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以后这些年

我是老钟,我想在这里和68式的同代人分享毛时代后这些年的经历,应该比小说精彩。
欢迎大家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分享幸福、分享欢乐,让中国更美好。

8 个赞

之一

老何同学的这个题目出的太大了,值得写一本书,但回忆过去,就像是要揭开自己精心保护的深藏于心灵深处的创伤,难受且痛苦。只能从个人经历里,选取一些片段,算是毛之后这些年一个个体的记忆吧。大家就当一个故事,能读出什么全在个人。不希望传递什么观点,也不想贬低那些人,我已经和过去的经历和解了,把所有的苦难当作历练,把所有的美好珍藏心间,人生还是值得的。

我出生在青岛,一座有着众多古典德式建筑和美丽海滨的城市,可惜几乎没有留下童年的记忆,除了爸爸把我扔进海里学会游泳的那一次。4岁的那年妈妈带我和哥哥回到了老家,一个位于昌潍大平原和沂蒙山区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读小学的时候去山上拔草喂兔子,躺在山坡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胶济铁路上冒着白烟的火车,那时就想着爬上去管它去那儿。

爸爸也回到老家是1970年,儿时的印象就觉得家里多了一个庞然大物,后来家里又多了弟弟妹妹。一个大概9平米的四合院的西厢房,大人在里面要小心翼翼的转身,担心踩着孩子。他在1976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去世,在徒步去青岛上诉要求平反的路上被车撞了,那年我12岁。他留给我的有一箱书、一堆毛主席像章(也是他回家的原因,文革串联得了太多,没地方收藏就放在枕头底下,被另一派说是躺到毛主席头上睡觉,另外一个罪证是冬天过去后,把墙上熏黑的毛像拿下来团了没有烧掉,被室友告发差点枪毙,后发配回老家劳动改造)、还有两句话:第一是将来有机会的话,无论如何不能读初中中专,要读高中(他自己是初中中专,后来在评职称时被歧视)。第二时北方人要去南方读大学。那时候还不太懂这些意味着什么,但却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参加高考是1981年,那时候全国招收大中专26万,山东先预选,取得参加高考得资格,然后参加全国统一得高考,预选的原因是考生太多,没有那么多能够满足高考要求的考场。我那年考了全省的前200名,顺利去了上海交大。当我背着一个黄色的军用帆布包,经过24小时的旅行,在上海站的月台上看到“上海交通大学新生接待处”的横幅时,就像是找到了家。到了宿舍,找到贴着自己名字的床,把东西放下,正发懵呢,一个在铺床的同学妈妈走过来,告诉我去买两条毛巾,一条洗脸一条洗脚;两个脸盆,一个洗脸一个洗脚;两个饭盆,小的装饭,大的装菜。我不懂为什么但是就照着去做了。新生宿舍住8个人,大家的脸盘分成两摞,一摞是洗脚的盆,一摞是洗脸的盆。毛巾都挂在门后的两条铁丝上,上面的是洗脸毛巾,下面的是洗脚毛巾。我原来是一条毛巾一个脸盆既洗脸又洗脚,这条既洗脸又洗脚的毛巾就没地方挂了。上海的文明和小资情调是骨子里的。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79年,爸爸单位的来平反,要带我去青岛工作,工作前要先去读技校,我问他们,技校是中专还是大学,回答是中专,我二话没说,掉头跑掉。晚上都没有回家,妈妈找了我好久,直到爸爸单位的人走了,我也没回去。妈妈说你失去了上班挣钱的机会,我说我要读大学。

那时的上海是个好大的城市,拥挤而不失秩序,匆忙而不失优雅。课余时间去衡山电影院看电影,走过高大的法桐掩映下的一栋栋小洋楼和这些小洋楼前边那排低矮的平房,想象着里面那些平时衣冠整齐的人们在放下钢丝床才能睡觉的拥挤空间里该怎样过日子呢?

12 个赞

你这个续集啥时候写

正写着呢。

好看,期待续集

之二

懵懂的青春–我的大学

三十年往事如烟,这是我大学生活的印象,好多事其实已经忘记了,比如我为什么疯狂的爱上足球。

81年高考,山东是先出成绩后报志愿,我考了480.25分。

高中数学老师是曲阜师范学院毕业的,他告诉我如果不想去清华,就去上海交大,交大是中国的麻省理工。那时候我可不懂什么麻省理工。我考前的目标是北京工业学院,导弹啊坦克啊什么的让我喜欢,但那么好的成绩去北工可惜了,于是就报了交大。回家告诉妈妈,她半天没动静,然后像是自言自语:你爸爸要是还活着就好了。。。爸爸读的是初中中专,76年就去世了,给我留下的关于考学的建议印象中第一是不能读初中中专,第二就是北方人应该去南方读书。。

