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丨马雅:日本的武士与明治维新

日人與漢人思想上的蜜月期其實從甲午戰爭後就開始了,甚至有說法認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最早是進攻遼東的日軍所散佈的耳語。及至日俄戰爭獲勝,漢人對日之祟拜達到高峰,視其為希望之所在。大批學子赴日,傳回了大量漢字新詞及其所承載的西方思潮。

這種親日氣氛也為日本精英階層所樂見。半個沙俄已經把日本財政打空了,如何面對更為強大的英法德?只有讓中華帝國也走上維新之路,打造東亞共榮,才能有效抗𧗾西方帝國主義。但顯然,自己的手下敗將滿清已經朽爛,必須另謀他人。

於是流亡在橫濱的清延逃犯孫文就成了合適人選。經日人牽線,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後面又加上了"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隨即大量援助從日本本土和台灣跨海而來,革命形勢高漲,終於在武昌城頭變換了大王旗。

可孫文終究名文不名武,沒有兵權在辛亥後的中國就什麼都不是。日本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曾經在平壤城跟自己交過手的袁世凱身上。他們視袁為日本在華利益的最佳保證,妄圖趁着歐洲列強深陷一戰泥淖而大撈特撈,為此甚至支持(至少是初期)袁稱帝。

但事態很快超出袁日雙方的設想(日本這種戰略上的誤判,後來不斷發生),及至二十一條東窗事發,日本迅速變成了中國民族主義矛頭所指的對象,後來兩國關係就愈來愈差了。

才短短二十多年,漢人對日態度從熾熱到冰冷,這樣劇烈的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或者說,漢族(後來被誕生於日本的"中華民族"一詞所替代)的民族主義是如何興起的,跟當時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潮有什麼樣的連結?如此之外,十月革命的那聲炮響,是否也對驅趕日本勢力(煽動反日情緒)起到很大作用?至少日本因此太平了十年。

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