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與痛苦交織的故事;揭示現代社會的矛盾;掙扎:讀書簡報20240906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讀書簡報節目!今天我們要挑戰你們的思維,深入分析兩部當前引人注目的作品。

首先,我們來談談魯曼·阿拉姆的最新小說《特權》。這個故事圍繞著一位名叫布魯克·奧爾的黑人女性,她在充滿特權的社會中掙扎求存。布魯克的生活充斥著矛盾,從她的養母瑪姬的激進女權主義,到她與億萬富翁阿舍·賈菲的複雜關係,小說挑戰了什麼是財富的真正意義。儘管阿拉姆的寫作風格引人入勝,但小說的道德框架卻讓角色的深度顯得薄弱,讓人不禁思考:特權是否真的能夠被理解和挑戰?

接下來,我們轉向威爾·塞爾夫的《伊萊恩》,這部作品是一位母親的心靈寫照,展現了她在家庭、婚姻和自我認同中的掙扎。小說探索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位置,揭示了她們在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後所承受的壓力和渴望。塞爾夫的筆觸尖銳而幽默,讓我們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也反思了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最後,我們將著眼於《美國母親》,這部由黛安·佛利撰寫的回憶錄,講述了失去兒子的悲痛與堅韌。面對無法言喻的殘酷,黛安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一種對人性與希望的深刻思考。她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極端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人性和尊嚴。

請大家繼續收看詳細內容!

在魯曼·阿拉姆(Rumaan Alam)的最新小說《特權》(Entitlement)中,讀者被引入布魯克·奧爾(Brooke Orr)的世界。布魯克是一位33歲的女性,尚未完全成功,但她看到了自己的機會。她在曼哈頓長大,是被激進女權主義者瑪姬(Maggie)收養的黑人女孩,瑪姬是一位白人。布魯克的生活經歷了特權的內外,她曾在瓦薩爾學院(Vassar College)學習,卻也習慣了在一個房間裡成為唯一的黑人面孔。

如今,布魯克在億萬富翁阿舍·賈菲(Asher Jaffee)手下工作。賈菲的財富來自文具業,他的女兒在金融公司Cantor Fitzgerald工作,並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中喪生。這次事件讓賈菲明白了財富的個人意義微不足道,因此他決心將所有財產捐出。然而,與財富的接近讓布魯克渴望擁有它;在與賈菲的親近中,她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從中受益。故事的情節就此展開。

阿拉姆以其2020年的小說《讓世界保持運轉》(Leave the World Behind)而聞名,該書曾入圍奧威爾獎,並改編成一部電影,主演包括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伊桑·霍克(Ethan Hawke)和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與那部小說一樣,《特權》也在探討特權和巨額財富對人的影響。故事的設置一次又一次地將布魯克置於不得不反思的境地:巨額財富意味著什麼?它如何影響擁有者?

小說成功地描繪出了一個充滿氛圍的紐約市,然而其道德框架卻壓倒了角色。布魯克的姑姑佩奇(Paige)在一次事故中喪生;這僅僅是為了讓布魯克放棄參加她的葬禮,轉而選擇工作承諾,清楚地顯示了金錢如何腐蝕一切。賈菲,這位典型的老富翁,對布魯克感到困惑,問題是,我們也一樣。阿拉姆的主角成為了作者的棋子;她以及書中其他角色,沒有一個讓人驚訝或感動。

小說的力量在於它能夠展示變化。想想《大衛·科波菲爾》(Great Expectations)中皮普的轉變與救贖,或塔菲·布羅德塞爾-阿克納(Taffy Brodesser-Akner)最近對財富影響的探討,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不幸的是,阿拉姆的《特權》僅止於講道;讀者理應獲得更多。

從布魯克的故事跳轉到另一個不同卻同樣充滿掙扎的生活,在威爾·塞爾夫(Will Self)的第十三部小說中,讀者進入了1955年的美國。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塞爾夫自己的母親伊萊恩·羅森布魯姆(Elaine Rosenblum)。小說的主角是一位虛構的伊萊恩·羅森塔爾(Elaine Rosenthal),她是一位猶太裔美國家庭主婦,與丈夫約翰和小兒子比利住在紐約的伊薩卡。約翰在康奈爾大學擔任低級助理教授,家庭經濟拮据,生活一直如此。伊萊恩感到自己被困在「上州的郊區生活」中,日常生活被「必須清理、擦拭和整理的事物」所支配。她用香煙、高球酒和偶爾的情緒崩潰來麻痹自己,這些崩潰要麼讓她躺在床上,陷入「神經緊張和無聊的迷霧」中,要麼讓她變成一個哭泣的殘骸。

