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欣賞別人便是美!
——何頻
正在准備對山水畫,風景畫做一些——進一步的說明,就聽到窗外有很多的聲音。正所謂:
天下嚷嚷,嚷些什麼啊?都在嚷:要有文化自信!嚷得好,沒有這個自信,怎麼講山水藝術?沒有這個自信,即使腰纏十萬貫,骑着鶴到了楊州,那麼多銀子,怎麼把它消遣掉?不知道去哪裏?——也只能去青樓賭舘,到頭來弄個人財兩空,落了一身病,回到家,還要被爹媽駡一聲:怎麼就養了這樣一個——不肖子孫!
可是,側耳聽來,嚷聲雖高,却沒聽到嚷出一條通往自信的路徑!路徑依賴很重要,只有自己去尋找。尋尋覓覓,覓覓尋尋,在文化中尋來覓去,終於讀到這樣的兩段文字(文化):
其一:屈原先生的——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是我們的藝術文化,
其二:司馬遷先生的《報任安書》:故士有劃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這是我們的政治文化。
世上的所有文化,都是好、壞摻雜的文化!用哲學家康德老先生的話來說:從扭曲的人性中,引伸不出筆直的東西來。文化是人的創造物,人是扭曲的,文化不可能筆直。所以,文化自信的建立前提是:要有自我辨識的能力,自由選擇的能力。否則空嚷自信,自信不會因你一聲空喊,就討好地,——走來與你站台!
我講山水藝術,自信來源於我的自由選擇,——選了藝術文化。有了這份自信,我就能平視普天之下的各種文化,——不只是西方文化。同時,我也能尊重各種文化,學習、欣賞各種文化。我基本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只講自身文化的:壞,也不妄自尊大——只講自身文化的:好!
有了以上的認識,所以,就又來講:山水畫,風景畫。
二:我對東、西方藝術的審美態度是:不論優劣,只言差異:
東方藝術美,西方藝術也美,——美就是美!不必要論優劣。這樣說話有不講理的嫌疑,還是舉例說明要好一點:
人見西施,嘆曰:美哉,天生麗人,回頭又見夢露,嘆曰:美哉,天生麗人。見美贊美,這是人的自然本能反應,哪有東、西方的概念。老天賜你眼福,見到美人,你還要來分個高低,是否有猥瑣之嫌!對東、西方藝術也應做如是觀。
當然,欣賞藝術還是要有些學習准備,比欣賞美人要復雜點。看美人,先天的本能反應要多一點,看藝術,後天的學習成份要大一點。學會觀看確實是一門學問,所以大師達.芬奇說:藝術作品的存在,就是為了教導人們學會觀看!
繪畫藝術是一種以圖形表達的空間性藝術,藝術的形式有種種的差異,這些形式的差異——表象的差別——容易說明。但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的差異,——形式形成的本質是什麼?值得我們討論。
繪畫、音樂、舞蹈三者,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文字出現以前就有的藝術形式。如以繪畫來說,全人類共有的藝術形式是:洞穴壁畫和彩陶文明。但中國却在彩陶文明與文字文明間多了一個——龍山黑陶文明,在黑陶中,彩陶的圖形,顏色都被黑色綜合了,——消失了。但黑陶文明較彩陶文明進步——溫度達九百度左右,且是輪制。這個現象,史作檉先生稱之為:中國異於其他文明之不同的自然觀:一種有彩有圖的自然現象觀,另一種無彩無圖之隱藏在現象背後之自然的本體觀。而山水畫要表達的正是這個——自然本體。所以中國繪畫就追求——傳神寫意,大陸很多學者,以西畫的素描、寫實的淺薄標準,以藝術的傲慢,評定為:荒誕!我不想用傳統的理論來反駁,我讓西畫大師畢加索來評判:繪畫自身的價值不在於對事物如實描繪,畫家不能光畫他所見之物,而必須首先畫出他對事物的認識,一幅畫能表達事物的可見現象,同樣也能表達出事物的觀念!請注意:要畫出對事物的認識,要表達出事物的觀念!
