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性工作的定义

霍桑实验是从1924-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工厂当时有25000名工人,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不满情绪较高,生产效率很低,因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与产量的关系,以发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小组实验、大规模访谈、电话线圈装配工实验。

(1)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目的是研究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当实验组不断变化照明亮度时,改组产量增加;当更换相同亮度的灯泡,而不改变亮度的时候,改组产量增加。与此同时,被观察的对照组产量也是增加的。只有当亮度调到了极暗,实在是看不清楚的程度,产量才会急剧下降。

通过该实验,专家发现,照明度的改变不是生产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继电器装配小组实验

在这一阶段,专家选择6名女工,把她们和一名观察员安置在继电器专配实验室工作,研究小组分期改变工作条件,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时间、供应午餐和茶点,实行5天制等等,接着取消待遇恢复原有条件。无论条件如何变化,生产量都是增加的,而且员工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结合两次实验,研究者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不是由于工作条件的改变,而是在参与实验的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改变。由于实验室没有高压的监督,工人和管理人员间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新的组织群体,这一切改变了工人们的工作态度,效果远胜于工作物质条件的改变。

(3)大规模的访谈

在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小组花了两年时间对两万多名员工进行访谈,目的是了解工人对于工作、工作环境、监工、公司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生产效率。研究小组了解到,每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情况,而且和他们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事有关,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都会受到其他同事们的影响。

(4)电话线圈装配工实验

此实验选择14名工人分为三组,在一观察室内进行装配工作。观察者发现,工人对于“合理的日工作量”有明确的概念,这一标准低于公司管理者定制的产量,它是工人们估计的既不至于引起监工不满以减少工资,又不会导致日标准产量得到提高的一种非官方产量。工人们运用团体压力如讽刺、嘲讽、嘲笑、手臂用力拍打等方式,来保持团体标准,另外还有非官方的团体规范,不应该干活太多,不应该干活太少,不应该向监工告密,不应该多管闲事,不要夸夸其谈,不要总想着当头等等。

3、霍桑实验的发现和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员工会受到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的组织,这些团体有着不成文的规范和惯例,会影响生产效率,领导者应诱导这种组织向健康方向发展。

(3)应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

(4)监督氛围与产量相关。实验中继电器车间产量大幅度提高,而线圈车间工人却限制产量,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监督的氛围不一样,继电器车间是观察员承担了部分监督功能,监督风格是支持性的,而线圈车间仍是原有监工在承担监督任务。

(5)霍桑效应。当人们知道他们被观察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会与平时不一样。实验中,因为感觉受到重视,所以亮度变化前后,产量都提高了。

霍桑实验导致了管理上的又一次改革,比如管理员要改变他们的态度,提倡下级参与决策,建立面谈制度等。

来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