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淡化中國的邊境威脅;中國全球安全倡議與拉美的戰略接觸;核武器共用趨勢對東亞意味著什麼|評論簡報

全球思想者的專業媒體,來自各大智庫、頂級媒體:評論簡報。

印度為什麼淡化中國的邊境威脅

外交政策

根據《外交政策》的一篇文章,印度的國家安全正受到中國的威脅,但其不願承認這一點背後的因素很複雜。這篇文章指出了商業利益的影響,中國是印度公司的主要市場,以及該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中國提供了大量廉價產品。

還有與現任政府的選舉計算及其極端民族主義文化相關的政治考慮。與此同時,印度在戰爭中面臨著一個優勢對手,缺乏應對這一威脅的政治意願,只有外交部似乎熱衷於反擊北京。

由於中國擁有軍事和基礎設施優勢,印度處於守勢,儘管據說印度軍方有選擇,該國的安全機構正在探索應對中國挑戰的方法。如果印度真的採取行動,北京的經濟報復可能是肯定的。鑒於印度對美國或主要大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在任何衝突中將如何發揮作用,目前也不清楚,因為它們對北京的貿易依賴以及缺乏共同防禦協定。由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四方國家並非旨在説明成員國應對對抗。

中國全球安全倡議與拉美的戰略接觸

外交官

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GSI)已被引入,作為一個明確的軍事和戰略概念,旨在為整個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安全合作建立新的多邊結構。

雖然從表面上看,GSI包含了一些關於可持續安全與和平對話的看似和解的短語,但該檔的“優先事項”部分詳細介紹了一系列安全部門活動,這些活動為中國的做法提供了令人擔憂的見解。

例如,GSI明確宣布中國支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在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該國通過跨大陸金磚國家論壇與巴西和俄羅斯合作打開大門,作為其更廣泛的安全合作的一部分。

GSI提到中國對涵蓋整個地區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治理”機制的興趣尤其令人擔憂。北京正在尋求網路安全、生物安全和反恐的治理,同時尋求促進國際安全論壇之間更廣泛的合作。

中國還參與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等倡議,該倡議指的是中國在全球數據管理以及人工智慧和其他以國防為中心的技術的國際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因此,中國通過華為、大華、海康威視和中興等公司在拉丁美洲數位和安全系統基礎設施中日益有影響力的地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國的GSI通過一系列武器交易以及贈送員警和軍事裝備,確認了其在拉丁美洲擴大安全政策的政策意圖;即使在拜登政府領導下拉美和美國關係升溫之後,非洲大陸目前的左翼政府也並不迴避與中國進行軍事接觸,將其作為政治戰略舉措。

核武器共用趨勢對東亞意味著什麼

外交官

俄羅斯於3月25日宣佈將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兩國將達成核共享協定,這是一個對核擴散產生影響的重大發展。在全球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核共用變得越來越有可能。北約成員國創建的概念和系統允許各國擁有其盟國的核武器,訓練使用這些武器,並部署合適的運載工具進行核打擊。共用核武庫可以由其盟國轉讓給東道國,並幾乎立即使用。白俄羅斯在1990年代之前曾擁有蘇聯前沿部署的大部分核武庫,並且仍然擁有一些完好無損的基礎設施。

白俄羅斯被認為影響力較小,交付能力有限,但其他候選國,如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其影響要嚴重得多。澳大利亞是購買美國核動力攻擊潛艇的主要潛在候選國,這些潛艇允許遠端核彈頭巡航導彈。重點是海軍能力,反映了戰區的不同要求以及潛在衝突將比歐洲更遠的距離。日本也在著手採購能夠打擊整個地區目標的空射巡航導彈,這可能為核共用協議鋪平道路。韓國也在考慮將基於北約模式的核共享作為政治上可行的選擇。在亞洲達成核共享協定可能會通過擴大其安全夥伴關係和軍事基地網路來加強美國在東亞的地位。

核共享協定的激增具有潛在的嚴重不穩定後果,並可能助長冷戰式的軍事集團分裂。2008年,這些危險凸顯出來:北約的核共享計劃現在可能被中國、巴基斯坦或任何其他核武國家用作建立類似計劃的藉口。想像一下,如果中國提出這樣的安排來說服朝鮮放棄其核野心。或者,如果巴基斯坦要與沙烏地阿拉伯或伊朗進行核共用。

核訛詐是俄羅斯實力下降的標誌

外交政策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聲稱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是西方侵略的代表,從而為擴大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辯護,這要求暫停執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2011年的條約旨在限制部署的進攻性戰略核彈頭的數量,以盡量減少核戰爭的風險。根據該協定,兩國每年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每兩年一次的數據和年度遙測交換,以驗證合規性。國際上遵守該條約被認為是人類的成功,因為它為國際社會帶來了穩定。放棄該網路現在破壞了全球穩定,並凸顯了俄羅斯作為弱化全球大國的地位。

