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看了一眼,這人學術完全沒有入門的。做學問要知道自己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有哪些證據,又可以說到什麼程度。先秦典籍離我們過於遠,考證清楚是很難的。關於老子的爭論是民國疑古風潮興起後才有的,且迅速在當時成為學術爭論熱點,比較著名的質疑者是郭沫若,他在《十批判書》裡認為《老子》是戰國時的楚國人關尹,郭老的確有一定學術功底,他的說法不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比如《老子》中有楚地語詞,他進而判斷是楚國人,就有一定道理,但司馬遷本來也就說老子是楚人。至於是不是如郭老所說是關尹,則大概率未必是。我對傳統的態度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沒有材料就不要拍腦子想。司馬遷是西漢初年人,距離老子的時間遠比我們近得多,所掌握的材料也比我們多得多,我們不信司馬遷信誰啊?我們距離晚、材料少,有什麼資格不信司馬遷?如民國時爭論老子問題,還有學者說老子是秦漢人,結果如今考古出來了帛書、竹書,分析下來,至少戰國時肯定有老子,他們觀點不攻自破。我覺得除非有確切材料,否則不要輕易疑古,靠想像力多於實際文獻的研究,沒有太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