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不等于挨冻 中医专家:正确“秋冻”要留意“三因”
央广网北京9月6日消息(记者 雷妍)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秋季气温下降,不少人本着“春捂秋冻”的原则,并不急于添衣保暖,认为“冻一冻”更有利于健康。
“秋冻”真的有依据吗?哪些人能从秋冻中获益,哪些人则不适宜“秋冻”?在9月6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京华就此问题答央广网记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杨京华介绍,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她解释,通过“秋冻”,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 第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秋天之后阳气要逐渐进入收藏状态,适当“秋冻”,可以让毛孔处在不那么开泄的状态,让人体阳气逐渐从开放状态进入一种收藏蓄积的状态当中。 第三,适当“秋冻”可以减少毛孔开放、热量流失,同时也预防穿得太多时毛孔受热开放、出汗多,反而容易导致风邪、寒邪入侵。 因此,在中医看来,“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杨京华提醒:“秋冻”也要科学,“秋冻”不等于挨冻。正确“秋冻”,要留意“三因”。
1.因时制宜。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一旦进入深秋或冬天,气温比较低,就不能“秋冻”了。
2.因人而异。 有一些人群是不太适合“秋冻”,比如年龄小、体质弱,经常感冒生病的孩子,或者正在生病、疾病初愈的孩子。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比如有过敏性鼻炎、哮喘 、慢性胃炎等的人也不适合“秋冻”。
3.因部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不是人体所有的部位都适合“秋冻”。有句俗话叫做“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比如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还有双脚容易受凉。这些部位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门户,所以即便适合“秋冻”时,这些部位也需要适当的保暖。
Fri, 06 Sep 2024 13:32:30 GMT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