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最喜欢哪家学说?

我之前發過一篇文科論文,大概是我這種格式。他那個不是論文。

2 Likes

古時候傳統學問研究確實也不寫論文,且「國學」的確不必寫論文,但不是他這類。過去寫札記要比寫論文難得多得多,全是幹貨,一點水分都沒有。可以參考找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讀一下,是那類。

2 Likes

簡單看了一眼,這人學術完全沒有入門的。做學問要知道自己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有哪些證據,又可以說到什麼程度。先秦典籍離我們過於遠,考證清楚是很難的。關於老子的爭論是民國疑古風潮興起後才有的,且迅速在當時成為學術爭論熱點,比較著名的質疑者是郭沫若,他在《十批判書》裡認為《老子》是戰國時的楚國人關尹,郭老的確有一定學術功底,他的說法不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比如《老子》中有楚地語詞,他進而判斷是楚國人,就有一定道理,但司馬遷本來也就說老子是楚人。至於是不是如郭老所說是關尹,則大概率未必是。我對傳統的態度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沒有材料就不要拍腦子想。司馬遷是西漢初年人,距離老子的時間遠比我們近得多,所掌握的材料也比我們多得多,我們不信司馬遷信誰啊?我們距離晚、材料少,有什麼資格不信司馬遷?如民國時爭論老子問題,還有學者說老子是秦漢人,結果如今考古出來了帛書、竹書,分析下來,至少戰國時肯定有老子,他們觀點不攻自破。我覺得除非有確切材料,否則不要輕易疑古,靠想像力多於實際文獻的研究,沒有太大價值。

5 Likes

语出惊人才会有流量吧,完全同意一分材料讲一分话:+1:,但还是希望今后能多读到您在枯燥的古文献中挖出有趣的史实和故事…

3 Likes

百家,只研究了鬼谷子学派。

世间人都追逐利益,鬼谷恰恰从利益出发,又告知人必须修身养性才能立于天地。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

追逐利益的人,如果不为善,追逐的利益也就成了做恶了。

1 Like

这是后人争论不休的地方。

毕竟现存的鬼谷,到底是否真是修改过的,很难去辨别。除非出现新的出土文物。

就如同老子的道德经,与后来出土的老子甲本。
两者一对比,完全是两个意思。

其中就有与庄子言论相近的。
绝声(圣)弃知,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复畜茈(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看的是译文。
生涩难懂。

很多字被毁坏了,需要后人自行去猜想。
而且我没有找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这句话。

反而看到老子甲子译文里,跟庄子的言论非常像。

比如这句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难于易也,天下大于细也,多易必多多有。
是以聖人之有言,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一段
意思是圣人只做小事,大事都是从小事来的。
第二段讲究圣人应该不去做,(但我总觉得这里的圣人,是指当时的皇帝,大官,而无关思想境地)
圣人指什么,有待再研究。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乾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还有同意,鬼谷子是否有其人。是否是一个教育机构,这个也难辩真伪。
毕竟苏秦张仪 孙膑庞涓,他们隔得时代,好像有一百多年。

2 Likes

讨论先秦文字的问题,我只信才女的解释:smile:,要不您请她来给我讲讲您说的这段?:smile:

1 Like

这是本经阴符七术里面的持枢
至今本经阴符七是否是鬼谷子一部分,学术界还有争议。

但从我研读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阴符七术的道,鬼谷子的谋就无法施展

1 Like

我去问问。

1 Like

考究太深就容易走彎路

1 Like

请教。
您对于老子甲本译文是否有研究。

里面文字,说法与现存道德经出入非常大。
按照出土年份来看,后世存的道德经,是后人经过大量修改的。

您对于老子甲本译文有什么看法?
修改后的道德经其智慧是否在老子甲本之上?

1 Like

深究,不信就是了

1 Like

這人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又在哈佛深造,學術素養應該是有的。

我節選的是他的一套丛書《不一樣的中國史》,並非學術專著。

在史記中司馬遷也不是一口咬定老子更(最)早。「周守藏室之史」(比孔子早,孔子問禮於老子)跟「老莱子」(跟孔子同代)兩種說法他都寫了。

至於關尹,作者認為是一個人而非職務,理由我上面也節录了。我覺得質疑得很有道理。

2 Likes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即使給專業學者講也不容易講清楚。學者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必須發論文有創新才能生存,所以每根竹簡和帛書上都有無數學者眼睛盯著,因為那是新材料。可從版本學角度,不是那麼簡單。打個比方,說傳世文獻被修改證據是什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僅是流傳版本不同?學術這事情,說有容易說無難,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假如真被修改,那在歷史上發揮作用的也是傳世文獻,古代讀書人讀的也是傳世文獻,他們研究老子依據的還是傳世文獻。所以,放在今人研究角度,我們看到了出土文獻,也可能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放到歷史角度,如《老子》文獻史和研究史角度,那出土文獻則價值不高。我的態度是如果是專業學者,特別是真做老子研究的,當然要掌握能看到的所有資料,對於非做老子研究的,不需要太糾結版本問題,關注讀書本身即可。若說以哪個為底本讀,對於一般讀者,我覺得按照傳世的王弼本加上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就夠用了。

4 Likes

老子出土版本比較多,比如馬王堆帛書有甲本、乙本,郭店楚簡有甲本、乙本、丙本。關注相關版本的話,可以找那類資料和論文讀。至於個人判斷,我就不說了。

2 Likes

可传世的王弼本与《帛書老子校注》,这已经是完全两个版本。
若当一种学问来考究,哪个版本才是老子想概括的思想呢?

还有另一个问题,传世的版本,是因为已经改过的思想而传世,还是因为老子这个人曾经在战国时期是思想第一人而传世?
人,是借着老子的名号,将老子学说改变,传世?也可认为是误导。
还是,因为传世的版本,比老子学说更高明,而广为人知呢?

1 Like

除非有老子的手稿本,否則是不可能知道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的。至於版本不同,由於那時候都是靠手抄的,轉抄個二三百年,民間出現各種版本是很難避免的。但在歷史的過程中能留下王弼本,既是偶然,也可能和王弼本身的學識有關,他那時應該也存在手頭有幾個版本的校勘問題。我覺得以王弼本為主,帛書本為輔讀就好。

3 Likes

至於哪個「更高明」這屬於個人判斷,不是學術問題,我就很難回答了。:joy:

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