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及中转站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 中国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作者: 姚洋

1964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对,就是那个最近在人大上说要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引起争议的.

至于他的能力、水平、话语权、争议,线索已经给了自己查吧

本文的看点:

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1978-1997)和後二十年(1998-2017)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前二十年的重心是改革和開放,是國家向社會放權的過程,是對計劃經濟時代的反動。具體而言,就是政治上解放思想,經濟上「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社會上回歸中國傳統。後二十年則是享受前二十年改革開放的紅利,同時向「常態」的發展中國家回歸﹣-「常態」的含義是,政治領域以寡頭政治為特徵,經濟領域以政商聯盟為特徵,社會領域以自由發展為特徵。
新時代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矯正中國成為常態的發展中國家之後带來的不良後果,特別是腐敗、官商勾結、黨組織涣散、收入不平等以及過度市場化等現象。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國家的強力介入,因此新時代具有同計劃經濟時代相似的特徵。但是,新時代能否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成為一個建構的時代?就目前的情形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建構需要一個自洽且與實踐相一致的理論,但這樣的理論尚未出現。

本文主要逻辑:

“长周期理论”(The Fourth Turning),并借此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长周期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豪(Neil Howe)在1997年著作《第四次转折:美国的一个预言》中提出。该理论将美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周期:

  1. 高出生率 - 外向扩张时期
  2. 觉醒运动 - 个人主义抬头时期
  3. 无所事事 - 个人主义达到顶峰时期
  4. 危机 - 社会剧变与重建时期

理论认为,每个周期持续约20-25年,整个循环周期约80-100年。目前美国正处于第四个"危机"周期。

本文引用了这一理论,认为中国当前"所处的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周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1. 机遇方面,文章列举了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确立等有利条件。

  2. 挑战方面,文章提到防范风险隐患,如加大反腐力度、规范金融秩序、防范社会不平等扩大等。

  3. 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如"尚贤制"等,也被视为应对新阶段挑战的一种努力。

  4. 在国际层面,文章援引西方观点认为"中西方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意味着中国需要走自己的道路。

总的来说,本文借鉴"长周期理论",将现阶段中国发展置于一个新的历史周期,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并认为中国正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来应对这一新形势,展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选择。

本文的主要观点:

  1. 分期概述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 1978-1997年改革开放初期
    • 1998-2017年持续改革发展期
    • 2012-2017年期间发生重要变化
    • 2018年后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期
  2. 阐述了2018年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采取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

    • 2018年出台"资管新规"规范影子银行业务
    • 2018-2022年大力开展反腐工作,共处分553名中管干部
    • 2023年上半年处分25.8万人
    • 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发扬儒家思想推进现代化
  3. 分析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 探索"尚贤制"等有别于西方民主制的体制之路
    • 强调政府官员的廉洁勤政,防范"寻租"等腐败现象
  4. 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府官员薪酬水平的差异

  5. 介绍了中国新领导班子对标"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要求

  6. 借鉴西方"长周期理论",分析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7. 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对比分析中西方国家认同存在的差异

  8. 最后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总的来说,文章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脉络,重点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思路。

补充阅读

某种程度上,对最近群里讨论的新质生产力 有一些补充:

2 Likes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另辟蹊径,首创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研制大规模干涉-衍射异构集成芯片太极(Taichi),实现160 TOPS/W的通用智能计算。

AI 吹的: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对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和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创新成果的详细分析:

一、技术革新与架构创新

  • 观点: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的提出,代表了计算架构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利用光子学原理来提高计算效率和速度。
  • 分析:与传统的电子计算相比,光计算在速度和能效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太极芯片能够在单位能耗下实现更高的计算性能,这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和执行复杂算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效比的突破

  • 观点:实现160 TOPS/W的能效比是计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这意味着太极芯片在执行高强度计算任务时,能够显著降低能耗。
  • 分析:高能效比对于数据中心、移动设备以及物联网等能源受限的环境至关重要。太极芯片的这一特性有望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扩展。

三、智能计算的推动作用

  • 观点:太极芯片的高性能和高能效比为通用智能计算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
  • 分析:在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太极芯片的出现,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在需要实时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场景中。

