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及中转站

是“资本主义精神”。

说实话,我一直都没有勇气读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还有另外一本《通往奴役之路》,放在我床头,当催眠药用。

水平之高,有时我连看都不敢看它们一眼,就困了:zzz:

1 Like

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八個字:互利互惠、自由選擇。跟道德沒關係。

韋伯之所以要把資本主義跟新教倫理聯係起來,是因爲在他寫作的那個時代(就是老羅斯福向大資本家宣戰的同時),資本主義被嚴重攻擊,扣上“嗜血、剝削”等汙名。

哲學家發現,明明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可爲何帶來這一切的資本主義卻成了魔鬼。於是開始了理論探究,努力讓資本主義顯得“根正苗紅”。

2 Likes

这还有点意思,上来就评判,我确实不太习惯。

收回刚才的戏虐之词。

不过今日太晚了,改日再来和你讨论。

1 Like

我先帮你改一个字,在商品交换活动中的“互利互惠,自愿选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论基础,这个观点,从亚当.斯密开始到一切近现代保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应该是这么看的。

但这似乎不是前述马克斯.韦伯的关注点,他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是向内寻求答案的,即我们为什么会是理性经济人?支配这种行为的思想源泉源自哪里?韦伯的核心关切是:当我们向内寻求答案的时候,为什么快速工业化和现代经济起飞来自于西方?这是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主要分支(这是我的理解,我没有通读,也没有做笔记,觉得太难了,欢迎你指正)

1 Like

這個問題的内涵,就是爲什麽資本主義首先出現在西方,準備地講是在英國。

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麽時候出現的。我認爲是在18世紀的中期,也就是差不多美國獨立的時候。理由是蒸汽機的出現,代表人類利用能源的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順便説一句,《國富論》出版與蒸汽機的商用,是在同一年,而且同源於格拉斯哥。

光有技術還不行,還得有勞動力。英國在18世紀中葉的人口大概是六百多萬,其中有一百萬是被當時經濟所抛棄的“化外之民(outcasts)(詳見圈地運動)。這些人,既不是農民(奴)也不是手工業者,更不可能是上層。他們除了自由,無依無靠,無法從既有的體制中獲得生存所需,只能自謀生路。於是,他們開始組織起來,解決彼此的生計問題。大規模的“互助互惠”就這樣開始了,其中隱含了資本主義的一大特徵:serve the masses.

很快,其中的聰明人發現,英國國内的資源和市場都太有限了,而對岸、彼岸甚至離岸據説都有大量廉價資源,那裏的市場也更爲廣闊。在這個節點上,英國的獨特區位優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稱得上獨一無二)。隨著大量資源湧入,資本主義在英國迅速擴張,對外出口開始加速,通過貿易讓進口的生活必需品越來越平價。

當“化外之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體制内的農民們就開始不滿了。農民的不滿,讓英國的統治階層(也就是農民們的Lords)如坐針氈,他們不得不提高農民的待遇,防止勞力流失。與此同時,統治階層開始攻擊資本主義,如同今天的西方攻擊中國。

但化外之民越來越多,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人口一百年内接近翻番。這顯然是資本主義有效性(在當時可稱得上優越性)的最佳證明。在壓倒性的“成績”面前,統治階層不得不開放官僚體系,將化外之民納入治理階層。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并沒有多少宗教色彩。如果一定要找出些宗教的影響,那新教一方面脫離教廷(信衆由此擺脫了很多身份上和財務上的約束);一方面又强化組織動員力,尤其是清教主義對於個人欲望的打壓,客觀上加速了私人財富積纍。

另外,自願和自由一字之差,意思還是差很多。自由是有意志也有能力,所謂經濟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礎;自願光有意志不一定有能力(選擇)。在資本主義來講,自由選擇的能力,是根本。