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對國際社會的影響相反,普京最近宣佈在白俄羅斯領土上部署非戰略核武器,這表明俄羅斯需要對更突出的西方施加影響。普京的行動表明,俄羅斯不能再被視為有影響力的全球大國。雖然俄羅斯試圖操縱該條約以達到政治目的,但西方繼續探索不同的合作途徑。

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採取了激烈競爭的方式,同時努力減少核領域的緊張局勢和不必要的風險。蘇聯沒有利用其核武器,而是與美國合作,以減少核戰爭的威脅,並使雙方能夠在更安全的領域進行競爭。莫斯科知道,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他們必須處理與其他大國的關係,為了提升該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它必須犧牲核領域的小優勢。

中國對烏克蘭的“和平計劃”與和平無關

外交政策

中國最近對烏克蘭的和平建議應被視為其與美國加劇競爭的一部分,而不是結束戰爭的嚴肅路線圖;北京的目標是加強其作為未來和平斡旋者在包括全球南方和歐洲在內的三個主要受眾中的全球信譽。

雖然北京自1979年入侵越南以來沒有處於戰爭狀態,但自那以後的幾年裡,它向30多個聯合國維和特派團部署了5萬多名維和人員;中國的努力可能有助於和平,但美國和中國越來越多地通過零和視角看待彼此的政策。此外,中國在提供立場檔所述援助並在衝突后重建中發揮作用后,尋求在戰後烏克蘭重建中定位自己,在加強中國與歐洲的整體接觸的同時,對烏克蘭提出了一個誘人的主張。

為什麼中立在21世紀已經過時

外交政策

軍事中立的想法曾經是冷戰期間歐洲國家的共同政策,但在21世紀,對於中立小國來說,這種想法變得越來越困難。對於需要確保在危機期間不被切斷重要軍事技術共用或情報機會的國家來說,保持中立是一種安全風險。俄羅斯在 2022 年肆無忌憚地入侵烏克蘭,只剩下四個歐洲國家仍然聲稱保持中立。其中兩個國家,奧地利和馬爾他,聲稱他們在軍事上是中立的,但不是“在價值觀上不中立”。

瑞士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保持中立,雖然它仍然毫不妥協,但它保持了相對強大的常規防禦,能夠對潛在的侵略者進行可靠的軍事威懾。

與冷戰時期相比,歐洲中立國的存在現在對非中立國的用處要小得多,隨著歐盟試圖制定共同的安全和防務政策,歐盟將越來越多地發現其中立成員國是一個障礙。在軍事層面,21世紀的戰爭越來越需要高度整合、複雜和可互操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中立小國自己根本負擔不起的。西方武裝部隊正在採取多域作戰理論,要求在空中、海上、陸地、太空和網路空間等多個領域協調使用軍事能力——中立國可能會完全錯過這些能力。

中立國的軍隊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涉及數據共用以及在作戰層面彙集和共用軍事能力的軍事安排之外。到目前為止,瑞士保持著一支有效的軍隊,已經形成了有價值的軍事聯盟,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的一部分,同時保持政治中立。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其他前中立國奧地利、愛爾蘭和馬爾他就有可能在發生任何軍事衝突時變得孤立和準備不足。

離開俄羅斯

外交政策

隨著劫持人質成為俄羅斯和中國等政權越來越普遍的策略,美國國務院警告公民不要前往這兩個國家。作家兼記者瑪莎·格森(Masha Gessen)建議不要訪問俄羅斯,並批評仍然在那裡旅行的美國人:“親俄美國人對俄羅斯政權有用,但他們不被信任或尊重…與童話怪物達成協定 - 這些條款表面上看起來還可以,但總是有風險和陷阱。

格森還強調了記者的危險。特別是《華爾街日報》記者埃文·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他“因荒謬的間諜罪名在俄羅斯被拘留”,並警告說,美國記者離開這個國家已經過去了。格森說,俄羅斯政府談論一場好遊戲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相反,今天的政權是“不文明的”,政治戰略是“由暴徒編寫和實施的”。

正如國務院警告說,劫持人質將成為威權政權越來越普遍的策略,我們需要問,是否值得前往美國公民經常被用作無休止的針鋒相對遊戲作為討價還價籌碼的國家。甚至在美國目前與中國關係緊張之前,國務院就要求美國人在前往新疆時“更加謹慎”,並重新考慮是否有必要前往新疆地區。

專題討論:歐洲不斷變化的威脅形勢

CSIS

2023年全球安全論壇的討論將討論烏克蘭戰爭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並探討歐洲夥伴和盟國在全球安全中的作用。該小組將邀請馬雷克·馬吉羅夫斯基閣下、約翰·麥克勞克林閣下和凱倫·皮爾斯夫人閣下參加,並將就增強歐洲的復原力和探索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作用提出建議。對話將由ISP的高級研究員兼副主任Emily Harding主持。

謝謝收看《評論簡報》。

印度为什麽淡化中国的边境威胁;中国全球安全倡议与拉美的战略接触;核武器共用趋势对东亚意味著什麽|#评论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