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5个面孔

马雅:解读左圣卢梭——“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几年前,去一朋友家,见他的茶几上赫然摆着一本几寸厚的《爱弥儿》,吃惊不小。就好像谁在办公桌上放一套”毛选“,或是在图书馆端着架子读鲁迅,这分明是一种对世俗的挑衅。

卢梭(1712-1778)

我这朋友是位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博览群书不为怪。可从青少年直到年过半百,几十年如一日,还这么左,应是他爷爷当初留法,组建“少共”,留下的余波。

说实话,我见了心里有点发堵。因为我不喜欢卢梭,而这反感从早年就开始了。当初我逆反文革,看过一些西方的书。正像某些人自称马克思的信徒,却从未阅读《资本论》,而只看过《共产党宣言》一样。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对我来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骨头太硬,不好啃。于是我找到他的《忏悔录》,得知他十几岁当仆人时,就诬赖别的女仆偷主人的丝带,自己又当了小白脸,余下的可想而知。

后来到西方,尤其是美国,上至王妃,下至网红,争相在媒介吐槽,争相比谁烂谁黑,美其名曰“坦诚”,猜想这都是卢梭打的头。

近年的美国,白左大盛。其主张之激进,直追当年疯狂的法国。这重新勾起我对卢梭的兴趣,因为他乃法国大革命的圣人。

毕竟不比早年的幼稚,我决定不再先入为主地去看卢梭。翻了不同的版本,乍看的确跟自己当年的印象差不多。可细读之下,事情不那么简单,关键是看谁掌握了话语权。

为了解读方便,先简介一下卢梭的生平和思想: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公园,法国

卢梭1712年生于瑞士日内瓦,那是一个信仰加尔文教的城邦共和国。当时的欧洲,天主教是基督教的正统,加尔文教只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个分支。从国家体制上讲,除了英国、荷兰、瑞士、威尼斯以外,其他国度大都是绝对君主制的大小王国。

作为日内瓦为数不多的公民,卢梭家拥有投票权。作为钟表匠的他父亲,颇具共和国的公民意识;虽然他母亲出身于中上层社会,但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的日内瓦出生地

卢梭父变卖了她的房产,随即花去那本该由卢梭来继承的所得。于是,十岁以前的卢梭,生活在匠人之间,曾读过一些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被其中的共和精神振奋;还短暂地学习过数学和绘画。

而从十二岁起,卢梭前后被父亲和伯父舍弃,不得不自力更生。其间当过学徒、仆人、家教等。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华伦夫人

十六岁时,卢梭遇见二十八岁美貌风韵的贵妇华伦夫人,当了她的家仆;二十岁左右又变成她的情人兼管家,断断续续有几年。在她的影响下,卢梭改信了天主教。而华伦夫人家藏书甚丰,也有沙龙招待文人。由此,卢梭丰富了知识,也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礼仪。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打过使馆秘书之类的短工。1750年,他忽然顿悟了文明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早年曾在法国驻威尼斯大使馆工作过

恰巧,法国的第戎学院正进行一场征文比赛,是关于《科学和艺术是否净化了人类道德》。于是,卢梭大发“谬论”,抨击“文明对社会的腐蚀” 。他认为,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使人类的自由遭到扼杀。他强调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人性本善,平等自由。当时的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大力提倡文化科学。可卢梭公然鼓吹复古和回归自然,逆水行舟,相当反动。而卢梭因此中奖,甚至声名鹊起。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755年,第戎学院又有征文比赛,这次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再次参赛,虽然未能获奖,却陆续写下了一系列与“人类不平等”这个命题相关的著作。这时,卢梭与“大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已结识,进入了“启蒙运动”的精英圈。可他的各种论点,与“大百科全书派”诸位公知,貌合神离。其实,早在卢梭之前,就有两名英国的大思想家,对文明社会出现以前人的状态和社会契约,发表过高明的见解。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霍布斯(1588-1679)

