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六度世界

有朋自巴黎來,滿臉是笑。對我說:我看到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太奇妙!不管你站在任何方位上:正面、左面、右面⋯⋯,她都對着你笑。整個空間都在笑,簡直不可思議。

我說:這就是全方位的微笑,也可說是:六度微笑。他說:你還懂藝術。我又說:是不是她的笑,笑到了你的臉上,所以,你滿臉是笑。我這句話才说出,他滿臉的笑就跑掉,——他就不笑,換上一片嚴肅,說:我在和你正正經經地談藝術欣賞,你怎麼嘻皮笑臉地說話。你把這麼神聖的淑女微笑,說得象馬戲團的小醜,跳來跳去的,——跳到了我的臉上,這象什麼話?看來你根本不懂藝術,你這是亵凟神聖!本來我還有許多話要說,——對麗莎的微笑,以及觀賞者的笑,以及兩個笑的關係,但他這樣一說,我就無法說。

被這位仁兄引發的,——想說的話很多,但現在無法說,都憋在心裏,很不舒服。我父親曾經教導我:有話要說出來,如果憋在心裏,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憋屈!但要找一個地方(或人)說話是多麼的不容易!

今天,我的許多話又被憋在心里,又面臨着憋屈。幸好,我經過學習和努力,——在一個漫長的過程後,已經找到一個說話的世界——六度世界,而在六度世界里說麗莎的六度微笑,正好!把這些話說出來,就不會憋屈。

要不憋屈,就得爽快地說話,——那就先把對麗莎的六度微笑的看法一句話說明:我認為這幅作品從技術層面說,堪稱一流,但從藝術方面說則未必。我這個看法肯定有違大眾觀感時尚,但這是我認真思索的看法,——一個可供參考的個人看法!

我將從這幾個方面來闡明我的看法:作品的技術問題,作品的藝術問題,技術與藝術的問題,以及人們過度詮釋對作品的傷害問題,以及如何欣賞作品的問題。先說一個提綱,是方便大家閱讀和理解。因為這些問題時時是混合在一起,說甲常常會扯到乙,反之亦然。在作文中往往沒有清晰界線,但我的作文始終在說的就是這幾個問題。

先從技術說起,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流行四種方法:換色法,明暗法,暈塗法(又稱煙霧法),綜合法。達芬奇先生完成麗莎微笑的作品使用的是暈塗法,這個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色彩與色彩過渡自然,輪廓周圍模糊,會產生一種神秘的煙霧般的感覺,所以此法又稱:煙霧法。作品從1503年開始創作,完成於1506年,有記載說,他在1517年還在畫這作品,——不久由於手癱,他就不能繪畫。這作品的完成,也可說是暈塗法的完成,——在使用此法創造作品方面,達芬奇就是天下第一人,沒有人比他能如此盡善盡美的掌握、使用這個技術,——麗莎的微笑就是證明。

暈塗法的操作過程,是既復雜又耗時,從底層开始到中層再到畫表層,各層又用重疊罩染——一層層薄如蟬翼的顏色叠加,每乾一層再加一層。這三層中的每一層要加多少層,全看作者的經驗和感覺,——也根據繪畫要求。中國水墨畫也有類似的复墨、复色法(積墨、色),這方面我有些經驗。在當時,顏料都是研磨自制,別人是手磨,而達芬奇先生是機器研磨,大家都知道他不僅是畫家而且是科學家。所以他的顏料精細,每層塗得本來就薄,顏色精細就更薄——可說是透明。現代人用x光射線檢驗,發現每層厚度要用微米計算。我真不知道,這幅作品在這多年時光中,作者畫了多少層,——或許把他的生命都畫進去了!

我一直認為,他是把這幅作品做為試驗——而證明暈塗法的表現極限,在試驗過程中他始終有極大的興奮和歡樂,沒有歡樂,他不可能畫那麼多年。而且在塗色的過程中,當把新顏色塗到舊的、乾色上,兩層色會出現意外的變化,薄而透明的兩色似會融化在一起,产生出奇妙的效果。這些神秘的因素,一定吸引了他。他一直在享受,和探索這個神秘。最後,——多年以後,當他自認已充分掌握這個方法時,他就發出會心的微笑。他就把這個微笑畫到作品中,今天,人們看到的麗莎的微笑,其實是達芬奇先生在微笑,——成功了的微笑!可以說,他是把情感的注意力放在這個方法——暈塗法技術上,而不是麗莎夫人身上。

把麗莎的微笑說成是達芬奇先生的微笑,是否好笑?關於這點,我還真能說出點道理:如果他是把藝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技術放在第一位——科學研究放在第一位,他就不會畫得那麼充分,把每個細節畫得那麼飽滿。他的天才不會讓他犯一個:過猶不及的大忌!——藝術要保持它的不完整性,而這幅作品却畫得太完整。美學史思想家貢布里希在他的《藝術發展史》中對藝術這樣說:只要有所暗示,不必過多細節!因為過多的細節會阻礙作品的想像空間,會妨礙與觀賞者的交流。對於這點,我在下面再說一個例子:

陳丹青先生有個藝術系列講座:《局部》,其中一個講座,他手執一幅梵高未完成的畫——正方形,邊長大約四十公分,這是梵高先生早期的作品,可能畫到這個程度——未完成——就放棄了。雖稚嫩,但畫面輕鬆,有很多想象,能產生許多遐想。陳先生說,他很喜歡。說後又說了一句:相較蒙娜麗莎那幅,那幅畫得太過了。陳先生是畫畫人,也是讀書人,說的話含蓄、有修養。一句話就說清楚,——我千言萬語都未說清楚的藝術問題——畫得太過了!