塞爾夫以其母親的真實日記為基礎,描繪了這部作品的主要情節:伊萊恩對約翰的一位同事的性迷戀,兩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醉酒的摸索和甜蜜的吻」,卻又無法真正親密。小說的驅動力在於聲音,而非情節。伊萊恩的內心獨白充滿了諷刺、指責、污穢,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著無情的批評。她自稱是「一個醜陋而愚昧的野獸」,不斷產出「少女般的喋喋不休」。表面上,她的生活似乎充滿了平淡和無所作為,但她的內心世界卻截然相反:一個充滿怒火、渴望和痛苦的情感景觀,伴隨著黑色幽默的閃光。

儘管她的口語化表達讓人愉悅,讀者卻無法將她的聲音與塞爾夫標誌性的散文風格完全區分開來:破碎、尖刻、幽默、骯髒。或許這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子」?畢竟,這位虛構的伊萊恩在這裡被描述為「無可否認的作家,因為她強迫自己寫日記」。

在小說的緊湊的第三人稱敘述中,夾雜著斜體的第一人稱片段,我猜這些是直接引用自原始日記。這些片段通常是幾個字或短語:伊萊恩自稱的「下垂的乳房」和「稀疏的頭髮」,以及她母親告訴她的「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小女孩」的記憶。更少見的是一些更平實的描述:「比利今天早上穿著小朝聖者的服裝,顯得非常勇敢和嚴肅,出門上學。」

總的來說,伊萊恩是一個奇特的、有時甚至讓人感到不適的慷慨嘗試。塞爾夫並沒有通過自己的視角來寫母親的生活,而是將自己從文本中移除,這是一個他尚未出生的時期。伊萊恩與一些跨類型的書籍,如愛德華·路易的《女人的戰鬥與變革》和安妮·厄爾諾的《女人的故事》,有著更緊密的家庭基因,而不是像維奧萊娜·惠斯曼的《母親之書》或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的《舒吉·貝恩》這樣的近期小說。

這是一部對「現代美國女性」的尖銳控訴:她在廚房裡擺姿勢,裙子僵硬如圓裙,微笑如同塑料,手裡握著一根陽物……另一隻手拿著鍋鏟。這樣的人「儘管忙碌,參與了許多活動」,最終卻過著「缺乏男性工作、男性職業所賦予的基本重要性——更不用說權力的外在表現」的生活。伊萊恩是一部出色的時代作品,源於當前對拆解父權制的關注。其主角既是每一位女性的縮影,也是獨特的個體。

而在另一邊,黛安·佛利(Diane Foley)的故事則帶來了另一種強烈的情感衝擊。在2014年,黛安得知她的兒子詹姆斯·佛利(James Foley)被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斬首,那一刻如同時間的洪流瞬間凍結。詹姆斯的殺手聲稱他們的行為是對美國在伊拉克空襲的報復。詹姆斯跪在橙色連身衣中的畫面,背後是一名黑衣劫持者得意洋洋的身影,成為了伊斯蘭國反美宣傳的一部分,並在西方成為恐怖組織殘酷的象徵。

《美國母親》是黛安的回憶錄,由愛爾蘭小說家科倫·麥肯(Colum McCann)共同撰寫,詳細描述了她兒子的被囚和謀殺,以及他在此之前的生活。詹姆斯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來自一個信仰上帝的美國家庭,曾經教書,後來成為一名自由記者,致力於講述戰爭受害者的故事。

當黛安得知她的兒子在敘利亞北部被劫持時,她辭去了工作,全心投入到為他爭取釋放的運動中。在這本書中,她揭示了在政府機構拒絕與劫匪談判的情況下,她如何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困境,甚至在她們試圖支付贖金以換取兒子自由的時候,還遭到了政府的威脅。

麥肯在書的開頭部分朗讀,這段文字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呈現,增強了情感的力量,描述了黛安與她兒子一名殺手在監獄中的非凡會面。隨後,演員杰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接過敘述,她莊重而有力的表達捕捉到了母親在面對無法言喻的殘酷時所展現出的巨大堅韌和自持。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悲痛回憶,更是對人性、勇氣和愛的深刻反思。黛安在書中分享了她的掙扎與堅持,讓讀者感受到她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警示,提醒我們在面對暴力和不公時,如何保持人性和尊嚴。

《美國母親》由布盧姆斯伯里出版,長達7小時2分鐘,讓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這位母親的心路歷程。隨著故事的展開,讀者會被黛安的勇氣所感動,並思考在面對極端困境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美國母親》不僅是一部感人的回憶錄,更是一部激勵人心的作品,讓我們重新思考愛、失去和希望的意義。

