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清
(林婉清)
1
道說
是歲二月。婉清步出禪堂,述《禪說》。又登絕頂,山勢嶙峋飛舞,雄麗稱尊。繞峰而下,列壁削玉,洞壑岈然。步十里,濃雲潑墨,嵐霧愈沉,路蠖屈而九曲,宛若羊腸。
當是時,一老樵飛身於崖間,獧若獼猴,羽衣蹁躚。見余揖之而立,曰:“姑娘乃婉清乎?蓋自禪堂而來。”余聞之驚愕。問其何以知此,彼仰天而不語。少焉,老樵曰:“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姑娘明造化否?知陰陽否?”余曰:“不知。”老樵曰:“雖然,亦願聞詳說。”余遂曰:“《易·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云曰:‘陰陽不測之謂神。’道不可道,可道者,非常道也。世人不知道,則聖人以陰陽、四象、八卦言道,此皆象也,非道之本。道之難言,若佛法之不可說。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自云未嘗說一字。乃世人不悟自性,遂言菩提涅槃,非著菩提涅槃,非著空,亦非著不有不空。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皆非陰陽造化之說可得其髓也。”
老樵曰:“縱難言。亦願聞入道之門。”婉清曰:“寂然澄然,虛靈不昧,以見清靜無爲之心,自在逍遙之性。以無心爲心,無性無性,無體爲體,無用爲用。無爲而無不爲,無立而無不立,無有而無不有,無見而無不見,方可見道。故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一有機心,則失本體。《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撓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修道當先心靜神閒。儒家亦然。《大學》曰:‘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內聖外王之心法也。佛家天台宗修止觀,禪宗修禪定,亦近於此。故一心清淨,無掛無礙,無思無慮,無智無得,究竟涅槃,亦究竟得大自在,大逍遙也。”
老樵曰:“姑娘常言儒釋道,或言其別,或言其同,何以故?道亦與儒釋通乎?”婉清曰:“非別非同也。自鄭康成、王輔嗣以下,後儒雖言易,雖言道,然多泥文句。文字訓詁,此學術之言,非求道之言。學術,乃術也,非道也。求道者,不辨異同,不執文義。唯與天地合其德,造化合其功。故無所謂別,無所謂同。昔伏羲作八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取法者,天地之物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所言之道,法於天地,亦若老子之言。然一落實語,則入死語。唯能入道無道,名無名,神無神,化無化之境,方爲天下之至神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非聖人不可成神。後之末流,以修仙長生謂道,此非道,乃物化之教。一求物化功利,則近乎禽獸求食求偶,故孟子云:‘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唯以聖而入神,方謂道矣。儒家成聖,道家成神,佛家成佛,具以仁德至善爲本。又皆求諸心性,故儒存心養性,道煉心煉性,佛明心見性。心性純明則天人一體,以入無上之境,與天地獨往來。故不可泥於諸家字義。墮文字禪中,則離道愈遠矣。”
老樵聞而笑之曰:“行住坐臥,均作靜觀。食息起居,具爲靜會。靜虛而無,不泥外物。秉天地之氣,煉心煉性。虛靈不染,圓通無礙。妙哉妙哉。”此山險絕,余與友人相與接手,乃下山坳。山色空濛,暝色已合。
林婉清
2023年3月31日
共和二八六四年乙卯戊子
4 Likes
真是好文章,非常喜欢。诸家从原初意义上讲,无论出世、入世都讲究聚精会神、持心中正。可是非到了一定阶段才能悟得此法,这也是人类通病,任如何指引,也要先过了自身的“贪嗔痴”阶段,才能升级吧……
3 Likes
海涯
(海涯)
3
道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儒说:未知生,安知死。
一旦牵涉到存在,生死,善恶,这种终极问题,儒释道这种无神论的价值底色,就高度统一起来,陷入“不可思议”,不追究,不讨论的死结。最终就是回归现实,活在当下。
一神教就大大不同。不断追究世界的本源,生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依靠天启的智慧,打开思想的禁忌。
2 Likes
偏颇之词跃然纸上。
除了你列的佛曰、道曰和儒曰,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表达。
林女士文中此段【《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情撓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修道當先心靜神閒。儒家亦然。《大學》曰:‘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內聖外王之心法也。佛家天台宗修止觀,禪宗修禪定,亦近於此。故一心清淨,無掛無礙,無思無慮,無智無得,究竟涅槃,亦究竟得大自在,大逍遙也。”】便是一例。
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般若。这样的人生态度如同你的科学实验研究,全无不同。用他们来解释人生又有何不可?
