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的誤區

美聯儲的誤區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對付通貨膨脹,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加息減少貨幣供給,同樣的商品對應更少的貨幣,價格就會下降,事實上歷史也證明這一點。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現象,貨幣多了商品價格自然上昇,反之亦然。

可是,零八年經濟危機后,美聯儲“用直升飛機撒的貨幣”,並沒有造成人們認為必然出現的物價上漲,美聯儲無底線的量化寬鬆雖然造成貨幣氾濫,卻始終沒有引起通貨膨脹的後果。這已經引起經濟學界的注意,但是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逆向結論同樣成立,既然降息、增加貨幣供給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同理,加息、減少貨幣供給也不會控制通貨膨脹。一年前我們看到前者,現在我們看到後者。

為什麼美聯儲用利率工具調節通貨膨脹水平失靈?

在一個金融基本封閉的經濟體,金融業基本還是實體經濟的鏡像而不是獨立與、甚至超越實體經濟的經濟體(如中國),貨幣作為商品流通的媒介,其增加和減少,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直接、顯著的,傳統經濟學説的很對。

問題是,二戰以後的美國,尤其是冷戰以後的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美元已經完全不是美國的貨幣,而是世界的貨幣,根據美國國內市場原因制定的貨幣政策,影響的是世界市場;尤其是,如今的美國,虛擬經濟,純金融市場,其體量已經遠遠超過實體經濟,遠遠超過被通貨膨脹追蹤的商品範圍。那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其對相關通貨膨脹指標商品價格的敏感度,也遠遠低於以往,也就是說,用貨幣政策調節商品價格不靈了,這就是我們這兩年所看到的。

原因之一,是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當利率發生變化時,影響的不僅僅是美國商品市場的貨幣,更大程度影響的是世界市場的貨幣,因加息而減少的美國市場的貨幣,很大程度被各國回流美國的貨幣抵消,導致美國市場的流通的貨幣實際上減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第二個原因,虛擬經濟,金融市場,佔用了太多的貨幣,而且是高度流通,富有投機性的貨幣,當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時,反應敏銳而強烈的更多是這些貨幣,而非商品市場中的。在貨幣作為商品鏡像時貨幣更能直接影響商品,當今商品衹是金融市場的題材時貨幣本身的獨立性有時候會掩蓋其自身原始的定位。

雖然,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這個原理未必失靈,貨幣政策影響商品價格當然仍然有作用。可是,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恐怕沒有過去那麼有用,包括美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未必完全是貨幣因素(供應鏈的問題有多大),美聯儲目前的考慮似乎並不多,仍然抱著陳舊的理論思考問題,這或許是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