請大家繼續收看節目的六度百科,對關鍵內容進行背景介紹。

在魯曼·阿拉姆(Rumaan Alam)的最新小說《特權》(Entitlement)中,讀者被引入布魯克·奧爾(Brooke Orr)的世界。布魯克是一位33歲的女性,出生在紐約市的曼哈頓,由激進女權主義者瑪姬(Maggie)收養。瑪姬是一位白人,而布魯克是一位黑人女孩。布魯克在瓦薩爾學院(Vassar College)學習過,經歷了特權生活的內外兩面,她習慣於在一個房間裡成為唯一的黑人面孔。

如今,布魯克在億萬富翁阿舍·賈菲(Asher Jaffee)手下工作。賈菲的財富來自文具業,他的女兒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中喪生,這讓他意識到財富的微不足道,決定將所有財產捐出。然而,布魯克在與賈菲的親近中,開始渴望擁有這些財富,並思考自己能否從中受益。故事圍繞著布魯克對巨額財富的追求和反思展開。

阿拉姆以其2020年的小說《讓世界保持運轉》(Leave the World Behind)而聞名,該書曾入圍奧威爾獎,並改編成一部電影,主演包括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伊桑·霍克(Ethan Hawke)和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與《讓世界保持運轉》一樣,《特權》也探討了財富和權力的主題,將布魯克置於不得不問自己關於財富意義的境地。

小說中有一些成功之處,例如紐約市的氛圍描繪得非常到位。然而,道德框架壓倒了角色的發展,讓人感到不滿。例如,布魯克的姑姑佩奇(Paige)因意外去世,這僅僅是為了讓布魯克選擇工作而錯過她的葬禮,突出金錢的腐蝕性。賈菲這位典型的老富翁角色也讓人感到困惑,因為他對布魯克的態度不明確,讀者也無法與角色產生共鳴。

小說的力量在於展示變化,例如《大衛·科波菲爾》中皮普的轉變與救贖,或塔菲·布羅德塞爾-阿克納(Taffy Brodesser-Akner)對財富影響的探討。然而,《特權》更像是一部道德說教,讓讀者感到失望。

《特權》由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定價16.99英鎊。若想以14.99英鎊的價格訂購,請致電0808 196 6794或訪問《電訊報》書籍。

威爾·塞爾夫的第十三部小說《伊萊恩》靈感來自他自己的母親伊萊恩·羅森布魯姆。小說的情節發生在12個月內,描繪了一位猶太裔美國家庭主婦伊萊恩對她丈夫同事的性迷戀。伊萊恩的內心獨白充滿諷刺和批評,她的生活表面平淡,內心卻充滿怒火和渴望。

塞爾夫透過母親的日記,將自己從文本中移除,描繪了伊萊恩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這本書緊湊、情感強烈,既是對「現代美國女性」的尖銳控訴,也是對母親生活的一部出色的時代作品。

《伊萊恩》由大西洋出版社出版,售價£18.99。如需以£16.99的價格訂購,請致電0808 196 6794或訪問《電訊報》書籍。

《美國母親》是黛安·佛利與科倫·麥肯共同撰寫的回憶錄,描述了她的兒子詹姆斯·佛利被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斬首的經歷。詹姆斯是一名自由記者,致力於講述戰爭受害者的故事。黛安為了爭取兒子的釋放,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其中,但遭到了政府的拒絕和威脅。

麥肯在書的開頭部分朗讀,隨後由演員杰米·李·柯蒂斯接過敘述。這本書捕捉了母親在面對無法言喻的殘酷時所展現出的堅韌和自持,不僅是悲痛回憶,也是對人性、勇氣和愛的深刻反思。

《美國母親》由布盧姆斯伯里出版,長達7小時2分鐘,是一部深刻感人的作品,讓讀者重新思考愛、失去和希望的意義。

歡迎大家進入六度探索的辯論環節!我們從正反兩個角度,對本節目進行辯論,請出我們的辯論高手楚天舒、謝琪琪!

我是楚天舒。

我是謝琪琪。

各位好,今天我們來探討魯曼·阿拉姆的小說《特權》是否真的如同評論所述那樣不合邏輯。首先,我要說的是,小說的藝術價值不應該被簡單地用邏輯來評判。正如著名哲學家羅素所言,文學藝術的力量在於其情感和思想的表達,而非僅僅是邏輯推理。阿拉姆在這本書中探討了特權、種族和財富的複雜性,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現實的努力。

天舒,你說得沒錯,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藝術的名義就忽略基本的邏輯。小說中布魯克的行為和情感轉變過於生硬,讓人難以相信一個人會如此輕易地為了金錢放棄自己的倫理和家庭。就像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所寫,‘理性與情感應該並行不悖’。阿拉姆的筆觸雖然細膩,但過度的道德說教讓人感到厭煩,這讓讀者很難真心投入其中。