离开家的那天,小叔叔骑车载着我,三叔骑车驮着一个爸爸读书时的木头箱子,里面装着被褥。箱子办了托运,我背着一个黄色的帆布包上了火车。包里面几件换洗的衣服,两百块钱被妈妈连夜缝在了裤子里面。一夜过后到了上海站,一面红色的横幅:上海交通大学新生报到处,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新生都是8个人一间宿舍。我们屋住了我一个山东人,一个湖北人、一个江西人、一个无锡人和四个上海人。第一个晚上,听他们叽里呱啦的聊天说到12点,我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听懂,心里一直在疑惑:我来的地方是中国么?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大学四年,我只是认真的读了一个学期,还得感谢一个考研的同学。高中的时候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到了大学,忽然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了,没人管真的太好了!上课可以看小说,作业可以抄。在交大法华镇路分部的一年,我把图书馆里感兴趣的书几乎读了一遍,包括我认为最值得读的小说:《红与黑》《静静的顿河》《丧钟为谁而鸣》和《呼啸山庄》。从来没有去过教室自修,作业也几乎都是抄的,还不幸迷上了足球。。一年下来,两大收获:本来一双1.5的眼竟然近视了,二是高等数学补考。

大学四年,我有两个外号,第一个外号是老钟头,起源很简单,姓钟的本来就少,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止一遍的看过地道战,里面那个鬼子来了负责敲钟的就叫老钟头。高中的同学们都只喊我的名字,省略姓氏,我都习惯了,尽管我多么希望大家现在也这么叫我,但老钟头还是伴了我四年。

第二个外号叫“球星”。不爱学习又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我,荷尔蒙旺盛的分泌着。不知道同学们是怎么过来的,我为过剩的精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口:足球。其实在进大学之前我只踢过一次,高中体育课时老师拿了一个足球往操场上一扔,全班男同学一通疯抢,踢了几脚不记得了,倒是一身的臭汗。大二的时候学校里举办班级足球比赛,各系里先自己决出冠军,记得我们系是同级的三班最厉害,他们有两个校队的主力,还有一个系队的主力。我们班那时候大概就2个同学会踢一点点,其他人应该和我差不多,但充满着荣誉感。大家玩命的拼抢,三班那些大佬们折腾了半天只进了一个球,被我们以2:1淘汰了。我们班的两个球都是我进的:第一个球是角球,一个同学罚进来,三班守门员没拿住,球恰好砸到我的大腿上,弹进了球门;第二个球是他们一个后卫解围,球正好踢到我的脚下,顺势一踢,也进了。从那以后他们那个校队主力(大连人)见了我就用山东话说:“俺们山东有个刘承德(当时的国家队员,还踢不上主力)”,球星多半是蔑称,那意思是就这水平还能把我们淘汰了?可足球就是这么神奇!不然,德国怎么能踢巴西7:0呢?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都还是17、8岁的孩子,曾经有同学说一次去女生寝室见了穿三点式的女生立即石化了,人都动不了,这个我真的信。大学里我和所有女生说的话加起来也没有多少。唯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女生们大发慈悲要教我们跳舞,我傻傻的坐在那里,满脸通红,手心冒汗,心如鹿撞,脑子里不断的说:饶了我吧。

但就算是这样,我的初恋还是来了。

喜欢上这个女同学应该是大三。那时我们每天坐86路去上海仪表厂专业实习。有一天恰巧和她站在了一起,20岁的小姑娘像盛开的鲜花,洋溢的青春透过黄色的毛巾衫和白色的超短裙一下就亮瞎了我的眼。那是84年的夏天吧。从那以后,上课的时候坐在她的后边,晚上尾随着她到教室自修,却坐的远远的,连和她搭讪的勇气都没有。

真的好羡慕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但我们那时候,谈恋爱?那就是耍流氓啊。。

煎熬了半年多,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她表白,就这样了,早死早托生。。。

应该是大四那一年的秋天,我买了两张电影票,坐在教室的后边看着她自修完了收拾书包回宿舍,我赶紧离开,跑到操场和教室之间的那条小路上等她。
那路上安静,黑乎乎的,不容易被人看到。
她走过来了,我从傍边蹦出来(不,应该是畏畏缩缩的闪出来,怕被人看到),走到她的旁边说:我请你看电影。
现在想起来,她一定是吓了一跳,慌张不知所措之后从嘴里冒出两个字:讨厌!
五雷轰顶!对!就是五雷轰顶!我站那里完全懵了。。无法形容我当时的感受,我那么喜欢她,为了她寝食难安!我鼓了这么久的勇气,得到的居然是这样的回答。。。
三十多年过去了,傻小子窘迫的样子依然清晰仿佛昨天。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我有我们班所有人的留言,这些留言就放在毕业纪念册照片的旁边,只有她的那一页是一片空白。。直到前几年,在多伦多的同学聚会中见到了特意从美国赶来的她,我老婆说的一句话很好玩,“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啊”。