霍布斯作为现代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首先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完全是被个人利益驱动的,在没有建立文明社会的秩序以前,人孤独、贫困、野蛮、污秽,一直处于相互争斗的战争之中。所以,文明社会给予了人所需要的和平与安全。霍布斯的契约,是“绝对君主制”,君主乾坤独断,老百姓包括中产阶级,都没得商量。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洛克(1632-1704)

洛克是启蒙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人称“宪政之父”。他相信,即使在文明社会出现以前,人们已在履行相互间的义务,即生存、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但这种状况不够完善,还需要用法律来保障。洛克认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契约,应由法律来规定。而法律则来自多数人的共识,并非独断的命令,这就是日后议会的雏形。

洛克认为,议会即立法机构,拥有最高权力,即“议会主权”。因为议会是由民众选举的议员组成的,所以能反映出民意。然而,虽然议会代表最高权力,但它的权力是在宪法之内,因此也受到限制。如果它不遵照法律行事,或不代表民意,民众也有权撤销与它的“合同”。但是,如果议会遵循宪法行事,便无人能向其夺权。这种有条件的契约,的确是宪政的独特之处。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英国议会大厦

与霍布斯相同,卢梭也相信人类是自私的,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卢梭认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还有怜悯心。卢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分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人人自由平等。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压迫、暴力和战争,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卢梭宣称,这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法国大革命时纪念卢梭,1794

尽管英国的托马斯穆尔,先于卢梭,已作过如此的论述。然而,卢梭的《政治经济学论》,强调了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有产者让人们遵守现存的社会契约,说它能够保护所有的人。其实,这契约是虚假的,它不过是有权者为了维护自己既得利益,让普通人接受现状。

1762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830年法国大革命

他探讨了怎样从虚假的社会契约,向一个合理合法的社会契约转换。他认为一个人太孤单,人们需要抱团,来抵御风险,共同求生。团体中每个人必须让渡出自己的一定权力,组成一个政府。在此,他提出“公共意志”这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公众的共同利益的。卢梭说明,作为一个政治上正当的国家,应当符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1)每一个行为遵循公意。2)保证每一项特定的规定,符合公意。3)公众的需求,必须被满足。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而公意又与主权紧密相连。只是掌了权,并不意味那权力具有足够道义上的合法性。真正的主权,永远代表公众的利益。而主权是不可剥夺的。

这样,在卢梭设想的一种独特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了所谓的公意,即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流放之地,瑞士

并且,卢梭认为“主权在民”,是唯一可以既建立权威又不丧失自由的制度。舍此之外,一切制度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对人民的奴役。在卢梭崭新的社会契约里,“公意”被当作法律,人民当家作主,来治理国家。而这公意既是公众的,又是绝对的,有决定权。即使公意犯了错或违了法,也无人能向它夺权。而且,如果有人拒绝服从“公意”,他将被强制地服从。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霍布斯鼓吹的是“君主专制”,卢梭主张的是“民主极权” ,二者都没有协商的余地。历史上,保守倾向的思想家,通常不相信人类能单靠理想,就能建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消除人类社会的一切苦难。因此,他们往往对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权威,持一种谦恭的敬畏态度。这与卢梭针锋相对。甚至有自由倾向的思想家,也对卢梭式的激进持审慎的态度。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孤独者的沉思

1774年,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初,美国的国父之一约翰·亚当斯,就警告要防范“暴民政治”。1856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指出,1793年的雅各宾专政,实际上是对共和政体的侮辱。1945年,英国的哲学家罗素也观察道:卢梭能培养出希特勒,而洛克能培养出丘吉尔和罗斯福。近世的众多学者,更将卢梭视为“极权主义民主”的始作俑者,把上世纪从左至右极权政治之种种灾祸,都归咎于他。

回顾西方社会的近代史,比如美国,实行的显然不是霍布斯的绝对君主制;虽然它也吸收了卢梭 “主权在民”的思想,但美国基本上是根据洛克的宪政主义,实行了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二百多年以来,“三权分立”在美国行之有效,直到近年,“政治正确”甚嚣尘上,使美国的政治类似当年法国大革命,急速地向“暴民政治”倾斜。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美国国会山

近日,美国司法部拟将对校方讲授“批判性种族理论”有异议的家长,和拒绝子女接种疫苗的家长,分别列入“国内恐怖分子”和“施行家暴者”的黑名单。假如卢梭有在天之灵,不知作何感想?

