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是滇池的一部份,和昆明城相聯,水中有很多長長的草摇來搖去,水清澈、不深,就一、二米左右。在有太陽的日子,陽光會把草海照成一片嫩綠,并揉進自身的金黃,象一片迎春花,散發出少女的幽香!滇池中的魚到了產卵的季節,都𣸯來這裡生產,——用魚肚磨擦搖曳的水草助產。雲南人自古有一個習俗:把湖稱為海。比如大理的洱海,香格里拉的碧塔海⋯⋯,我猜想是這樣:雲南的山高,古人用智慧的眼——站在山上看到了大海,就對大海生出盼望。就把自己心儀的高原湖都稱為海,——以寄托盼望!今人也尊重古人的這個盼望。
文化革命後期,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黨、政合一的行政組織),來了一位將軍,名:譚輔仁。做革委會主任,等同文革前的省委書記。當時,國內在喊一個口號:要填海造田,向大海要糧。這是因為人多地少,農民又是集體種公家田,沒有積極性,糧食就更少。糧食一少,人就會飢餓。飢餓不是好事情,餓過的人才知道飢餓的味道!所以要把大海變為耕地,這樣就可以有糧吃。——喊口號的人是這樣想的。
應該說:喊出向大海要糧食的口號,還是比較務實的,因為,古代就有愚公移山的榜樣,古人可以移山,今人何懼填海!這些中原的古人,文明開化早,就倔犟,氣勢就大,大山欄路,就不繞着走,就不搬家。就和大山對着干,反正你這個孤獨的大山,又沒有老婆,就沒有生育能力,不會生出小山來吧!我老愚公有生育能力,有老婆,陰陽一調和,可以生出小愚來,一代一代的愚人生出來,不怕熬不過你!走着膲!——注,當時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我說這口號較務實,有歷史依據。不象大躍進時期喊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樣的口號雖有詩意,但不實際。所以,後來很多人把詩意、把飢餓當飯吃,吃出很多問題!
譚將軍用他的將軍腦袋一思量,對呀,雲南那麼多的山,移幾座來填海,容易啊!干,大干快上!
大領導一決定,萬民齊上陣:男工人,女工人,男農民,女農民,男學生,女學生,男革命群眾,女革命群眾,⋯⋯,——男女老人好象少,就輸番移山挖土,手推車,拖拉機車,汽車⋯⋯各種奇形怪狀的車在路上,不分晝夜地跑來跑去。千車萬車山土倒入海中,攪擾了山,攪擾了海,也攪擾了昆明人。昆明——春城,變成滿天黃土飛揚的灰城,正是:春城無處不飛麈!草海眾草最終彎了腰、低了頭,認了罪,——就象走資派站在批判台上一樣。草海也嘆口氣,說,不知惹了誰,得罪了哪路神仙,遭遇這種"土"運!大山趕快回應:草海小姐,莫怨我哈。我也是被人綑綁着手脚扔來你這裡的。我決無調戲你的企圖哈!
就這樣:草海迷人的草沒有了,水中的魚——傳宗接代的家也沒有了,魚全得了集體憂鬱症,也死了。人們還沒吃到糧,就吃不到魚。草海的清澈也變成了污泥,——還有聲聲嘆息!後來填成的田,辦成農塲,種出來的糧食還不夠農塲工人吃!智乎!愚乎!
就這樣,昆明的山就被填低了,本來昆明人登高山,遠眺世界革命形勢,看到的是一片大好,披襟迎着東風壓倒西風的風吹來,也很有一些英雄氣概。這山一被弄低掉,站在上面就看不到世界,只看到眼前。就沒有了雄心,就只想過點小日子,都變成了小市民。就是今天,這個影響都在,如果你到雲南旅遊,你到昆明,特別是麗江,茶舘,酒吧,咖啡舘⋯⋯,你都能看到水牌上寫着:發呆,曬太陽,看書,睡覺!
望着一片雲,想到了草海,傳出一幅草海的畫,卻說那麼多的話。俗話說,叫花子打牙祭,酒少話多。我這是:畫少文多!不是傳畫,是傳文!開心一笑,一笑開心啊!
致沙倫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