四、产业影响与市场潜力

  • 观点:太极芯片的研发成功可能会对半导体产业、智能设备制造、云计算服务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 分析:
    • 半导体产业:太极芯片的推出可能会激发新的技术竞争,促使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 智能设备:高能效的计算芯片可以使得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延长电池寿命,提升用户体验。
    •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太极芯片可以用于构建更高效的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平台,支持更多的云服务和应用,降低运营成本。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观点:尽管太极芯片展现了光计算的巨大潜力,但其商业化和广泛应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 分析:
    • 技术成熟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光计算技术,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工业级应用的要求。
    • 成本控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光计算芯片需要控制成本,以实现与传统电子芯片的竞争力。
    • 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构建完整的光计算生态系统,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标准制定等,以支持光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

六、结论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和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创新,而且在能效比、智能计算推动作用以及产业影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太极芯片的成功研制,为计算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深入,光计算有望成为推动智能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1 Like

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信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是对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和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技术依赖与安全风险

  • 观点:随着对新技术的依赖增加,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风险和漏洞。
  • 分析: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和太极芯片的引入可能会使现有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机制不再适用,需要开发新的安全协议和技术来保护数据和隐私。

二、技术失衡与不平等

  • 观点: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社会和技术层面的不平等。
  • 分析:虽然太极芯片提高了计算效率,但不是所有个体或组织都能够负担得起这种高端技术,这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和数字鸿沟。

三、技术失业与职业转变

  • 观点:高效的计算技术可能替代某些工作,导致技术失业。
  • 分析:太极芯片的高性能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这要求劳动力市场进行适应和转变,同时也需要对受影响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环境影响与资源消耗

  • 观点:尽管太极芯片提高了能效比,但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 分析:制造和处置高技术产品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需要在设计、生产和回收过程中考虑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五、伦理与道德问题

  • 观点:智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可能引发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 分析:随着太极芯片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关于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和自主决策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伦理指导和监管机制。

六、结论

尽管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课题组和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的创新成果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应意识到这些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关注安全、平等、就业、环境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通过综合考虑和平衡各方利益,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1 Like

技术革命永远造成飞的飞,爬的爬。较人性的社会里,是使“爬的”得到生存保障。

1 Like

如果今天的美中关系符合地缘政治范畴,那么我们回顾200年来的地缘政治斗争演变,就变得有了现实意义,如果合适的分析框架,就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现实世界,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让我们从法国谈起。首先要说明的是,现实主义主要考察大国之间的行为,它认为这些行为,主要是受其外部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不是内部属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未引发法国发动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战争,也没有大国对其直接出兵镇压革命,恢复君主专制。事实是直到1792年普奥两国才挑起对法战争,主要原因还包括英俄两国企图激发血腥战争,从中渔利。从1793-1804年,法国相继取得对周边小国的胜利,开始逐步确立欧洲霸权,这个过程中,来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均势”概念开始发挥作用,周边大国普奥英俄,结成两次反法同盟,是法国面对的主要国际关系局面,在军事击溃、签订合约和进一步军事击溃、签订合约的循环中,反复上演相同戏码。大国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一阶段法国的行为,如英国和俄国的“推卸责任”,总是企图以最小代价消耗法国,同时让普奥替死。

1805年英、俄再一次结盟反法之后,拿破仑决心成为欧洲霸主,开始建立强大军队,并频繁远征,现在“和平只是战争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随着战略意图的改变,法国1805和06年重创俄、奥、普联军,直接将普奥踢出大国圈子。俄国为了喘息,与法国签订合约,希望祸水西引,让法国去打英国,大国间的政治安排与策略一览无余。但是法国在赢得了对第五次反法同盟(缺少俄国)的胜利后,依据当时欧陆形式,判定只有俄国是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唯一对手,希望彻底粉碎俄军主力,像普奥一样,将俄国逐出大国实力圈。这又一次显示“大国面对国际体系的格局是它行为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失败了。

以上内容说明,内部属性在大国竞争中,居于从属地位,比如法军的动员能力,只是在拿破仑决定称霸欧洲后才发挥巨大作用。

而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诉求才更加能解释他们的外交和军事行动计划。同样的历史发生在普鲁士德国和一战、二战与冷战中。