在1762年完成《社会契约论》的同年,卢梭也完成了另一巨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教育观 :

人类有自然形式的自爱,也有非自然的自爱;而后者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很容易被腐蚀,所以很危险。这种被腐蚀的自爱,是邪恶与苦难的来源,因为它导致人类把自我价值,放在感觉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基础上。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起,就处于不自由的奴隶状态:成人们用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等,这些孩子们本来没有的欲念,来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就被污染一次,心灵就种下了恶的种子。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瑞士风光

在这里,卢梭进一步阐发了他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论点:由于私有财产,人们产生了攀比之心,于是嫉妒、占上风等邪念随之而出,孩子们遂丧失了天真淳朴无辜的赤子之心,腐化堕落成现代社会的“文明人”。他主张,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应该是自爱,第二个情感应该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要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康德(1724-1804)

反对理性主义,重视人的情感。卢梭的这种特质,使得学富五车的康德,都对他极为看重。康德觉得自己的治学虽然严谨缜密,却唯独漏掉了卢梭思想中那鲜活真实的人性。据说康德在拜读《爱弥儿》时,爱不释手,竟耽误了他每天下午四点雷打不动的散步。此外,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等都受了卢梭的影响。当然,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派的首脑罗伯斯皮尔,是卢梭的学生。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罗伯斯庇尔(1758-1794)

由于《社会契约论》,否定了《圣经》里关于“原罪”和“神的启示”的宣讲,所以,无论新教还是旧教,整个的基督教全被卢梭得罪了。特别引起的争议却是,他公开反对正统的基督教观点,即基督教是唯一真正宗教的声称。卢梭说,任何有组织的宗教,只要恰当地认可神为造物主,并且宣扬美德和道义,就是真正的宗教。他的结论是:任何国家的民众,只要其宗教符合自然的道义,他或她都应当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宗教。

不但如此,卢梭进一步鼓吹:但凡能引导人们趋向美德,所有的宗教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人们应当遵守养育他们长大的宗教之规。卢梭这种对其他宗教包容的态度,导致他本人和他的书籍,在法国和日内瓦都遭到禁忌和封杀。

巴黎的红衣主教在布道坛上谴责他,政府下令通缉他,他的书被焚烧。他的牧师跟他划清界线,声称他“反对基督”。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流放之地,瑞士

卢梭户外散步时,有人向他扔石头,他家的玻璃窗也被击碎,当他避居瑞士伯尔尼时,还被当局限期离境。

于是,卢梭被迫流亡,居无定所。苏格兰的启蒙主义哲学家休谟,遂邀请他去英伦避难。休谟是以他的实验主义、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著称于世的。然而,由于政治上长年受迫害、各种私人关系破裂,使得卢梭心力交瘁,感觉众叛亲离。终于,卢梭也跟休谟闹翻了。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休谟(1711-1776)

返回法国后,卢梭隐居乡间,写下了《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不久,卢梭外出时被一贵族的马车撞倒,因头部受伤不治身亡。

回溯到1766年, 休谟曾对卢梭的体力有深刻的印象:从法国去英国的海途中,虽然天气恶劣,卢梭能夜间在桌旁连续工作10小时,而休谟则龟缩在自己的铺位上。“所有的水手都几乎被冻死,但卢梭却无恙……他是我所知精力最旺盛的人之一”。

试想当今,如果发生了类似事件,舆论会不会渲染成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谋杀,而公众则紧急呼吁进行调查?