1 Like

工业化的腾飞,有很多因素,当然包括你说的这些客观条件,也还有宗教文化和地理气候等等…

跳过这些,谈一谈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具体事实

  1. 关于西方中心论的观感,是我的猜测,目前我还没有看到马克斯.韦伯提到这类内容,我只是觉得,把新教的低调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挂钩,无论其是否有意突出西方文化优势,读者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暗示;

  2. 关于“拣选”,在这本书里提到了新教教派大约是加尔文宗对拣选的阐述,并且认为:做好在世间的工作,努力勤勉,就是荣耀上帝,因此即为一种显性的证明,向别人证明自己即为上帝拣选之人。这个观点和黑格尔“寻求承认的人生观推进了社会进步”是合拍的,因此从两个方向,外在的实践与内在的寻求承认的心理,暗合了新教低调伦理;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优越性”的表达;

  3. 十九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关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充斥一切领域,这是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正常反映,必须承认欧洲以及美国在彼时就是世界中心。大量的殖民地和待开垦国家,需要被灌输这些理念,殖民者本身也需要强化这个认知;换句话说,这是历史现实的需要。我认为马克斯韦伯,不可能不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进而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显示出某些“西方中心论”的特征;

  4. 言其不朽,是因为它的思考深度,无论从宗教领域的纵向,还是实践领域的横向,其认真的态度都令人肃然起敬,至于其对后世的意义,我想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方向性和累积性”予以相同评价,它提供了智者深思的智慧,只是我水平较低,尚不能全然领悟;

  5. 西方中心论,现已被东亚国家的崛起所击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大反思,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美国的左翼思想家贡献了巨大的能量,而他们是站在马克思、哈耶克和韦伯这类人的肩膀上的,除了累积的智慧还有更加成熟的人类价值观。

  6. 在中国崛起的路上,现在有一种潮流,叫东方中心论,望文生义即可,因其恶臭难闻,不予赘述了。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对于认识西方文化以及认识历史的阶段性特点应该大有裨益。

希望你有机会也看一看这本书,我阅读的问题是宗教部分基础太差,所以读起来很吃力。词不达意,共勉

1 Like

我猜原文這個詞應該是Predestination,這是只有加文宗信的東西,也是其實行殘酷政教合一體制的理論基礎。要把這擴大解釋成「新教倫理」,估計路德宗就不會同意。

1 Like

我完全沒有否定韋伯嚴肅性的意思。只是覺得把此書當作當時的學術思考來讀就可以了,沒必要強行附會於此書不可承受之重。

2 Likes

资本主义这个词出现之前,资本主义形态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资本主义进入主流是统治者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政治开始运用资本手段,相互作用下现代国家成立,重要标志是银行和央行的诞生。
资本主义与现代国家是伴生关系,如果没现代国家形态,商人的资本运作只能叫做重商主义
用工业革命作为资本主义的起点,已经严重落后于时间线。《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是海关官员,没有国家怎么会有海关?

1 Like

資本主義的核心要義是「大規模生產」,服務大眾。這只有在人類掌握機器後才有可能。

在這之前,國家、資本、商業、貿易都存在,但因為上不了規模,所以出現不了CAPITALISM.

不然的話,僅憑線性增長,西班牙、法國的的經濟就永遠不會被超越了。

1 Like

对“资本主义”一词,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吧

“大规模生产”应该叫做工业化,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样,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只是资本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源起,至少工业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全部。

工业化之前发生了大航海时代,发现了美洲,还有奴隶贸易。参与美洲贸易的有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甚至还有俄罗斯,为什么只有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不只是一个“资本主义”能解释的

1 Like

我上面有一個回復Bill的貼子裡提到,在蒸汽機誕生的時候,英國有大量的化外之民。他們無法被農業、封建手工業吸收,只能自謀生路。他們既是勞力、又是消費者,這是回答你問題的第一個方面。

1 Like

其次,英國的航海能力和區位優勢,也大大促進這種新經濟的成長。

這兩個條件,當時的西歐諸國中,只有英國都有。

1 Like

我上面没有论述到,就是制度的原因。英国最先弄出了一套现代国家制度,还有海关,中央银行。
您提到的自由农民,航海能力,区位优势等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必要因素,因为没触及制度。