当然,历史在演进,今天的事情不能完全参考以前的地缘政治斗争,但,由于“历史有累积智慧”的功能,因此通过适当的框架来观察,对理解现实还是有意义的。

在談論具體歷史事件之前,先要明確當時的歷史環境。談歷史問題,最怕就是從今日之立場,用今日之框架,來“還原”歷史。

法國大革命前的歐洲,儘管已經有威斯伐利亞體系的存在,國家(state)的内涵還是十分單薄的,更加談不上民族(nation)的意識。當時的社會劃分,主要根據社會地位(Estate),統治階層分爲神權和君權。神權天然超越國界;君權的合法性由神權賦予,其實力卻來自地方。然而自宗教改革開始,神權的權威性遭遇嚴重腐蝕,各地君權聯合起來填補了神權“讓“出的空間,逐漸形成了一個基於共同利益(去神權)的政治聯盟。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意義,就在於人類首次嘗試用世俗化的方式,為政治實體之間的大規模互動,定下基本準則。

這個政治聯盟,説白了就是所謂“歐洲貴族是一家“,内部流動頻繁,A國的公侯被選爲B國的國王,是常有的事。這也實質化了一個詞,Aristocracy,字面意思就是貴族統治,後來在民主化的政治語境中被升級為“精英統治”(中國當下就是如此)。直到二十世紀初,第一波民族主義浪潮下催生出來的衆多小國,依然會接受一個異國貴族來當國王,比如剛獨立的阿爾巴尼亞。

講了這麽多,無非就是想説明,歐洲在十八世紀末的社會治理結構——即維克托爾口中的“舊制度(the Ancient Regime)“——是一個基於血統的、極少數人對絕大多數人的統治。因爲基於血統,所以封閉;因爲是極少數統治大多數,所以手段必然有限、殘暴。

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尤其是其宣揚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對於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來説,是致命的。前者解構血統,後者對抗苛政(太陽王遺留下來了太多的稅,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貴族統治的基礎有被掏空的危險。

因爲社會結構的相似性,統治階層的近親性,這種思想的“破壞力”顯然不可能只限於法國。事實上也是這樣,《人權與公民宣言》一經發表就被普遍視爲“大毒草”,根本無需傳播和動員。歐洲各宮廷焦慮不安,法國國内的貴族則紛紛出逃,并且試圖在外國親戚的幫助下反撲(事實上,最終反撲也成功了)。當時,法國北部的Flandes和東部的奧地利,都把軍隊開到了邊境。就連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也曾經喬裝改扮,在一名當時駐巴黎的瑞典貴族(Axel von Fersen)的幫助下,向巴黎東北方向狂奔了一百多公里,最終功虧一簣。在審判和處決國王夫婦前後,歐洲貴族們的干涉更是水漲船高,而這又變成路易十六的一大罪狀:裏通外國。

處死路易十六,這是歐洲大陸上首次用公權力處決一名受過膏的君主,形同破除了“君權神授”的禁忌。有了這個先例,貴族們不但地位不保,連生命都有危險。這使得革了命的法國與歐洲其他君權之間,如同水火,沒有了和解可能。在歐洲君權看來,法國無論是誰上臺,都是一個異類,必須將其卡得死死的(所以後來有了“神聖同盟“)。而挺過多次内亂的法國,在打碎了舊制度之後,迎來了第三階層(即民權)潛力大爆發。隨著拿破侖的崛起,這股力量迅速喚醒了中歐地區的民權力量,强大的合流越過阿爾卑斯山和萊茵河,把殘存的神聖羅馬帝國體制徹底打散,進而把歐洲帶入了一個以現實政治(Realpolitik)為框架的新時代——這也是法國大革命被公認爲世界近代史開端的重要原因。

在現實政治原則之下,國家(state)開始實質化,國家間的合縱連橫就是常態,也正如上貼描述的那樣。但不能倒果爲因,仿佛這些國家“天生“就會這樣。如果沒有法國大革命的”内生性“特質,撼動了當時歐洲大陸的統治結構;沒有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新的社會力量,讓國家實體化得以取得重大進展(資產階級上臺,Aristocracy迅速向Democracy過渡),歐洲的君權也許還有很長的幸福時光,一個例子就是海峽對岸的英國。