16年之后的1794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卢梭的遗体被崇拜他的革命民众,迁入巴黎的先贤祠。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在巴黎先贤祠的陵墓

作为思想家,卢梭素来备受争议。关于他的为人,八卦也挺多。他自己的《忏悔录》,更对此推波助澜。而笔者通过阅读,至少澄清了以下几个疑点:

1. 当华伦夫人的情人,“吃软饭”

当时,卢梭二十岁左右,无论在年龄、阅历、财富、地位、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其实,这让卢梭感觉不适和困惑,所以叫她“maman”。虽然卢梭终生对华伦夫人抱有崇拜和爱慕之心,但他还是摆脱和结束了这种关系。二十五岁时,当卢梭获得了一小笔母亲的遗产后,便将它部分偿还华伦,作为那些年她对他花费的补报。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与华伦夫人同居处

往后,在卢梭和其他权贵的过往中,也尽量维护个人尊严。由于卢梭同时是一位音乐家、简谱的发明者,他所作的一部歌剧,深得法王路易十五的激赏。法王曾向他提供终身俸禄,却被卢梭拒绝包养。再比如,当他遇到经济、政治的困境时,也有王公贵族向他伸出援手。像卢森堡的查理二世和康迪亲王这两位法国最阔的大佬,都赞助过他。但卢梭并不对其讨好,而是抨击他们的税收政策。

通常,卢梭更情愿接受“同志”的接济,而不去依附权贵。这说明,一旦条件允许,卢梭很爱惜自己的羽毛。

2. 与“大百科全书派”分道扬镳

卢梭结识狄德罗后,进入精英俱乐部,成了启蒙大咖们的“自己人”。别的公知人物若获此殊荣,会受宠若惊,可卢梭并非如此。因为卢梭的“道”,与他们的不尽相同。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狄德罗(1713-1784)

卢梭热烈地信仰灵魂和宇宙的精神起源,这与“大百科全书派”的主流思想冲突。而且,他们强调理性,卢梭强调感情;他们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则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应该根除。再比如,他们的唯物主义、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对君主立宪制的推崇,卢梭都不认同。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索菲亚·乌德托侯爵夫人

此时,45岁的卢梭发生了那年龄男性常见的中年危机,而27岁的索菲亚·乌德托侯爵夫人适时地出现在他眼前。虽然索菲亚的情人是“大百科全书派”的圣朗拜尔伯爵,她的妯娌埃皮内夫人又是卢梭的赞助人,索菲亚却对卢梭异常地亲切友好,两人很是投缘。索菲亚长得并不好看,可色不迷人人自迷。她不由自主地卖弄风骚,她真心实意地调情,使卢梭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痴情。

这应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恋爱。在以前,华伦夫人更像保护人、朋友和母亲;而与他同居的特蕾莎,鉴于文化素养的差别,也谈不上有思想和精神的交流。由于两人的关系过密,索菲亚虽只是卢梭的红颜知己,还是引起非议。在舆论压力下,索菲亚中断了和卢梭的来往。法国上流社会在两性关系上相当潇洒,但这并不意味在门第和出身上的随便。卢梭虽以才华独步天下,毕竟一介平民。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

人生而不平等,而卢梭又偏偏生就不安分骚乱的灵魂。总之,这段恋情,使得卢梭和友人们恩断义绝。

后来,狄德罗这样描绘卢梭:“他像魔鬼一般不讲信义和虚荣,不感恩,残忍,虚伪,而且邪恶……他从我这这儿攫取思想,为他随用,然后又冒充是他自己的原创,再反过来小看我”。两人曾试图和解,但由于好面子,谁也不肯首先迈出第一步。

然而,与索菲亚的浪漫史,激发了卢梭创作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的灵感。此书也有他早年与华伦夫人关系的痕迹。此书开创了后世浪漫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

3. 与伏尔泰反目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埃皮内夫人

伏尔泰和卢梭同属启蒙时代的巨星。

当初卢梭有难,伏尔泰曾要收留他,邀他来一起同住;可最终,两人竟撕破脸,终生为敌。卢梭对伏尔泰直言相告:“我恨你”,伏尔泰则断然宣称:“卢梭将被历史遗忘”;并讽刺他“花尽心思,想让人类与禽兽同类,用四肢爬行”。说句公道话,卢梭从未将他俩的争论公布于世,倒是伏尔泰及其盟友在媒介上大肆炒作。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伏尔泰(1694-1778)

