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怨男:看書上網更新不了他們的世界(六度小點)

六度世界常常冒出一些圖文令人感動,讓人充滿聯想與希望。

對於我這樣的年齡而言,這種感覺算是一種動力。今天一位朋友打電話來聊到,人到了五六十歲,學習、更新的功能很容易關閉,過去的經歷成了揮霍的資本:或優越感十足,或憤怒感滿腔。

可是,時代的速度正前所未有加快。早幾個月去倫敦時,一位朋友對我說,「家中有老不再是寶,這句話忘了是誰說的,講得真好」。我本來想謙虛一下,最後還是忍不住告訴他:這不是點點今天事說的嗎?

這不是突發奇想,是過去這些年,見到當年風雲一時人物、或是有專業成就者的普遍感受。

他們並不是不看書,不上網,而是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再是新奇,而是被一種成見,甚至是怨恨所扭曲了。任何信息通過這樣的心境,完全是另外的判斷與結論。

今天我在華爾街論壇討論到,過去性別歧視者喜歡說女性是中年怨婦,現在老年怨男其實更可怕。近期加州發生的三件槍殺民眾的華裔老男人,究其人生,就是陷入怨天恨地的困境。

這種怨恨在媒體上變成更加失控,在他們眼中,任何不同的意見,不是基於陰謀,就是源自政府。如果你還不趕快逃離,遲早會被感染。

我放棄了微信,現在幾乎不看推特,用更多時間去看年輕時看了也看不懂的知識,例如考古方面的新發現,有時候會讓歷史觀突然打開一扇明亮之窗。

墨西哥某座西班牙建築下發現金字塔,讓人明白,所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純粹是海盜們的捏造。事實上,正是西班牙人到新大陸,毀掉了原本的文明。

當然,更多的是,現實世界的變化,讓我身體有時充電的感覺:從非洲的摩登城市,到中國的農民住宅。

最近,六度世界一位網友描述了在浙江鄉下當村長的故事,而且附有照片,推薦給大家一看:

剛剛,有一位朋友發來照片,讓我猜猜:這是什麼人的房子?

我會猜的,會想的,會為這世界的變化而高興的。好奇心,欣賞人們的成就,讓我的更新能力,可以晚一點關閉嗎?

24 Likes

60后是第一代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代,退休及养老的安全感要建立在自己身上,不再需要建立在下一代的身上,很多观念要去改变。

5 Likes

记忆没错的话,这应该是我看到过的一张曾经农村人建的别墅。

农村宅基地建别墅,现在是挺多人喜欢的一种风格,就是钱的问题。

一般三四百万,就能建成特别漂亮的别墅。

如果上海,深圳,广州的高薪人员,不考虑在市中心买房的话,农村建一个别墅真的不贵。
还能买多两个车。

8 Likes

翻墙以来,看过反贼看过粉红看过理中客,现在开始看说人话的了。:joy:

5 Likes

最近恰好有同樣感受。

最近幾次住院,相處過十位左右八十上下的老人,還有幾位六十以上的,怨男,確實是普遍現象。回想自己的長輩,也有這種情況。或許,自己身上,或多或少也有反映。

病房中的老人,受病痛折磨,或許有抱怨的理由。然而,那種怨毒,是超過一般人的,尤其經歷過痛苦磨難人生的,更是如此。其中,兩個最怨毒的老人,都是痛苦人生,一個是高級工程師的獨子,幼年生活優裕,在新社會成為普通工人,智力、出生的優越和實際地位的卑微,內心的衝突在晚年,尤其是人生最後時刻來臨時,再也無法忍受,開口就是毒汁四濺。另一位,因為糖尿病腳趾壞死,無法手術,不打杜冷丁就是一直喊痛罵人,咒駡中瞭解到,他在上海住的是私房,可見有祖產留下,而夫妻兩人退休金萬元左右,說明是普通退休人員,唯一的女兒三十幾歲无工作,治療費用對他是很重的負擔,他每天痛苦不堪活著,女兒妻子幾天不見(妻子新冠陽性不能進醫院,女兒照顧母親)。那種怨毒,讓人覺得人生至此,沒有任何尊嚴體面,毫無意義。

其他的老頭,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或許和中國人的忍耐力有關。之所以有中年怨婦,或者何頻先生説的中年婦女開放的做派,恐怕是和中國人的忍耐,在女性而言,到了中年階段,覺得可以放棄剋制,恢復天性,有關。而中國男人,程度更大的責任,有更多的壓力,祇有在生命盡頭,才能釋放人性,壓抑一輩子的怨氣爆發,自然惡臭。

西方人比較講究精神、心靈健康,宗教、心理醫生,都是維護心裡健康。中國人,尤其中國男人,物質生活是人生追求,精神狀態也是希望超過別人而非自我平衡,精神扭曲是伴隨一生的。