因此,“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未引发法国发动传播其意识形态的战争,也没有大国对其直接出兵镇压革命,恢复君主专制。” 從表面來看,好像是事實,但與歷史内在邏輯差得太遠,也完全不瞭解當時的歷史環境。

2 Likes

如果你强化内在属性对大国间交往行为的影响,则总能找到理由。这虽然也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是,无法解释另一个事实,就是大国间的交恶总是伴随着地缘政治利益争夺,而大国间血腥的战争几乎不可能来自于其内部属性的变化。

因此,普鲁士德国的兴起所经历的1864、1866和1870年战争,将会在你的体系里被解释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利益伸张,并忽视奥地利在1864年战争中的参与,接下来德奥开战,争夺未来统一德国的话语权也会忽视意大利的参与;并且毫无疑问,德法在1870年的决战,你的体系更会彻底忽视英国、俄国旨在制衡法国的旁观策略…以此类推,会失去一个通过地缘政治风险控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不过,和你讨论很有意义。给你:+1:

不能否定外部性,但内生性動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第一邏輯。普魯士的崛起,與土地改革有極强的關聯,而改革又因爲吞并波蘭而加上了杠桿,一下子實力就上來了。

这两个因素,外部性和内生动力是需要通盘考量的,但是大国间行为,特别是激烈的对抗,不可能来自于内部属性,因为在地缘政治环境下,多方角力才会出现动态平衡的局面,而战争或剧烈冲突启动前,没有一次不是打破了这种旨在维护和平的动态机制。这就是外部性在大国间行为中始终大于内部属性的逻辑,你觉得呢?:smile:

你大,聽你的。

读《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推荐序 清华刘丰

在国际关系学界,约翰·米尔斯海默因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而闻名。这个标签导致许多人对米尔斯海默的立场有所误解,认为他的理论旨在为美国霸权辩护。就在2001年《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出版后不久,美国在小布什政府的领导下相继发动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据此,一些评论者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为当时美国政府具有高度进攻倾向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念指导。

然而,如果考察冷战时期以来美国现实主义学者在使用武力进行海外干涉问题上的立场,会发现一个具有高度延续性的有趣事实:现实主义者总是站在反战的最前列。我们可以从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罗伯特·杰维斯、约翰·米尔斯海默和斯蒂芬·沃尔特等不同代际现实主义学者的论著中读到有关美国卷入重大战争和海外干涉行动的大量尖锐批评,无论这些行动是基于国家利益、人道干涉还是其他名义。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夕,33位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在《纽约时报》自费刊登一则题为《伊拉克战争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广告,其中多数人是旗帜鲜明的现实主义者。

现实主义者为何大多是美国霸权的批判者,而不是鼓吹者?在《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这部新著中,米尔斯海默自己给出了系统而清晰的答案:美国建立和维持霸权秩序的企图建立在自由主义这一并不牢靠的理念基础之上,违背了国际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将这种理念推向海外必然招致失败的结局。

在这本书中,米尔斯海默并没有将批判焦点集中在经验事实上。他希望揭示美国霸权及其扩张动力背后的思想根源——自由主义思想,从理论上剖析其根本缺陷,从而对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的思想基础和战略实践发起致命一击。读者们可以发现,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政治哲学层次的探讨,米尔斯海默用了大量篇幅厘清自由主义的基本假定和核心概念,辨析其主要分支在理性的范围与限度、个人权利的内容与实现条件、国家在国内外开展社会工程的能力等重大议题上的共性与差异,驳斥当代流行的三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实现国家间和平与合作上的乐观态度,最后才转向对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国际国内后果的分析。

米尔斯海默的核心论断是,自由主义所依赖的两个前提——个体理性与个人权利——忽视了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这一基本事实,个人生活在由无政府逻辑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由此导致个体理性的范围和个人权利的实现都高度受制于民族国家体系。在米尔斯海默看来,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两种理念为理解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前者揭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生存忧虑和国家间互动的均势逻辑,后者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当一个国家,即使是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试图将自由主义拓展到海外时,也会遭遇均势逻辑和民族主义的强烈抵制。如果以暴力的方式推广自由主义理念,不仅会破坏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还会消耗霸权国自身的国力,陷入过度扩张的困境,反噬其国内的自由民主制度。