卢梭和伏尔泰,两位都是反建制的旗帜,却因“瑜亮情结”,互相攻击,几成当年欧洲文坛上的笑料。究其因,除了观点上有分歧外,是由于两人的出身背景迥异。伏尔泰既富且贵,从无衣食之忧,同时是当时欧洲NB1的公知人物,是法国社会的良心,自我感觉非常之好。而卢梭贫贱寒微,没受过正规教育,本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土包子,却不止对主流思想不苟同,社交上也不遵守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身为下贱,心比天高。

更要命的却是,由于他的真知灼见,或是“哗众取宠”,在思想界居然后来者居上,有喧宾夺主的势头。休谟这样记载:“这个国家(法国)对卢梭所表达出来的热情,真难以言表或想象。从来没有任何人,享受到如此大众的关注,这使得伏尔泰和任何别的人,都黯然失色。” 这恐怕也使 “群主”伏尔泰,心理上不易平衡。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4. 与休谟失和

当卢梭走投无路之时,休谟邀请他去英伦避难。根据休谟起初的印象:“卢梭温和,谦逊,富于感情,无私,而且极度地敏感”。而渐渐地,攻击卢梭的文章也在英伦的媒体出现。卢梭认为休谟作为他的主人,理应替他辩护。何况,卢梭推测,一些公开批评他的细节,也只有休谟知情。

但据休谟的说辞,此时,卢梭变得疑神疑鬼,患了妄想迫害狂的病症,认为有些人合伙来谋害他,而休谟即是其中之一。卢梭多年境遇不顺,经济窘迫,政治受压,精神上不会没有阴影。然而,确有证据证实,休谟拆检过卢梭来往的信件。有更甚者,休谟曾参与过其他“同仁”对卢梭的恶作剧,冒充普鲁士国王给卢梭写信,来戏弄他。

伏尔泰、休谟等,都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为人开明,当初对卢梭也蛮友好,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远比卢梭优越。卢梭一贯不得已寄人篱下,异常敏感,难免因地位的差别,产生过激反应。饱汉不知饿汉饥。且不说,这些从前的朋友,当“群里”分拨,需要“站队”时,是不是就党同伐异,对弱势霸凌?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反击恶意的流言,卢梭于1766年开始写《忏悔录》。而在1782年,《忏悔录》才在他的身后出版。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特蕾莎

5. 女仆后成为妻子的特蕾莎

从1745起,卢梭成了没文化的女裁缝特蕾莎的情人。特蕾莎一人挑着赡养母亲和众多兄弟姐妹的家庭重担。一开始,卢梭并未与她同居。到后来,卢梭请特蕾莎和她母亲住进家来,成为他的仆人,他自己则担负起扶助特蕾莎整个大家庭的责任。

1768年,卢梭与特蕾莎结婚,终于给了她一个名分。在这个有宗教信仰的阶级社会里,特蕾莎毕竟跟他同居了将近1/4个世纪。这也算是签了虚假的社会契约吧。

6. 卢梭把五个亲生的婴儿送进育婴堂

特蕾莎在与卢梭未婚时,曾替他怀了五个孩子。

而他美其名曰“为了她的名誉”,让她把每个新生儿都送进育婴堂。起初,卢梭的借口是,他没有足够的钱来抚养他们。后来他自己承认,在像他家那样的环境里抚养孩子,结果无疑要比在育婴堂里的还差。但在1769年,卢梭还是流露出把亲生孩子送进孤儿院的遗憾。这绝对是卢梭人生的污点,也是伏尔泰攻击卢梭的主要论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顶帽子,扣到卢梭头上,绝对适合。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778年, 卢梭去世前不久,有位来访者对他说:“人是邪恶的”,而卢梭的回答则是:“人类恶,但个人善”。对照他往日的交际,从狄德罗、伏尔泰、休谟,到华伦夫人、索菲亚,甚至到路易十五,若论及个人,都算待他不薄。可是轮到讲阶级、等级、集体,当人们一抱团,一切就变了味。人说相由心生。看卢梭的肖像,目光柔和,像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

毋庸置疑,他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他的拥护者说,连美国革命都沾了他的光。而他的反对者,却视他的思想如洪水猛兽,是人类和世界的扫帚星。