年轻人就是好面子,从此再没联系。

交大,那是我的梦想,我的青春,我的堕落、无知,我的彷徨、苦闷,我的可怜的初恋。。。

三十年过去了,后来又经历了很多,自己应该也变了很多,但大学四年是最难忘的,是最本真的,不管现在的你混的如何,在同学的眼里,你总还是那时候的样子。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宿命,不管混的好还是不好,最终都归于尘土。。但交大四年给我的,却让我铭记一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交大人就该有一颗自由的心!

18 个赞

写的太好了,尤其送电影票那一段,让我想起了我大学年代……

:+1:

青岛是我父母定情之地。好地方,德国人日本人都在那儿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回国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遇到一位青岛人,后来他是老照片杂志的主编,因为做得好,调到了北京上级单位。他说,青岛曾经有两个做得比较好的市长,一个是国民党时期的沈鸿烈,后来当了山东省长,一个是我党的俞正声。沈鸿烈曾经是我祖父的拜把子兄弟,沈的文章书法很多都是我祖父的手笔。沈后来去了台湾。静待你的续集!

3 个赞

期待续集

1 个赞

很久以前喜欢泡各种论坛,那时候还没有贴吧。记得当时最喜欢去的是Tom网站的汽车论坛,版主叫小火锅。在那里,我曾经写过一个很长的帖子,点击量超过了一万。。那时候最佩服一个叫"风驰电掣“的哥们,他写的网文点击率超过100万,是整个Tom网站各论坛的No.1。文字是真的优美。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出实体书或者变成起点的签约作家。那时候网络空气自由、清新,不像现在的国内网站,只能发些不着边际的玄幻爽文。。失去的永不再有,好好珍惜可以不用翻墙上六度的日子吧。

3 个赞

何妨以不了了之

今天想从以前写的东西里找篇游记发到田闲老弟的《游天下》专栏,看到了先前写的这篇东西。觉得蛮有意思。当大家面对眼前这个纷乱的世界,漫天飞的真假消息,惶惶然无所适从的时候,真的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一本书,安静的思考一下眼前这些事的前因后果,也许会理出自己的思路,找出应对的办法。正所谓: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记起这句话,是因为突然觉得茫然
好多好多工作,千头万绪,今天下午,突然没有事做了?!!
ISO9001的审核员在会议室里忙着
我却无事可干
一下子觉得好空虚。。。
故宫盗宝的闹剧,判了死缓的深圳市长,还有“唱红歌不是极左”的声明
杭州,热闹的人居展,却不知道展出的是人居还是馒头
拉登死了,美国佬没有了明目张胆的敌人,或许小金算一个,还有那个大胡子内贾德,但窝里横算么?
这些莫名的电荒,飞涨的油价,全世界大采购的中国有钱人(他们回国时不用交税?)
还有日本的地震,美国的龙卷风和长江流域的大旱。。。

上帝!
这个世界如此纷乱!
这些发情的男女,躁动的年轻人!
突然就想起了“烦啦”
那个“孟凡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大学生兵油子
那个把所有都看透了,对一切都失望了的年轻人
包括爱情,因为怀着纯真,甚至不敢去触碰
直到那女的为了生活再次下海。。
我觉得我很理解“烦啦”
但我却不明白写出“士兵突击”的那个小个子(好像叫兰晓龙)怎么会写“我的团长我的团”
他想说什么?
现在我明白了
为什么说麻木是一种境界
知道说了没用,索性不说
明明知道这些孩子这样要吃亏,要摔跟头,但却懒得说了,因为我知道,说了也没有用。。

很久以前,大学毕业刚刚2年,在车间里实习
一个小伙子在拆机器上的油管,我和两个40多的老工人在稍远一点的地方一边聊天一边看,
那两个工人说:你看好了,那个小子,一会儿要喷一身油,还要划破手。。
我正想说,你们怎么不去提醒他
那小伙子憋红了脸一下子把油管拧松了,因为油缸里还有点压力,油哗一下喷了一地,也浇了他一身
当然,还因为用劲太大,惯性导致手磕到工作台边上,划了一道口子。。
我很气愤地质问哪两个老家伙(其实自己到了40岁才知道,40并不老。。):为什么不早提醒他?
其中一个很是不屑的看了我一眼,说:第一我提醒他他也不一定听。第二,还是亲身经历学的快。。。