現在已經扯到藝術問題上了,這確實是一個不易說淸楚的問題。上面說技術問題,我還能說個子丑寅卯,但要說藝術,心里就堵:似乎有明白,但不知怎麼說明白!從這點來看,大家就應該明白技術和藝術的差別,技術就是一個方法——藝術表達的工具!但藝術又是什麼?還是借史作檉先生的話來說:它不是講道理,它是生活、生命、情感、靈感、想象力與一種不知什麼時候於穾然間爆發開來的一些啓示!他說得好。也含有這樣的意思:藝術不象科學能准確表達。也可以說技術是形而下的——器,它是具體的,容易學習把握,藝術則是形而上的——道,它是抽象的,不易把握。把握它,除了學習,還要看你的造化和運氣,也要看你面對自然的想像力!雖說器不離道,道不離器,但兩者还是有大差異!

現在來說說對藝術的過度詮釋——對藝術,對藝術欣賞的傷害。

關於各類專家,教授用科學視覺知識,心理學知識對此作品的分析,可說多如牛毛,不好一一說。我只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人用一個《情感測量》軟件詮釋麗莎夫人,得出以下數據:幸福感百分之八十三,厭惡感百分之九,恐懼感百分之六,生氣情緒百分之二。你心中裝着這些概念和數據去欣賞藝術,那就不是去欣賞藝術,而是去解一道枯燥乏味的數學題,去嚴肅地鑽研科學。藝術給人的神秘和親切感,你欲放松的情緒,欲獲得的想像,一切的審美歡樂——可以說立即灰飛煙滅。這樣的詮釋是幫助你欣賞藝術,還是傷害你欣賞藝術的心?

人類的文明發展是向着精確表達的方向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這個發展的代表。今天的大數據,AI正是這個發展的證明!但科學不是圖騰——可以解釋、解決一切問題!藝術、藝術的創作、欣賞,就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藝術的發展也不是向着精確表達方向發展,可以說它是朝着不精確發展——藝術要保持它的神秘,特別在今天,藝術需要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無法用數學測繪,——由於個人的多樣性,藝術就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在今天強勢的都市文明中,藝術是弱者。但藝術一直謙遜、固執地保持着對人的尊敬,保持了它的神秘感和暗示性。如果說藝術有發展,那它是隨着人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性的完善,情感的豐富,審美情操的提升而發展!說到底:藝術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

怎麼欣賞藝術?這個問題不要去問別人,這個問題只有你能解決!只有你自己去體驗。我能幫助你的就是給你一個路標指示:走進自然,建立與它的關係,在其中產生愛和敬畏,去看經典,了解經典與人和自然的聯繫,并享受一種樂趣,讀有意思的書,讀出開放的心懷⋯⋯,路標已有,想來也只有喜歡走路的人才會去走!

說到藝術欣賞,就想到禪宗中的那些公案:人問大師:什麼是道?大師回答:道。問者不明究裏,又問:道是什麼?大師答:道。回答等於沒回答。問者急了,再三次問:道。大師就當頭給他一棒,并喝𠮟:滾出去!在我認為,禪宗不是一種宗教,它只是一種極端的認識方法,強調萬物需你自己去體驗,別人告訴你的不可靠。禪的這種認識方法,也可說是認識藝術的方法。說到禪,肯定有人會說太陳腐。但如你有興趣去了解一下當代雕塑大師賈克梅蒂——此君藝術水平,名聲不亞於畢加索,他用現象學的括號法(懸置法)去認識事物,創造藝術,這個方法和禪的方法沒有本質的差別!

又到最後了,做為六度世畀的一個有良知的公民,我要把對藝術——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擔心說出來: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的不幸事件:看殺衛玠!故事在《世說新語》中有記載。我簡單介紹一下:衛玠先生是玉樹臨風的美男子,一上街,全城女生就湧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地觀看,——魏晉時男、女對美都有不俗的欣賞水準!但看的人太多,太擁擠,空氣不流通,時間一長,樹被看得心驚膽顫,最後樹就被看倒了,所以有了這個成語:看殺衛玠。

今天,全世界每年幾千萬,上億的人擁來麗莎夫人面前,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圍觀,大眼小眼地看。很多人認為:既然大家都看了,那我也得看,——不看吃虧!這樣看下去,麗莎夫人也就面臨着:看殺麗莎的風險!我說出來這個風險,就是希望她能避免這風險。不然最終把一個與日月同輝,天地共存的微笑,看殺成一個玩笑。那這個玩笑就是人類的玩笑!