以笔者之浅见,与同期英国思想家温和可行的理论比较,卢梭的学说,或灵光一现,或更像激情的呐喊。而这种发自人类心底的愿想,无时无处不在世上宣泄。其实,激情同理性一样,都是人的本性。

![Image](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SVG namespace’ xmlns:xlink=‘XLink namespace’%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卢梭雕像,日内瓦,瑞士

至于卢梭自己,“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通透而煽情的宣告,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首先要定义好,我们讨论的是基督教是否是美国立国前后的精神资源。

  1. 你提到美国没有王权和封建制度的历史包袱,一定已经读过了秦晖《共同的底线》中涉及的一些文章,在其《权利、责任与宪政》一文中,很深入的谈到了杰弗逊对大小政府的论证。于建嵘在很早论述基督教与美国宪法关系的文章中从《圣经》中人性恶的角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摘抄如下:

“ 国父们对人性的看法都不乐观;他们同意圣经中关于人类罪的本性的观点。但他们对于这一观点,在政治上有不同的应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古维诺尔•莫里斯不信任大众的罪的本性,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能使大众受到控制。帕特里克•亨利和塞缪尔•亚当斯不信任统治者的罪的本性,害怕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会导致独裁。威瑟斯彭牧师通过他的学生詹姆士•麦迪逊提出的解决方案最终被采纳:将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分支,三权互相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个体或群体权力过大。国父们对人性的缺乏信心,对于人性恶的充分意识,对于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的坚信不移,使得这些人在政见不同、思想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了一致性,这就是相信他们不是在依赖自己聪明才智而是在上帝的引导下才有可能克服自身的缺陷,为美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本帖首文大量抄袭了他的概念,但是比于建嵘的水平还是有距离,有时间可读一读;

  1. 立国时的美国国父们绝大多数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选择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位,富兰克林和杰弗逊,将他们的资料链接给出来,各位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影响
  1. 虽然宪法第一修正案对宗教信仰自由有明确的说明,但是显然基于普遍的基督教信仰,这是一个“基于新教的自由叙述”。感谢 @Fuchs 小狐狸的提醒,我查了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白人占了80%多,这些人大多数应该都是基督徒,以此为精神资源基础的各种制度安排,显然都无法脱离基督教的说辞。

在我翻阅有关资料时看到了富兰克林第一桶金的《穷查理年鉴》,很有意思,也替上来看看,算是我观点的注脚之一,其中一幅的说明我们中学都学过:smile:


图片

  1. 联邦制宪会议记录反复提到了“民主的暴政”,这显然来自于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论述,宗教与文化传承与语言文字有直接且不可回避的关系, @Zimin 是这方面高人,我想应该认同我的观点:即便路德修正了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倾向,一刀斩断了教会的中介与神棍特点,但是教义的传承依然秉持了对《圣经》中主要问题的理解。并且直接走进每个人的内心。所谓“因信称义”。

  2. 我个人接触的作品中,林达在《如彗星划过夜空》中对富兰克林的一段话(本帖首文)最为精美,现摘抄如下:

【我们的祷告,主席先生,上帝听到了。上帝仁慈的回答了我们的祈求,投身于这场斗争的我们所有人,一定都注意到至高的上帝在护卫着我们…我活的越长,越相信这个真理:上帝掌管着人间的事物。

我坚定的相信这一点,没有上帝的赞同,我们此刻在从事的政治建设,结果不会比巴比伦塔的建设者好到哪去。我们将为了本地的私利而四分五裂,我们的计划会失败,我们将成为后世的笑柄和耻辱。更糟糕的是,从我们这不幸开始,人类将绝望,将不再试图用人的智慧来建立政府,而把政府的建立交给机缘、战争和征服】

可见,美国立国的国父们正是本着“我们有选择行善的本能意识”,他们才聚集在一起,并试图解决“人与人可以不为狼”的难题。

  1. 我还想起了号称“被遗忘的美国国父”约翰.温斯洛普的资料,他出现在资中筠先生的大作《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中(感谢 @Fuchs 小狐狸让我用语音又听了一遍),他被资先生看作和威廉.宾以及富兰克林一起,是美国慈善事业的先锋模范。资先生引用他的话说:创造富人,也是上帝的旨意。但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享福,而是为了体现造物主的光荣,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作为一个有贵族身份的英格兰律师他是不是就在五月花号上似乎还有争议,但是他确定是完善麻省《自由权法》的主持人。具体事迹在钱满素先生的《文明就是讲道理》中有详细论述。