怎麼理解史先生所說,黑陶體現了自然的本體觀?我個人是這樣理解,自然的本體是什麼?應該是永恆的、變化莫測的、無限的神秘,人類的探索,進步都受這個神秘所誘惑!人生的樂趣也因之而生。而黑色也具有神袐性,顏色是光線的表現形式,而黑色不是,——它是無光的表現形式。有人稱之為:無色,有人說它是:顏色,有人說它是:綜合了眾色的色,真是一個——神秘的顏色,可象徵自然的本體。
黑陶文明如果是一個孤立的原始文明現象,我們也沒有討論的必要。可是在文字文明以後一、二千年,在宋、元時,又出現了以水墨為主的山水畫,——從有色山水向無色(黑)的變化,又出現了無色的陶瓷——宋代的青瓷。而西方繪畫就沒有這個——從有色向無色的變化。這就值得思考,思維會產生樂趣,——思維的樂趣(王小波語錄)!這個樂趣放在後面和大家分享。現在回過頭來說說音樂。它和山水繪畫的指導原則:氣韻生動有關。
氣韻生動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第一原則,但也是很難說明的原則。古人多定義為:只可意會,不可言說。很多人却認為,這個氣——和力量、生命力有關,和原始的自然創造力有關,𩐳——都認為和音樂的節奏相關,和音樂有關。這氣韻生動,應該就是生命力的、有節奏的、蓬勃成長的力量的運動!——我本人也持這樣的看法。作品中有了它,表示作者是對生命、對自然有愛,有認識的真人。作品中如沒有它,作者是什麼人,我就不說了。因為,作品是什麼狀態,作者便是什麼狀態!
可中國的音樂並不發達,最好的音樂時期在春秋以前,春秋以後音樂式微,如孔子尊雅而雅失。音樂做為一種藝術形式:最能表達出生命的內在衝動力量和激情,它也是一個體現時間存在的藝術形式。而繪畫是空間藝術形式,卻又強調氣韻生動——強調音樂的生命力量和時間的存在!這正如一位盲人,他的聽覺,觸覺會很發達一樣,——補充視覺的喪失。文化是一個整體的存在,在其中形成的各類藝術都應有聯繫、互動、互補的功能,——和人的生理功能互補一樣。所以,音樂雖式微,却在繪畫中得到了強調,——要在繪畫中找到音樂!表現音樂!所以,繪畫就提倡:傳神和神韻。這一點,西方繪畫是沒有的。
中國的文化特徵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較,我們發達的是:詩歌,書法,繪畫,——繪畫有取代音樂的趨勢,——音樂表達(時間性)過早地成熟於空間性(繪畫)表達。拼音文字則:宗教、音樂發達。兩者有很大的差異。故而中國山水畫成熟於五代、北宋年間,而西方風景畫的出現,則在十七世紀左右,以普桑先生的作品為標誌。其間相距近千年。事實說明,有一神教的民族,音樂是較為發達的,——交響樂是明證。我們雖說音樂不發達,然而,帶有音樂性的山水畫比西方風景畫成熟得早千年,——是否可以用:發達二字!這是差異,不是優劣!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繪畫藝術,它和雕塑、建築是息息相關,它講究立體,用光線明暗創造立體,又用幾何精神創造了焦點透視,他看到的是無限的遠方。他的繪畫主要對象是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否是它的本質性原因?
在中國文化中成長的繪畫藝術,它和詩歌、書法三者一體,西畫並不強調與詩歌的關係,書法也是他們沒有的。無法論二者優劣,只能言差異。我們的繪畫對象以自然為主(山水畫),這和老、莊崇尚自然的觀念有關,和形而上的自然觀有關,它的空間觀念是層次的,——天、人、地(上、中、下),也是:無往不复的空間——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情往:專情於自然,如答:自然使你逸興飛揚!這表明二者的關係是互動的、相關聯的、或者說是一體的。加之,又受到莊子同志的逍遙𨔼影響——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又如沈括所言:山水之法,在以大觀小,——這就是全方位的宇宙性空間!簡單點說:西方繪畫空間是一個幾何的——錐形空間,它指向迷茫的遠方。而中國繪畫的空間是一個全方位的,音樂性的藝術空間!可以息心的,回旋往复的——精神家園的空間!