十年前,在米尔斯海默着手本书的写作之际,美国战略界对维持自由主义霸权秩序还抱有高度的热忱,对这一秩序所依托的自由民主体制、经济相互依赖以及国际制度的积极效应满怀信心。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自由主义霸权秩序本身及其三大支柱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松动,而学术界也越来越多聚焦于这一秩序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出现瓦解的前景。米尔斯海默对自由主义霸权秩序的根源、表现及其缺陷的批判是深刻而富有见地的,对于理解当今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的调整和变化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

米尔斯海默的著述有着文字简练、直截了当和逻辑严密的鲜明特点。学术翻译并非译者自我创作的过程,而是在理解著作本身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有效转换。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充分理解原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准确加以传达。至于米尔斯海默的学术观点是否有效,理论推理是否适当,读者们应当会作出自己的判断。无论如何,对于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与实践以及当今国际政治现实而言,这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的必读之作。

2019.7.20

1 Like

我知道,你说的,米尔斯海默所说的现实主义是有严格定义的,而我说的现实主义是朴素的现实主义。老比尔真是滑头啊,抛出个清华刘丰来顶锅,自己躲到后面偷笑。老比尔似乎混迹于北京外交圈,非常推崇现实主义,是不是说明北京外交圈也非常推崇现实主义。简直不敢想 :sweat_smile: :joy:
我本是个无名小卒,斗胆驳一驳,单车变摩托 :rofl:

1.文章写于2019年,那时中美贸易战还未爆发,所以更未料到拜登上台后中美对抗更加剧烈,所以此文章已经落后时局,至少落后了两个世代。

2.现实主义的对立面是什么主义,文章说是自由主义,更准确点说是新自由主义。一方面中方一项对新自由主义不感冒,所以米尔斯海默的观点非常符合中方的想法,希望不要用自由主义对中国说教。现实主义的另一个潜在意思是纯利益交换,比如川普的贸易战第一阶段,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让中兴承认罚款,舍财免灾。第一阶段基本符合中方对美方现实主义的预期。但非常反讽的是,拜登任内对中国的制裁正是摒弃了自由主义,下手反而更凶了。

3.自由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并不完全,应该说所有的意识形态之争都不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所有意识形态之争都是务虚之争。比如,冷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争,它并不谋求获取实际利益。还比如,十字军东征,现在的以巴战争,都带有圣战性质,圣战也是务虚的战争。随着中美斗争加剧,预计会逐渐进入务虚层次,现在还是务实的,现实主义的,只是现在还未达到白热化阶段。不断说现实主义,会让人麻痹,以为务虚阶段不会到来。

得罪,罪过 :pray: :pray: :pray:

这篇文章是美国三次普特利奖获得者Thomas Friedman 于2008年8月份看完奥运会后写的, 今天属于朝花夕拾了.

当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也是认为: 不应对任何为期两周的盛事过度解读。奥运会无法改变历史,它们只是一个国家在世人面前一次端庄大方的展现

而今天回首, 却发现还真是一个里程碑

内容中提及美利坚的内容更为深刻, 俺就不做延展了

以下是由gpt校正翻译:

北京

目睹了北京奥运会壮观的闭幕仪式,在数百位中国鼓手的振奋节奏声中内心澎湃,我不禁产生两个想法:"天哪,这个国家迸发出的能量是何等非凡。"以及:“我们的处境危险了,快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吧。”

然而,多年的经验让我明白,不应对任何为期两周的盛事过度解读。奥运会无法改变历史,它们只是一个国家在世人面前一次端庄大方的展现。但就这一次展现而言,中国通过奥运会彰显出的形象确实强大无比,这需要让美国人在这个大选年反思。

中国并非凭借盲目的运气发现石油,便能兴建价值430亿美元的宏伟奥运设施,策办无与伦比的开闭幕式。不,这是七年来国家投资、规划、集中国力、国家动员和辛勤付出的最终结晶。