關注精神健康,關心心靈狀態,保持生活的平衡感,是非常重要的。

23 Likes

我的理解,如何老板这样拥有自我否定的自信,打开接纳未来的心态,好奇心就不会被关闭

12 Likes

同意。我也覺得,保持開放,接納未來,永遠謙卑,精神上一直處於負熵狀態,才不會變成落寞的怨男。

6 Likes

華人圈老年怨男的現象,我覺得跟這些人的童年、青年經歷有密切關係。

他們從出生到成人再到成家,中國社會從舊到新、天翻地覆。革命、戰亂、饑荒、政治運動、改革開放,暴風驟雨般的社會變化,在一甲子(1919-1979)的時間内,把一個人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環境衝得七零八落,劇烈程度舉世(亦舉史)罕見。

伴隨他們成長的,是嚴酷的短缺和服從,無論物質還是精神。本應該在童年、青年階段綻放出來的絢爛人生,被格式化成了黑白。久而久之,即使客觀環境改變了,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法重新激活自己,只會隨波逐流,躲在同溫層裏尋找安全感。可是,年輕時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并不會隨風而逝,有些甚至因爲客觀有利因素的推波助瀾而變本加厲。於是,年輕時沒談夠的戀愛、沒有宣泄夠的意氣風發,在跟歲月賽跑的激情下,慢慢把夕陽紅染成了血紅。

從群體層面來看,這樣的“反季”人生是其他文化圈所沒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那六十年的暴風驟雨,衝走了傳統、衝散了社會、甚至衝亂了時序,只留下一片荒蕪。

9 Likes

这次有点不同意野蜂先生的观点了。

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多少,如果是身处疾病之中的话,一个再好的人,也会变质的。

曾经听到一个事。
他的舅妈跟舅舅,一辈子没吵过架,直到舅舅生病了,舅妈照顾了两年。
有一次他去看望舅舅,他说,从来没有见到如此恐怖的舅舅,就因为舅妈端过来的水太烫了,直接就发火,甚至还砸起了东西。

您这个说法,会让人理解这群老人到这个年纪就是这样子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就算是小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会变得敏感,暴怒和埋怨。

每个人,生病的时候都是想要有个依靠的,而当这种依靠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负面的情绪就会反过来更影响病人的心情。

就将心比心,野蜂先生,如果您在医院,子女也不来看您,朋友也不来看您,丢您一个人在那里治疗,换成您,您也会慢慢变得暴跳如雷的。

5 Likes

这个故事,应该是王邦瑞先生说的。

好像是。

非常同意您的观点,我想这大约是“坏人变老了”的社会原因;当然,疾风暴雨的社会运动毁灭了他们的青春也毁灭了他们的信仰,使他们也在精神上饱受摧残,像宋彬彬她们到老了,内心一定饱受煎熬。我的父母和同年龄的长辈们就是这个时代过来的,三观形成时期,每日浸泡在“谎言与互害”的现实里,实事求是的讲,很多遭遇都反射到了他们的性格上,如果认真观察,可以看到今天这些老人们身上有很多人格障碍的表现。这是时代对他们的刻画,是无解的,原罪不再他们身上。

冯胜平先生曾经在前作中写过,中国未来在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一代手里,他们的心和手都不脏,我虽然比他小差不多20岁,但是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他的这个判断可能是对的。

当然,并非那个年代的所有人都是问题制造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同时是“探索者”和“解题人”,我想,中国要走过“历史三峡”,非要与今日看到的“历史包袱”切割开,这同样也是要用手术刀来完成的工作,几十年能成功就不错。

10 Likes

今天听点点,才发现何老板这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回来后先看看其他同学咋写的,然后自己编排一段交上去。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当然了如果给成绩还是给个A,毕竟找工作还要用的。废话结束,进入正文

我也曾有过一种感觉,人好像到了一定岁数了,就开始无法接受新鲜事物了。但见的人多了,了解的详细了,发现也还是有人不一样的。有的人岁数大了,依然如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对未知的渴望。我对这类人群做过一个总结,发现一些共同点。

这些人都喜欢嘻嘻哈哈,对人生的态度很淡然,没有太高的物质目标设定。对他人并不那么苛求,而对待自己,经常喜欢自省,而且愿意承认错误。这样的人,很少自闭,可以听进去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那什么会让另一些人开始自闭,外界一切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思考,就会转化成自己大脑里的条条框框呢?

