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及中转站

如果今天的美中关系符合地缘政治范畴,那么我们回顾200年来的地缘政治斗争演变,就变得有了现实意义,如果合适的分析框架,就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现实世界,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让我们从法国谈起。首先要说明的是,现实主义主要考察大国之间的行为,它认为这些行为,主要是受其外部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不是内部属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未引发法国发动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战争,也没有大国对其直接出兵镇压革命,恢复君主专制。事实是直到1792年普奥两国才挑起对法战争,主要原因还包括英俄两国企图激发血腥战争,从中渔利。从1793-1804年,法国相继取得对周边小国的胜利,开始逐步确立欧洲霸权,这个过程中,来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均势”概念开始发挥作用,周边大国普奥英俄,结成两次反法同盟,是法国面对的主要国际关系局面,在军事击溃、签订合约和进一步军事击溃、签订合约的循环中,反复上演相同戏码。大国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一阶段法国的行为,如英国和俄国的“推卸责任”,总是企图以最小代价消耗法国,同时让普奥替死。

1805年英、俄再一次结盟反法之后,拿破仑决心成为欧洲霸主,开始建立强大军队,并频繁远征,现在“和平只是战争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随着战略意图的改变,法国1805和06年重创俄、奥、普联军,直接将普奥踢出大国圈子。俄国为了喘息,与法国签订合约,希望祸水西引,让法国去打英国,大国间的政治安排与策略一览无余。但是法国在赢得了对第五次反法同盟(缺少俄国)的胜利后,依据当时欧陆形式,判定只有俄国是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唯一对手,希望彻底粉碎俄军主力,像普奥一样,将俄国逐出大国实力圈。这又一次显示“大国面对国际体系的格局是它行为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失败了。

以上内容说明,内部属性在大国竞争中,居于从属地位,比如法军的动员能力,只是在拿破仑决定称霸欧洲后才发挥巨大作用。

而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诉求才更加能解释他们的外交和军事行动计划。同样的历史发生在普鲁士德国和一战、二战与冷战中。

当然,历史在演进,今天的事情不能完全参考以前的地缘政治斗争,但,由于“历史有累积智慧”的功能,因此通过适当的框架来观察,对理解现实还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