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説的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貨幣儲備,与其他貨幣的比例問題,目前人民幣占比百分之五左右,与中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与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極不相稱,鑒於貨幣作為經濟的符號,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提高,是必然趨勢。

過去,人民幣國家化程度低,是与中國經濟的國家化程度低,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低,密切相關。(為了討論方便,本文不涉及國際投資問題,其實,基本邏輯与貿易相同,方向常常相反而已)

人民幣國際化的目的?許多人談論這個問題,就用美元做例子,用貨幣戰爭理解人民幣問題,認為是中國推翻美元霸權的戰爭,這是不準確的。確實,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必然是美元衰落的過程,這是美元絕對霸主地位的客觀現實決定的,人民幣占比高了,美元占比自然降低。但是,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後果之一,並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目的。

人民幣國際化的目的,在目前階段(或許也是永遠),完全是防禦性的,不是為了打擊美元,而是自己存活,是中國經濟,中國外貿,中國金融安全的需要。俄烏戰爭發生,美國斷絕俄羅斯swift系統,凍結俄羅斯的美元資產,警告了其他國家,美元系統保衛的是美國的安全,並且可能作為武器攻擊其他國家。因此,作為深度參與國際貿易,經濟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國家,依託美元體系是極其不安全的。

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個過程,結算、支付、儲備,自然發生逐步擴展。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国,在貿易總量上是貨幣盈餘,在貿易結算總量上,無需支付外國貨幣,(當然,具體個別國家之間,中國与對方存在逆差現象,比如与石油出口国)。所以,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個階段,作為結算貨幣,總平衡沒有壓力,雙邊實施難度並不太大(模式的轉換,國際政治的干擾,是主要困難)。

當國与国的貿易產生逆差,就需要支付對方貨幣,以平衡雙方賬目,中國与個別國家的貿易逆差(石油),需要支付貨幣,如果對方接受人民幣,則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手段,有了實質性的提昇。否則,如果人民幣作為雙方記賬貨幣,掛賬債務,以後沖抵,或者對方把債權轉讓給需要人民幣的國家。

無論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暫時掛賬在雙方賬戶,還是人民幣作為對方國家的債權,衹要人民幣沉澱在境外,就具備儲蓄貨幣功能,人民幣國際化的課題才算是完成基本流程。在此之前,衹是破題、解題、在路上的過程中。

人民幣有沒有錨?

前現代國家,貨幣發行的錨,是等量貴金屬。現代國家,尤其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結束后,國家信用成為貨幣發行的錨,換言之,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与所有貨幣接受者,共同的博弈,是貨幣發行之錨,這也是現代國家貨幣價值劇烈變動的基本原因。

現代國家為什麼用國家信用,而非貴金屬作為貨幣發行之錨?原因很簡單,國家擁有的貴金屬太少,現代經濟需要的貨幣量太大,用貴金屬作為貨幣發行之錨,不是貴金屬通脹,就是貨幣緊縮,經濟無法運行。

中國人民幣發行之錨,在中國經濟國家化以後,實際上建立在美元之上,出口企業每盈利一塊美元,政府就得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銀行收取美元,支付企業人民幣)。中國外匯儲備有多少美元,市場上就增加多少人民幣。

人民幣發行之錨,建立在美元之上,使人民幣發行失去獨立性,導致美元的變動,美國貨幣政策的改變,都會極大的干擾人民幣的穩定,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穩定。

那麼,中國的人民幣發行,是否有其他的錨?我認為是有的。

如前所述,最穩定的貨幣,是有貴金屬作為錨,或者説,以等值物品為錨。世界上的貨幣發行者,很少具備有那麼大的等值物品,作為貨幣發行之錨,衹能依靠國家信用,如果國家信用倒臺,貨幣價值就一瀉千里。但是,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其擁有的財富價值,足以承擔貨幣發行之錨,這就是中國。中國的法律規定,國有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礦山、河流、森林等資源屬於國家所有,這些巨額財產,完全可以作為貨幣發行之錨。

中國的基本自然資源,作為人民幣發行之錨,可以穩定人民幣的幣值,減弱外國貨幣、外國市場、外國政府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干擾,好處毋庸置疑,也符合金融学基本邏輯,是實際可行的。當然,从美元之錨轉換為中國資源之錨,體系的切換困難重重,風險巨大,可是从長遠利益考量,从國家金融安全考量,排除美元對中國經濟的干擾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