1 Like

不必迷信制度。

要論國家體制「先進性」,十八世紀中葉的英國比法國差(遠)了。海關(最早用於內河)就是法國人發明的。更不必說被太陽王當成提款機的中央財政了。

恰恰是英國在這方面不發達,被國家壓榨得就比較少。留住了社會改良的空間。

1 Like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1:

工业革命加速及其带动的中产阶级激进派,是政治上庇护制(中国现在就是)改革的大背景。制度改革和工业扩张加速发展,相辅相成,英国极其典型,和美国不一样,与德国也不同。

但是很有可能会与中国未来政治改革的路径有部分重合,或对观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很有参考价值。

嗖嗖嗖的给你这码楼,有句谢没有啊?@Fuchs :smile:

2 Likes

最近继续学ai画图呢, 偶尔拿中俄联合声明, 跟去年10月的拜登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快50页), 参照着看, 挺有意思的.

你们聊的挺好, 没细看, 谢谢谢谢, 也替何频谢谢.

我给你们都点赞了,有空我认真看啊

不成的话,要不我给你演一个?

1 Like

你那天把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对比心得给讲一讲吧?

东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没有这个称呼,可能贴近的应该是“列宁-斯大林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制性,是其突出特征。

苏式制度的正统理论家认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而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源于资本主义,但否定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决定论的的解释,现在已没啥说服力了。因为社会主义除了外部强加的,如东欧国家,就是发生在没啥资本主义基础的农民国家里,如苏联和中国等。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别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两大传统,“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按这种解释,大陆欧洲人整天“想入非非”,热衷于“建构与设计”各种完美的理性制度,社会主义就是这种“理性自负”的结果,而英美人传统上就本分的多,满足于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不爱瞎搞什么理性设计,于是就成了自由主义者。
这种说法从学术史上看貌似有道理,但历史并非完全的学术史,比如中苏出现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德法理性主义”的影响,但德法自己为什么没有搞成社会主义呢?而同属“英美经验主义”,英国工党历来强大,美国的共产党或社会党势力怎么就兴盛不起来呢?这是为什么?

一些美国思想家如Michael Harrington和S.M.Lipset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因为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起点比较公正,机会比较均等,而来到新大陆的美国人普遍接受公平竞争的概念而对反竞争的各种主义都不感兴趣。
而欧洲,包括英国在内,由于封建传统的影响,等级、特权与身份壁垒使市场竞争的起点就极不公正,机会被少数人垄断,代价由人民承担,公众感受不到竞争的公平性,自然会滋长反竞争的情绪,即“社会主义”。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是源于资本主义”,也不源于“理性主义”,而是源于不公正的所谓竞争,源于扭曲的竞争的封建传统。因此,“没有封建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可以解释成:没有不公正的伪竞争,就没有反竞争的伪公正。

这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注意他们内容指定的时代背景)

学习笔记,摘自《共同的底线》—秦晖

1 Like

谢谢比尔的回复
关于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别源起的说法,我觉得哈耶克和秦晖以理性作为切入点完全是逻辑自洽的。

除了附和,再谈谈我的观点,不过没有理论支持
东马和西马不单指马克思,如果从更大历史和地理跨度来看,可以指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美国继承于东罗马,俄罗斯继承的是西罗马。这样的划分可能贴近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西罗马讲拉丁语,东罗马讲希腊语。西罗马信奉罗马天主教,奉行传统的罗马文化,而东罗马则以东正教为主。
罗马艺术,尤其是雕塑,更加注重模仿人和物体的真实形态。
拜占庭艺术在现代观众看来很少尝试模仿现实。图像通常是二维的、平面的。

一方面,理性是构建组织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理性可能来自历史文化的路径依赖。比如,如何解决过河的问题,有人选择造一艘船,有人选择建一座桥,或者兼而有之,把船连起来。以上都是理性的,至于原因和后果,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传统的因素。