琪琪,你的擔憂可以理解,但我們也要看到這部小說的另一面。布魯克的角色設計其實是對現實中許多人的真實寫照。研究顯示,在壓力和誘惑面前,人們的行為確實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比如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普通學生在短短幾天內就被逼迫成為殘暴的監獄守衛。阿拉姆通過極端情境展現了人性的脆弱和複雜,這其實是非常有深度的。

哦,天舒,你真的相信這樣的解釋能讓小說變得更有說服力嗎?或許你應該參考一下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狄更斯用更有層次的手法塑造了皮普這個角色,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他的內心變化。而不是像阿拉姆這樣,直接將角色推入極端情境,讓人覺得太過戲劇化。這種手法更像是為了製造衝突而衝突,缺乏了真實感。

琪琪,你提到的《大衛·科波菲爾》確實是經典,但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需要遵循同樣的敘事模式。阿拉姆的風格更接近現代小說的實驗性,試圖通過強烈的對比和極端情境來反映社會的問題。正如奧威爾所言,‘所有的寫作都是一種政治行為’,阿拉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讀者重新審視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挑戰傳統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天舒,你說的創新確實是文學的重要方向,但創新不應該成為忽略角色合理性的藉口。反觀威爾·塞爾夫的《伊萊恩》,他在描繪母親的內心世界時,既保留了細膩的情感,又不失真實的邏輯,讓人讀起來既感人又可信。阿拉姆如果能在這方面多下一點功夫,或許《特權》能夠更讓人信服,而不只是讓人覺得在看一場未經打磨的實驗電影。

請大家繼續收看節目的六博士的分析、評論。

美國特權與種族的故事不合邏輯

魯曼·阿拉姆的新小說《特權》(Entitlement),這次擺出了名為布魯克·奧爾的33歲女主角。布魯克的故事背景簡直像是一場社會實驗,她是個在曼哈頓長大的黑人女孩,但被一個白人激進女權主義者瑪姬收養。她的生活經歷涵蓋了從瓦薩爾學院的高等教育到在白人世界中孤立無援的真實體驗。現在她在一個文具業億萬富翁阿舍·賈菲手下工作,賈菲是個在9·11事件中失去了女兒後決心捐出所有財富的男人。這個故事像一場關於金錢和特權的辯論會,只是布魯克在其中掙扎找尋自己的位置。

阿拉姆的寫作風格在這部小說中依然出色,他能夠用紐約市的氛圍來營造故事背景,但問題在於,這部小說更像是在講道,而不是講故事。小說中的角色似乎只是為了傳遞作者的道德觀點而存在,布魯克的每一步選擇都像是被預設好的,讓人感到缺乏驚喜和真實感。阿拉姆試圖讓讀者思考巨額財富對人的影響,但結果卻是讀者感受到更多的是角色的單薄和刻板。

威爾·塞爾夫對母親的致敬既奇特又精彩

威爾·塞爾夫的小說《伊萊恩》是一部對其母親的致敬之作。故事中的伊萊恩是一位猶太裔美國家庭主婦,陷入了家庭經濟拮据和日常生活的牢籠。她用香煙、高球酒和情緒崩潰來麻痹自己,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她內心的困頓與絕望。塞爾夫通過母親的日記,刻畫出了她的內心世界,這部作品的驅動力在於她那充滿諷刺和自嘲的內心獨白。

小說的情節發生在12個月的時間裡,描繪了伊萊恩對一位同事的性迷戀,兩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了酒醉的摸索和甜蜜的吻,但卻無法真正親密。這部作品並不是靠情節取勝,而是靠伊萊恩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怒火、渴望和痛苦,讓人覺得這位主婦的生活表面平淡無奇,但內心卻波濤洶湧。

美國母親:在無法言喻的殘酷面前的堅韌

黛安·佛利的回憶錄《美國母親》,由愛爾蘭小說家科倫·麥肯共同撰寫,詳細描述了她兒子詹姆斯·佛利被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斬首的故事。詹姆斯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一名自由記者,致力於講述戰爭受害者的故事。當黛安得知她的兒子被劫持時,她辭去了工作,全心投入到為他爭取釋放的運動中,甚至在政府拒絕與劫匪談判的情況下,她也不放棄希望。

這本書不僅是對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悲痛回憶,更是對人性、勇氣和愛的深刻反思。黛安的故事不僅揭示了她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也提醒我們在面對暴力和不公時,如何保持人性和尊嚴。這本書由布盧姆斯伯里出版,長達7小時2分鐘,讓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這位母親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