我這篇文章:是一個介紹性的、提綱性的文章。但在繪畫的空間問題上還是想多說幾句。
繪畫是空間的藝術,藝術是人性的表現,空間也就反映出人的生活態度和追求。在這里,我要簡介一下宗白華先生評論中、西繪畫空間性質的觀點。
宗先生如是說:中國人與西洋人同愛無盡空間,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點,由固定角度透視深空,他的視線失落於無窮,馳於無極。他對這無窮空間的態度是追尋的、控制的、冒險的、探索的。近代無線電、飛機都是都是表現這控制無限空間的欲望。而結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難填。——宗先生生前沒看到智能機器人和互聯網。
對於西方繪畫空間所體現出人的焦慮情緒,我舉一個例子為宗先生的話作個註腳:馬克.羅斯科是抽象表現主義大師,他說了下面的話:我年輕時藝術是一條孤獨的路,沒有藝廊,沒有收藏家,沒有評論家,也沒有錢。但却是一個黃金時代,因為我們一無所有,反而能更加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現今情況不同了,這是個累贅、蠢動、消費的年代。至於哪種情況對世界更好,我恐怕沒資格評論。但我知道許多人身不由己地過著這種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靜的空間,讓我們扎根、成長,我們得抱著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他說這話的時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我的讀後感:探索、冒險的精神,創造了——科技的、物質的進步,豐富和方便了人的生活,——也創造了:消費社會,使得人們專注於消費,忘記了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萬物的聯繫。人情淡了,人心亂了。最後被消費品——時尚——消費殆盡!這是不是異化,是不是文明的反噬!我不好評論。可惜的是:羅斯科最後也沒找到那一方寂靜的空間,就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就走了。他走了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值得深思!
對中國的繪畫空間,宗先生又說:中國人對於這無盡空間的態度卻是如古詩所說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們向往無窮的心,須能有所安頓,歸返自我,成一回旋的節奏。我們的空間意識的象徵不是埃及的直線甬道,不是希臘的立體雕像,也不是歐洲近代人的無盡空間,而是潆洄委曲,綢繆徃复,⋯⋯。我們的宇宙是時間率領着空間,因而成就了節奏化、音樂化的"時空合一體"。⋯⋯中國人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我說:山水畫的空間,是供人心靈安放的空間,精神休息的空間,——可遊,可望,可居。比較西方繪畫的空間來,顯得隨遇而安,不思進取。可以說一個是:享受,另一個是焦慮!比較西方人來說,我們確實沒有想建立什麼宏大的思想體系的願望,只想了解自己和自然的關係,享受朝暉夕陰給予的安慰。享受自然賜予的審美。不是用邏輯,而是用直覺來體驗生活!鈴木大拙在《禪與日本文化》中,對日本文化,也說了這個觀念。
上一篇文章,說到五代、北宋年間出現了一個天才群——山水畫家,我說天才的出現是無法說淸楚的,應該說天才群在什麼時候出現是無法預測的,但他的出現一定有其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魏晉南北朝風雅的文化。這和西方現代繪畫出現的豐富多彩——和文藝復興有關一樣!
宗白華先生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這就很了不起,因為人的自覺,往往是以發現自然開始的,有了這樣的人——自覺的、對自然一往情深的人,山水畫才可能產生!朱自清先生曾考證:"江山如畫"一詞就是產生在這個時期,這說明江山在此時开始入畫了!
