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是什么?

@鑫真 兄弟别当真,我是开玩笑的,并没有怪你的意思,你要习惯我们这种互相调侃的聊天方式。我和 @海涯 斗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会像 @Bill_Chen 说的“急眼”,没有他这个杠头,我倒觉得我在六度世界少了些趣味。理越辩越明,我在斗嘴间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海牙你别看他嘴硬,其实他早已修正了自己最初的观点了。

熵增定律提出的年代,别说微观世界了,连原子论可能都不被人接受呢,它就是宏观世界的一种现象而已。只是后来的发展,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一扇门,使它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桥梁。于是有了后来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同时也让熵增理论突破热力学的藩篱,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这也是我一直主张不能被思维惯性和偏见所局限的原因,否则科学将止步不前。

@anon80491887 这段说的特别好(其实lili活泼的外表下,对科研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容易被大家漏掉,我看懂了,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最后,感谢各位的欣赏和包容,愿友谊常青。

2 Likes

人类无法直接看到熵增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微观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宏观系统的热量和温度变化,来计算系统的熵变,并从中推断熵增。

分子理论在1811年由阿伏加德罗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表述在1850年由克劳休斯提出。这都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Guti说分子属于宏观,原子才属于微观,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至于熵在热力学之外的其他领域“大放异彩”, Guti这是在写科幻小说,不是谈科学理论。

1 Like

第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不代表该理论提出的伊始就是研究微观世界的,一开始只是为了解释宏观现象,只是随着后来者继续研究探索,才发展出了微观解释。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大踏步进入微观世界那是20世纪的事。

第二,我说那时原子论还没有被接受,是为了说明那时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非常浅显,你却解读为“分子属于宏观,原子才属于微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杠而杠。

第三,听人说话尽量听整体意思表达,总是咬文爵字,这是你经常跟人抬杠的原因,其实我说的还算明白,你有空再多读几遍。

第四,熵增理论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事实,只是你不认可,或者说不符合热力学中的经典理论而已,可这不是废话吗?所以我说“突破热力学的藩篱”,不然这个帖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你再好好读读lili的那段话。

第五,我早说过我一向不喜欢引用资料,因为总拿着别人的观点或者维基百科说事,显得有点low,我们自己的思考在哪里?没办法,有时候需要直接点,这样更能说明问题。维基百科的链接在下面,好好读读,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怎么提出的?一开始解释的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后来又是如何发展的?是谁给了它微观解释?这种微观表述一开始是否完善,后来又被谁在什么时候正式给出?有没有结合其他学科?热力学第二定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Guti鉴定,海涯热力学勉强可以及格,但和Guti一样,仅停留在《大学物理》水平。阅读理解不及格,写论文introduction能力不及格,需要加强啊,否则建议取消博士学位 :laughing:

2 Likes

有一种说法,熵的定义和表述形式实际上是克劳休斯和玻尔兹曼共同建立的?理由是克劳休斯提出了熵的概念,而玻尔兹曼发展了熵的统计学表述。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状态函数,用于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

2 Likes

你说的对,但你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 Like

这是两种熵的定义。克劳休斯熵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玻尔兹曼熵来自于统计热力学。各自反应了真实世界热力学的不同层面。

理论只是认知真实世界的工具,真实世界是不受理论支配的。

2 Likes
  1. 熵增,只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方式, --熵表述。把熵增跟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同,那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

  2. 熵的提出,恰恰是19世纪的事。1811年,属于19世纪,不是18世纪。

  3. 熵增理论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什么领域?科幻领域吧

我被固体夸奖了。荣幸之至:rofl:

笔误,我把20世界写成19世纪了,这就去修改。我是想说19**年。

我特别想给你点个倒赞,奈何没有:smiling_face_with_tear::smiling_face_with_tear::smiling_face_with_tear::smiling_face_with_tear:

金句又出现了,先点个赞。但金句也不能拿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否则我可以用1+1=2作为论据 :grin:

因为你那段话,虽然缺少标点符号,读起来容易让人忽略重点内容,但瑕不掩瑜,很深刻呀 :+1:

我也是理工科,涛哥、小狐狸等朋友也能看出来是理工科,我们怎么没有攻击你呀?你直接点 @海涯 名儿就行了 :grin:

熵的概念最初由克劳休斯在 1865 年提出。而实际上,开尔文(William Thomson, Lord Kelvin)也在 1851 年提出了类似于熵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和克劳休斯所提出的熵有所不同。开尔文将其称作“可逆性”(reversibility),只是没有称为熵。

1 Like

我不敢。胆小。而且他经历过推特的洗礼,肯定是掌握了一定诡辩术的。:face_holding_back_tears::face_holding_back_tears::face_holding_back_tears::face_holding_back_tears:

是的。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子,不约而同,殊途同归。蛮有意思的

前几日跟来访的朋友聊天,交流一些尚未发表的数据。就发现,大家用的实验手段差别很大,但是基本结论都是差不多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推特上杀得还是很过瘾的

你有时候的表现我就当你是推特后遗症犯了。

对,有时候会上头:ro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