗?

5 个赞

少年時,我的辦法有時候是:去看場電影,看小說….

1 个赞

參加一般性社團活動,其實要小心,過於無趣。

找與自己聊得來的朋友,可能更有效。

2 个赞

辩证法,好吧,但我认为优秀的少年也可以是离家出走,或者是跟同学打架,青年时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或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了老年再去会看电影看小说也不迟 :grinning:
(暂时还不想把自己活成ChatGPT那样永远给出正确答案)

2 个赞

到自然里去玩儿去。不过,有件事得在前面,你的能体验并发现这件事。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