这要从我在某处看到的一个比喻说起。创造力是需要将信息整合起来,然后适当的提供流动性。也就是,信息有要它的大致稳定的位置,而框架又不会限制信息的自由交换,这就如三态里的液态环境。而固态环境是产生不了创造力,因为信息被限制在条条框框里,无法碰撞。气态环境又太过自由,很难将相关信息整理在一起综合利用,所以也很难有创造力。

人生亦如这三态变化,儿时是气态,信息交换快,偶尔产生的观念看法会让人耳目一新,但毫无基础。中青年就是液态,人生价值的高产区。老年就是固态,毫无新意,但还是有条条框框可以输出的。

这老中青,不是生理上的,就如同老顽童,岁数虽然大,依然处于儿童状态。所以,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对,看外界各种不堪,他人各种不顺眼的时候,小心点,无论你是五岁还是十五岁,抑或五十岁,你就真的老了。这种思想的老,比生理的老更无法逆转的,可怕至极。

曾子说过,日三省吾身,自省啊,不能老。

13 Likes

这个还是很有难度的,人到老了会有被社会抛开而离心的感觉。而且很难保证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精力。并且实事求是的说,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持续做熵减,真的是很需要毅力的,而且显然会导致与同龄朋友们的“社交疏离”。年轻人也不带老同志玩了,比如去练拳都没人和你“拆手”,很自然的就会感觉到在远离…如果有相爱的人,互相关心还略好一些。

未来智能陪伴机器人在养老行业中可能会有大发展,不过也要以十年为单位,希望还能赶得上

9 Likes

怪我沒説清楚。

整天咒駡的老先生,女兒開始還是去的,衹是後來媽媽新冠感染。老先生其實非常疼愛女兒,一邊抱怨女兒花錢多,買許多零食不吃飯,“買牛肉乾,牛肉乾很貴的。”當女兒説,實在痛熬不住,賭一把手術,自費幾萬元,大不了賣房子,老先生認為沒有用,治不好,醫院騙人,不用花冤枉錢,衹是吵鬧打杜冷丁。我覺得他還是捨不得花錢手術,擔心人財兩空,給老婆女兒留下財產。心裡善良,可是語言惡毒。另一個老先生,老太太陪著,對太太常常以駡代説,當然有可能脾氣不好。

人身體不好,脾氣肯定不好,我説的是這個時候,他們對親人的感情沒變,衹是怨毒很大,有多少成分是疾病原因,我也不清楚。

不過,我的許多童年夥伴,諸多的不滿,他們沒有疾病,也有這些問題。上面的病人,我理解衹是更典型的例子。

6 Likes

我之所以一直是乐观派,源于我自己的一个观念
就是最高领导人在15-20岁所处的社会主流环境,会很大程度影响他在上台后的某种理念,或者说某种复刻
比如希特勒就是一心想恢复德意志第二帝国吧
至少从毛邓江胡习来看有点这样的味道
所以我坚信60,70后主导的中国,会逐渐过渡向好,乃至80后上台,必然是真正的新时代了
大概这就是所谓60一甲子

6 Likes

三種狀態,非常形象、恰當。

1 Like

如何保持液態,或者說未濟的狀態,一個好方法是始終處於一個必須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系的群體之中。就像水,流動起來就是活水,就不易結冰。

身邊有好幾個例子,一退休身體就開始出狀況,有些重新回到職場,又漸漸恢複活力。我想跟吸收了群體的活力有關吧。而這個群體,因為必須同外部世界交往,本身也處於動態變化中,故不是同溫層。

所以,如果有一份沒有退休的職業,甚至可以把生活跟職業融為一體,對於防止心態老化是很有幫助的。

曾經半開玩笑地跟友人說:死在工作台旁真不錯。

5 Likes

如何保持液态?比气态冷静,比固态炽热

2 Likes

第一个老先生,他不想死。
但是也不愿意让儿女负担,让他们人生痛苦,所有的怨气,都发泄成了对于医院的不满。
病人,我认为还是要理解下,听您这么一说,看起来是挺过分的人,但谁知道呢。
另一个难说是人品问题。
也许是疾病的痛苦,导致他忍不住。
我有一阵子,身体也有问题,经常乱发脾气,所以很懂病人的痛苦。
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完全就是为了发脾气而发脾气。

而您的童年伙伴,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愿意如何老一样,承认自己比年轻人差,尊重,学习年轻人的思想。

这是很多人的通病,当到了一定的年龄,总觉得自己比小孩子都懂。
不知不觉中就被年轻人超过了。

何老之所以是何老,就是因为他不会轻视年轻人的想法。
您看看,如同何老,这么高的智慧,这么有能力,这么勤奋,这么有人脉,要当初不出国,肯定就是一个省部级干部了。
搞不好,不小心还得成国师。
他老人家,最让人钦佩的,就是对于年轻人的尊重,和不断得学习。

8 Likes

什么叫做六度世界?

这就是!

4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