為大家更好地了解山水畫,我把讀宗先生《美學散步》中的一文: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的一些看法,簡介如下,——其中有我的一些感想: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藝術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向往美好的生活!晉人的時代是善、惡對立,美、醜並存,人、鬼混雜的——生命如草芥的混亂時代。但就是有一批這樣的人:用陽光明媚的態度生活,用端正如山的生命思想。終於造就了中國的第二個文化黃金時期。宗先生定義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典型的例子是桓溫和殷浩的對話:桓問殷,卿何如我?殷答,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這種自我價值的發現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藝復興以來的事。
正是這些:陽光、端正、自覺思想的人,他們把第一個文化黃金時期的老、莊思想和先人的形而上自然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空談。同時也摒棄了小人儒的虛偽。所以,他們向內省察到自我的深情,——人格美!向外一往情深的認識了自然,——寫出了影響千載的山水詩,山水畫理論!宗先生認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人物品藻"之美學,這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在這里這個問題略過。下面來說山水詩,山水畫。
謝靈運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它為什麼不朽?簡簡單單的一個句子,兩個名詞中間放一個動詞,好在哪裡?好在,——自然的細微變化,你沒有看見,他却看見了。你生活得匆忙,來不及看見,謝先生是: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他和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自然的一舉一動都聯系着他的心,當小草緩緩地從池塘中一冒頭,他就看到,他就感動,便不由自主地、興奮地大叫:池塘生春草,天下皆春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的名字是:自然而然!難道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也是這樣的嗎?這樣的詩意,推而廣之,難道不就是——泛神論的宇宙觀?
所以,宗先生說:中國偉大的山水畫的意境,已包具於晉人對自然美的發現中了!又說,晉宋人欣賞自然,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超然玄遠的意趣。這使中國山水畫自始即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
詩、書、畫自古三者一體,現在山水詩有了。我們就來講書法,宗先生說:晉人風祌瀟洒,不滯於物,這優美的自由心靈找到了最適宜於表現他自己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行草藝術純系一片生機,無法而有法,⋯⋯一點一拂皆有情趣(代表人物當然是王羲之父子)。⋯⋯書法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是從晉人的風韻中產生的。今天美院召生——國畫系,不考詩,書,却考素描。正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六、七十年來花了納稅人的大量銀子,培養出一個大師了嗎?小師都怕沒有一個!悲夫!真是把無知當博學。誤人子弟不淺啊!誤我文化不淺啊!——這是不是崇洋媚外?
山水詩有了,書法也有了,就來講畫。上篇文章提到的——中國山水畫的第一部理論著作《畫山水序》,它的作者——宗炳先生就畫山水,他遊遍天下山水,老了,走不了路了,就在家,把所遊覽過的山水,畫了掛在牆上,而且彈琴弄操,欲令眾山響應。自稱為:臥遊。有這樣對山水的深情,難怪寫出的山水理論成為:萬世標杆!當然,中國繪畫理論不如西方的理論,有顯而易見的體系表徵,也不如其邏輯清晰,但從揭示,闡明藝術本質來說,決不輸於任何藝術理論!
詩和書法都是山水畫的靈魂,現在都有了,宗炳先生又寫出了理論,——這也是山水畫的靈魂。而且自己也在實踐理論,他的作品可能還不成熟,——沒有傳世作品。可是山水畫的靈魂已有,只要找到一件合體的外衣穿上即可,所以,他登高一呼,為我弄件華麗的衣服來,天下英雄無不響應。故而在五代,北宋就出現了一個天才群,為山水畫完成了穿衣的工作,讓他光華四射的走上了人類文明的T形舞台!——這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為!
說了很多古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老、莊的自然觀,我應該也請兩位重要的洋大人來說一下他們和自然的關係,便能說明在藝術的本質上,東、西方有很多相同的東西!
塞尚——夠分量吧,西方現代繪畫的鼻祖。
他的晚年是孤獨的,父親去世了,愛人也離開了,他就和大自然為伴。畫了七十多幅聖·維克多山,把自己的感覺真實畫進大山里去。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地來到原野,看到了一棵老橄欖樹,他深深地被它感動了,從早到黃昏,他畫它,觸摸它,擁抱它,並和它說話。他說:樹啊,樹啊,你竟然在這兒等我等了好多年了啊!說完這話,一星期後,他就離開他心儀的大自然走了。這和桓溫撫摸着他種的柳樹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有什麼差別!這和晉人——一往情深地欣賞自然,有什麼差別!