  1. 宗教信仰对社会习惯的养成,非要千百年,人们接受其说辞和道德规范,并反映在一代代的变迁中。“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的控制人类激情的力量,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过去在欧洲,这个力量就是基督教。”(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绪论)。

美国接过了启蒙运动在欧洲的火炬,这就是自由女神手持火炬的原因吧。

感谢各位的质疑,使我在学习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同时有所提高。

1 Like

啊,我才意识到海博为啥老是怼你了 :grin:

为啥?有点迂腐是吗?

不是,因为看你这番讨论感觉你对右的理念比较多,而他很左啊 :laughing:

我是靠自己(主要是)杀出生天的,早先对福利主义本身并不懂,去到美国看到今天左右之争(中国的左右是故意混淆概念的),认为积极的自由主义更有价值,也符合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后来逐渐思考,越来越觉得福利主义夺取年轻人的心是一种精神鸦片,所以确实不认同“结果平等”的极左观点

2 Likes

那我还好,看得杂,啥都不排斥,立场不坚定,经常自己左右互搏,按海博的话这叫“和稀泥”…

1 Like

比尔引经据典令人佩服。不过我还是有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宗教,信仰,理论,是如何落脚到实际的制度中的?此问题是我最关心的疑问。不是因为拥有新教就必然能推导出美国制度,美国独立战争能看出和宗教的关系吗?建国后照搬英国制度可不可以?美国没有国王,只把英国的议会制度搬过来可以嘛,为什么美国有参议院和众议院?为什么美国独辟蹊径搞出来个总统,而且总统还是民选的?如此的制度不是制定者向上帝祷告就能获得的,更多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矛盾和解决方案。过分强调宗教的作用,我担心会导致迷信和迷失。比如德赛先生,苏联制度。美国有点乡巴佬的特立独行,不得不承认他有他特有的制度自信。

1 Like

制度确立到逐渐完善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话题就更大了。基督教作为其立国的精神资源既有先天因素,也应该包含了妥善治理的需求在里面。

宪法第一修正案为政教之间建了墙,目的应该是用道德观念去规范人心,而律法政规是提供人们入世生存的公平正义保障。原则有了再一点点的去修正吧。:smile:

1 Like

感谢比尔兄的梳理。很清晰。基督教哲学三千年,对欧美的影响确实很深远。

很想知道這樣動人描述的原文是怎麼寫的。

“富蘭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啟蒙運動光芒而不妖。”

https://6do.world/uploads/default/original/3X/e/8/e815efa1197308573ffc863014c9f86ba14a9d3a.jpeg

這張圖下面那句話很有意思,用了Empire這個詞(而不是Republic),或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Zeitgeist。

當然Empire 也有可能是鐵路公司的自夸。

1 Like

我觉得是双关语。如果是,可见其商业模式的早熟和发达。对美国的钦佩也是这么来的,他们形容做生意是“Shark Tank”,我原来还不理解,直到川普出场,就有感性认识了

我就随便找一个帖子给你传本书, 先停一下《中国史》吧, 换换口味, 好看的

https://anonfiles.com/q5pa46u9z5/_epub

《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

米尔斯海默

@Zimin

2 Likes

下載了之後怎麼輸出?訊飛有聲我這裡的安卓商店中貌似沒有。

下载了,明天倒出来。谢谢你。我现在健身时候,耳朵全程都在你指引的方向上:joy:

你怎么有这么多好资源?

epub 转 txt

真厉害:+1:

被制裁了 :smirk:

知道人,找书还是容易的

@6doai 请你用500字综述John Mearsheimer 的《
The Great Delusion: Liberal Dreams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并且列出尽可能多的关键点以及理论框架, 同时也请给出不同理论学派对该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