七年…七年…哦,原来中国是在2001年7月13日,就在9/11事件前两个月,获得了举办这届奥运会的权力。

当我坐在鸟巢观看数千名中国舞蹈演员、鼓手、歌手以及穿戴高跷表演杂技时,我不禁思考中国和美国在过去七年间各自的路径:中国一直在为奥运会做着准备;而我们则是在为应对基地组织做好准备。他们一直在修建更完善的体育场馆、地铁、机场、道路和公园。我们则在打造更先进的金属探测器、装甲悍马车和无人驾驶无人机。

差距开始显现。仅需将抵达纽约拉瓜第亚陈旧简陋的航站楼,开车穿过日渐破旧的基础设施进入曼哈顿,与抵达上海时尚的机场,乘坐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便能瞬间到达市中心相比,就能看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象。

于是,你就得问自己: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的确,如果离开北京开车一小时,便能见识到贫穷落后的广袤第三世界。但这里也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富裕地区、北京或上海或大连的现代化城市,如今已经比富裕的美国更加先进。它们的建筑群更富建筑学意蕴,无线网络更为精密复杂,道路和列车则更加高效漂亮。我要再次重申,它们并非靠发现石油就获得了今日的成就,而是靠自身的不懈努力。

我理解两国间存在差异:我们在9/11遭受袭击,而他们未尝其苦;我们面临真正的敌人,而他们的敌人大多局限于国内。为了消除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据点,并加强国土安全,我们必须响应9/11事件;而他们则可以避免卷入外部纠葛。尽管我支持介入伊拉克,推行"民主国建",但这场选择性战争最终产生的成果,却难以抵消其昂贵的代价。

但如果掉入陷阱,最明智的做法便是立即停止继续挖掘。当你看到自2001年以来,在奥运会的旗帜下,中国建造了如此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而在反恐战争的旗帜下,美国自2001年以来推迟了诸多基础设施建设,你就会明白接下来的七年应该用于美国的国家建设。

我们需要尽快完成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任务,这就是为何在13万美军仍在岗位时,伊拉克议会放假成为一种耻辱。我们再也无法承受在伊拉克人争论是否进行自身建设时,继续推迟美国的国家建设。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建议奥巴马要对约翰·麦凯恩予以回击。当然,在必要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是无可厚非。但这终归还是治标不治本。

奥巴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许多选民将他视为能够领导美国复兴的人选。他们明白,眼下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国家建设,而不是在伊拉克、阿富汗或格鲁吉亚,而是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奥巴马万万不能抛弃这一主题。

他不能让共和党人将这次选举框定为谁足够强硬来对抗俄罗斯或本·拉登。这次选举必须旨在凝聚力量,探讨谁才是那个足够强大、专注、富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能够号召美国人重建美国的领袖。即便下任总统拥有丰富的外交事务经验,但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力量薄弱,那这些经验将毫无用武之地。

奥巴马宣称"这是我们的时刻,我们的时代",这番话实为切中肯綮。但这是我们重新开始在这唯一的家园美国进行国家建设的时刻,是我们为美国进行国家建设的时代。我永远不想告诉我的女儿们——我相信奥巴马对自己的孩子也怀有同样想法——她们不得不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的模样。

最近国内14款车的刹车测评

【全网唯一!华为、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14车同场比拼,关键时刻谁能保命?智驾大横评之AEB篇-哔哩哔哩】 全网唯一!华为、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14车同场比拼,关键时刻谁能保命?智驾大横评之AEB篇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不放聊天室了, 免得口角

@Zimin @叶青 @程大厨 @老钟 @舔点 @scottwang

1 Like

怎么不拿沃尔沃一起来对比下…

今年: 小米和沃尔沃 顶级 不参加测试:blush:

去年 :问界、小鹏、沃尔沃、特斯拉AEB大横评-哔哩哔哩】 智驾安全标杆易主了 ?问界、小鹏、沃尔沃、特斯拉AEB大横评_哔哩哔哩_bilibili

華為的算法融合,目前看也許就是最優的。其它畢竟只是車廠,這方面肯定不如華為。

不過數據模型的迭代很快,不知華為後面有沒有強的基模型。

他有新文吗?过去的还行。是否有点“过气”啦?

您说的是哪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