再說一位,對塞尚有影響,也是印象派的主要人物——畢沙羅先生,他的風景畫寧靜謙和,和看山水畫感覺一樣。他說:在大自然面前,我們必須要感到謙卑。我們絕對不能因為創造的欲望,而失去了人與自然間之親密而直接的接觸。這和我們先人敬畏天地有什麼差別!
前面說到我們文化存在——有色向無色發展的事實,而且還要和大家分享思維的樂趣。現在就以此分享做為本文的结束。我讀書多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西方的希臘有太陽神——阿波羅,文藝屬他管轄,繪畫主要表現便是光的表現——明、暗律動,和多彩的顏色——光的表現形式。而且有豐富的太陽神傳說,可以稱之為太陽文明!這個文明有探究一切的意願,就有了太陽之下無新事的精神,便有了用邏輯說明宇宙的雄心,就建立了各種思想體系,——也容易讓人產生困惑的思想體系!同時,以科學研究、實驗的精神創造了現代科技文明,以及人情淡漠的消費社會。
我們雖有太陽神,却是女性——羲和,關於他的傳說可以說很少,關於他的詩也少。我們也沒有月亮女神,但有嫦娥的傳說,並有以月為名的中秋節。但從神話的對比來說,我們的神話比較希臘神話是較單薄的,但是,我們的詩歌中却存在大量的關於月亮的篇章:有,《月賦》,《春江花月夜》,⋯⋯有關月亮的詩句,可說充滿一部文學史,不必在此举例,詩歌是我們文化的核心,詠月的詩詞也是詩歌的核心之一。而關於太陽的詩歌幾乎沒有。有趣吧!我們的文明可稱為:月亮文明。
可能就是月夜的幽寂,寧靜,便於思維和幻想,而月夜又具有浪漫的情調,——便宜產生花前月下之情,同時月夜具有藝術需要的神秘和暗示,故而我們藝術發達、詩歌發達。月和夜是一體的,月夜的顏色是灰暗的,也可以說是無色,所以在月亮文明中的繪畫——是無色的,水墨的。是以書法線條的律動來表現繪畫的精神!這月夜就是詩性的、水墨山水藝術的月夜!這是否也是一個說明文明中的有色向無色變化的原因?
說了文明的差異和不論優劣,但再說一句:兩種文明雖有差異,但可互相學習!從繪畫藝術互相學習的方面來說,我認為中國人比西方人做得好,也比較開放。下這樣的結論,當然要有實例,例子如下:自民國以來,中國人畫西洋畫的人,到西方,——主要是歐洲、法國學習的,可以說多如過江之鯽,學有所成的也很多,男性我就不說了,因為說了張三,說漏李四,就會產生意見。我們是月亮文明,我就來說女性,女性脾氣小,不會和我吵架。民國時期的畫得不錯的女畫家就有:潘玉良,關紫蘭、龐薰琹⋯⋯,還有雲南的劉自鳴女士,他們的畫我都看過,畫面輕鬆,幽美,多數學習的是印象派及其流派後的現代畫派,品味都高。
可是西方人來中國學習的有幾人?畫水墨畫有水平的洋人是哪位?我觀察有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林風眠先生到法國學習,第戒學院的校長勸他,你早上在學院學習,下午到博物館去學習你們的陶瓷藝術。林先生這樣做了,就成了一位畫出中國味,味中含西洋味的作品,就成了大師!又在書中看到,畢加索對到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說:你們來這裡學什麼藝術,回你們國家學去。他還臨了幾大本的齊白石的水墨畫,但我沒看到作品,不好置評。當然,我知道一位五百多年前的外國人——雪舟,他的中國畫畫得好,我臨過他的畫。不過他是日本人——東方人,不是西方人。對於這種現象,不知是西方的無知,還是傲慢。這個我說不清楚。你們去問何頻,因為,他說:學會欣賞別人便是美!
繞山繞水地寫了近萬字來說山水畫,風景畫,最後扯到太陽和月亮上來。這也姑且算個樂趣吧!——思維的樂趣!但不知前人和今人,——有誰說過太陽文明和月亮文明的差異,——不是優劣!如有,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致沙倫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