我们按以下这样的推导来总结中西差别也许是可以的: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轻逻辑。最大特点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在这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大而化之,欲以一言而括万物。并且太容易下结论和太容易听信别人的言论。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西方人爱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的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严密的学术体系。
引自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一神教里面如你评论所说的那些结论,应该主要或者说根本就是宗教改革带来影响。基督新教的出现才使对圣经的强制解释成为批判的对象,引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其他一神教也只是在它的促进下逐渐改善了消极和一成不变的世界观。
3 Likes
阿嘉韦隆
(风归未央)
8
吴承恩的《西游记》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儒释道。
既然西化了,不如放下 
放不下的,不可能。二千多年积累,好的坏的都写在文化基因里了,不信你认真品品华语世界的聊天,都没有脱出这个桎梏,再说何必强脱,再四不像了
2 Likes
阿嘉韦隆
(风归未央)
10
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不过两千年不应成为桎梏
吴承恩的《西游记》颠覆了一次历史
刘镇伟的《大话西游》又把吴承恩版《西游记》颠覆了一次
这样的尝试太多了。鲁迅狠不狠?还有老毛?以传统之手法严酷击打传统,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尝试。更何况这些,再说,我实是没看出来西游记对传统的颠覆是如何深入进行的,并且引起了何种文化大讨论?就像梁启超发起的文化大批判那样,痛责中国传统文化
1 Like
阿嘉韦隆
(风归未央)
12
《西游记》的颠覆是模仿加调侃,之所以你认为不是,是因为你没生在成书之前。
Zimin
(子旻)
17
From paganism to Arabramism was barely the concentration of Deity.
云水
(云水)
18
Bill兄说海涯“偏颇”,我看是误解很深,哈哈,很久没有批海涯啦!以下一条一条来 
儒释道三家在终极问题上高度统一不能不说是顶级智慧的体现。“不可思议”本是宇宙的本质,人类无论怎么追究和讨论都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研究宇宙。
再说儒释道三家绝对不是“不追究,不讨论”,而是谦卑的认识到人类的局限和渺小。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局限和渺小中,仍然在探讨生命的意义。
“回归现实,活在当下。”不正是生命的意义吗?只有当生有了意思,死才有意义,也只有当现实有了意义,永恒才会有意义。
一神教追究世界的本源,生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也带来了科学的发展,这个是它的积极部分。同时一神教也有负面作用,一是不容易认同其它思想,看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知道今天仍然存在。二是相信绝对的真理,崇拜绝对的力量,缺乏辩证和圆融的思维方式。
中世纪以前的基督教对思想的禁锢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看看现在的极端穆斯林教义者,哪里谈得上思想解放一说。可见一神教和思想解放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必然关系。在我看来思想解放的最大推手是生产力水平。简单说就是人只有闲了才会动动脑子。
东西方文明只有相互融合和借鉴才能扬长避短,持续进步。
3 Likes
海涯
(海涯)
19
基本赞同云水先生对一神教的批判。我没有比较两种文化的高低问题,只是提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盲点。一神教对绝对真理的追求,的确使得他们缺少了包容性。
1 Like
一叶_窥
(Macroscope)
20
牙牙,西游记是将佛教,道教很多受人尊重的神仙进行了调侃。
其中冤枉最大的就是天蓬元帅。
天蓬在道教的形象是四面八臂,或三头六臂,威武无比。
请问,西方有一部调侃上帝,调控圣母的书籍么?
不会被当成异教徒烧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