藝術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致沙倫藝報

4 Likes

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境界,是含蓄的:它就在那里,等我们读懂它,并汲取它赋予的营养。就像连绵山脉中笔直参天的大树,我们进入其中,除了负氧离子还会得到某种“品德”的启示。

在这部分,它等同于禅宗,艺术品几百年不变的姿势,就是在冥想,在帮我们冥想,引导我们去顿悟。

我的一点浅见。

2 Likes

說得好!

1 Like

幾天前看過文章,有些古裏古怪的想法,昨天王老讓俺說說,俺就把胡思亂想說說……

對於流水線的設計圖,被Ai取代的趨勢毋庸置疑。
是否達到藝術作品的高度,覺得可以把Ai當做一個畫者,現在只是初級階段的笨拙的模仿者,經過訓練技藝會提高。
如人類畫家,也有靈氣和匠氣之分……Ai未來能否打破匠氣,到達靈氣?是對人工智能人類審美思維訓練的挑戰……

小友看到別人揮毫潑墨好不羨慕,Ai的出現給我靈感,手機拍照功能的強大讓不懂攝影技巧的普通人也能拍出媲美大片的照片;Ai功能日趨完善,是否也成為幫助普通人實現畫家夢的普通工具?
真正的畫家,如用專業攝影工具拍照的專業攝影師一樣,仍有用武之地。但給普通人提供了便利。畫家、攝影師也可以結合運用…

未來,也許有個儀器接入大腦,直接思維成像,那時不用再考較畫家手上的技藝水平,而是其對美真正的理解力、感悟力,機器幫助呈現出來…
一些天馬行空的浮想…:grin:

2 Likes

智能機器人,在技術層面無疑可幫助人們去更好、更多的認識世界、改善生活。但如果——有如你说的"有儀器植入大腦,思維成像",那麼人就糟了,政客們就可用它來洗腦,你就別想開心啦!留下開心為好,有開心,人就會笑,每個人的笑,是生活——值得生活的象徵!

3 Likes

我看了好几遍丹青先生的节目《局部》,想提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缺少没有实际功用的艺术?谢谢!

1 Like

因為人有一個內心世界——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和自然世界都具有無限性和神秘性,正是這兩個無限和神秘誘惑人,——去探索、去追尋一些非實用的樂趣,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一過的生活!

非常好!谢谢王先生的回复!再请教王先生另外一个问题,老一代云南人对曾泽生的评价如何?

1 Like

你說的可是滇軍六十軍軍長曾先生,我見過六十軍付軍長楊炳寧,他的兒孑是我的朋友,他說曾先生為人厚道,這個厚道可體現在長春圍城時:他放受餓的市民出城,另外起義時,不願者,發路費回家,——我堂哥就是自願離開的。我只了解這些,就只能告訴你這些了。

谢谢王先生,太珍贵了,您还见过杨副军长,太了不起了!从您接受何先生的采访中,我就知道,您对民国史非常了解,以后还有很多有关云南的问题请教您。也是从您的节目中,我了解到黑彝族是贵族,白彝族反而地位低。得益于您的节目!

1 Like

你客氣,我不是雲南史專家,我只是接觸了一些那時期的人物,了解一些零星故事而已。祝好。又談。

對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落後與科技發展。核武器出現首先被政客使用來轟炸平民,互聯網沒有監管,造成謠言和攻擊的泛濫。科技的迅猛發展,法律沒跟上。AI現在受到一些國家的監管也是看到了潛在的隱患。
人們吸取經驗教訓越來越聰明,對未來帶著樂觀的期待。

1 Like

六度有開心這位公民,生活就有歡樂,就可吸引全宇宙向六度世界移民。六度世界前程無量啊!

1 Like

哈哈,嚮六度世界先進們學習。AI翻譯解決了語言問題,真期待不同國家地域文明體面尊重事實的人在六度世界齊聚一堂啊!

1 Like

仔细拜读了王先生上文,如果我没有误解的话,是关于“灵”与“物”的讨论,而且进一步引申到如今对AI的联想。

在达芬奇这个问题上,我其实与王先生有暗合,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位科学家,艺术是他的手段。但由于他科学”上太超前,人们当时只能欣赏到他的“艺术”。倘若他在今天,或是具有极高美感的AI领军人物?

另发一篇我关于达芬奇和蒙娜丽莎的小文,作为补充。

很有想像力!

1 Like

期待貴文!

2 Likes

讀了牛先生這篇文章,受益匪淺。很欽佩先生的藝術文化修養,達芬奇是一個高峰體驗的全才,所以,他的作品有時會偏向藝術,有時偏向科學,具體作品要做具體分析,比如你說的他設計的土耳其蘇丹的工程圖,也可以看做一幅精彩素描速寫,而蒙娜麗莎這幅則是他用科學方法研究暈塗法。但象達芬奇這樣的天才,到如今,也很難看到一個,——雖然今天人們的視野比他那時要寬廣很多,是不是今天的分科太細限制了人的想像?

2 Likes

王先生过奖了!

后人称达芬奇这样的人为“文艺复兴式”的人物。而王先生您自己,琴棋书画的,也是了不得的全能啊……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