好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一幕却越来越清晰
哈哈,唉!
这世上本来就是烦恼事太多
硬挺也没有用。
既然古人都说了,我们就照办呗。

11 个赞

很喜歡您的文筆,很有味道。

真的不用VPN可以上

给老田盖的楼,也借了来放在自己的家里。

新年第一天上班,开完打气会,上来帮田班盖层楼。
我不会辩论,只会讲故事,讲得好的故事多是自己的经历。
小的时候最喜欢看书,那个年代能看的书不多,爸爸的书都锁在一个樟木箱子里,藏在我们家猪圈的顶棚里。我想看也看不到。
(长大以后才明白老爸的心:既然回来做农民,就先好好改造自己,这些书么,我想起了那个词:束之高阁。。)
但我总有办法搞到各种各样的书来看。
第一个办法是帮别人写作文换书看。记得我一个小学同学叫“小六子”,他真的有5个哥哥,有两个哥哥在外边当兵,一个哥哥在北京工作,家里有好多书,从三年级开始,他的作文就都是我帮他写的,一篇作文可以换两本书。
第二个办法是用我们家石榴树上结的石榴换书读,一颗石榴换一本书。我爷爷奶奶住的正房的窗户下有一颗好大的石榴树,从能吃了开始,一直到石榴熟的裂了口,只要有机会,我就偷偷的摘下来,藏在口袋里去我的一个远房大爷家换书看。
那个大爷是清末的秀才,无儿无女,老两口年纪大了,就好吃我家树上结的那种酸甜的石榴。
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竹园、葡萄架,还有各种黄杨木的盆景,再就是好多好多木版的书,繁体、竖排,黄乎乎半透明的纸,少年的印象里感觉书页上有油。。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今天的主题:关于《水浒传》

某一天,拿了个张了口的石榴给了我那个大爷,裂开的石榴皮里面可以看到紫红色的石榴仔。他很开心,于是神神秘秘的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书给我,叫着我的小名说:“你看的那些木板书都太难了,很多都没有标点符号,我这里有一本现代出版的书,你可以看,但不能拿出门”。
我拿过来,果然是现代的书,横版的,和我的课本一样是从左往右读的,但是是繁体字。。书都翻烂了,没了封面不说,前边好多页都遗失了,上来就是下面这一段:

又見十字路口茶坊樓上一個虎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隻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手起斧落,早砍翻了兩個行刑的劊子。。

我就在大爷家的院子里,一直看到实在看不清字了,才恋恋不舍的把书还给他,回了家。第二天又拿了石榴,直到把那本破书读完,感觉没结束,就问大爷有没有下册,他说就这一本。。

那年我才三年级,知道了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知道了霹雳火秦明,至于后来怎么找到水浒传的其他部分的,倒是已经全都忘记了。
那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这个黑乎乎、胖乎乎、没什么武艺、只杀过阎婆惜的宋江,怎么就有了那么大的名头。我老家属于青州地界,三山聚义打青州的那个青州,可三山聚义的那三座山在哪儿呢。。再说,水泊梁山离着青州也太远了。
另外,明明写的是山东的土匪,怎么说的话都不像是山东话呢。
现在想想,可能是施耐庵们没想到中国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吧。
那时候读水浒,纯粹就是被那种侠义情节所吸引,包括后来读的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还有读大学时班里一直在争论的谁是三国第一武将,我的选择是张辽,因为不仅可以独挡一面,大败孙权,还能威武不屈,不像吕布,空有一身武艺。。
但真的没有从水浒传里读出老田同学说的厚黑的高度,真遗憾。。
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提高了繁体字和文言文的水平吧,直到第二年去我六姨家读《三国志》。。
我认真的回忆了一下,我那年应该是小学三年级
那些繁体字和古文不仅没有难倒我
还真正的改变了我因家庭出身而老挨揍的处境
因为那些欺负我的孩子要听我讲梁山好汉的故事啊。。

7 个赞

生動的描寫躁動的心!管它去哪兒,每個年輕人都有這種不管天高地厚的臆想。

@6doai 這是你的爺爺嗎?

哈哈,小六子是我的小学同学的绰号,他爸爸生了六个儿子,他最小。

一篇作文換兩本書,真是雙贏,贏兩次。

我回想了一下,几乎把市面上有的书都看了,比如《暴风骤雨》、《艳阳天》、《金光大道》、《上海的早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书都是禁书,连《红旗飘飘》都是,电影除了8个样板戏之外,就是《奇袭》、《渡江侦察记》和《南征北战》了,当然,还可以看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是不是叫《打击侵略者》来着,已经忘记了),还有朝鲜的《卖花姑娘》。。往事不堪回首。居然还有人怀念那个年代,真的不可思议。。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